东京奥运会是什么季节(东京奥运也是一场)(1)

◎姜楠

这股看不见却无时不在的力量,则成了本届东京奥运会最夺目的概念

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曾在《悉尼!》这部随笔中记录了千禧年的悉尼奥运会。当时村上是受日本杂志《Number》的邀约,实地走访了悉尼并以“村上春树的视角”记述了自己对奥林匹克的一些所见所想。书里有句话是说“奥运会就像台风眼。当你置身内部,很难看清整体形象。不管你在那里待多久,毋宁说待得越久,就越弄不清主题。当然,细节可以看得很清楚。但能看清楚的也只有细节。”

把台风和奥运会联系在一起,或许是身为日本小说家的村上春树本能式的联想。然而大概连其本人也不会预料到,二十年后的东京奥运会真的经历了一场台风。8号台风过境的那晚,我在距离宫城县不远的千叶县幕张体育场一旁的酒店房间里,偶尔听得见被强风吹打在窗户上的声音,只记得第二天雨过天晴,气温飙升——不用说,那是台风过境后特有的气候现象。

东京奥运也是一场台风。但就如同村上所说,置身所谓“台风内部”的比赛现场,每天的工作都会被一些繁复的琐事围绕着,也很难看清整体。于是在那中间,能看清楚的果然是那些遇见的人,见闻的事,交谈的对话,还有现场吸进的空气(当然,都隔着一层口罩)……虽然奥运会不过是短短的两周时间,但其间那些细节于我而言,就好像台风过境后飙升的气温,一直保存着它的温度。

东京奥运会的这段日子,我驻守在跆拳道与摔跤比赛的现场工作,具体来说是负责比赛现场的平面映像导播。工作团队的组建分别来自不同的几家公司,其中有位叫相马翔太的同事,虽然只有二十五岁,但工作起来却有几分成熟老练,一副相当专注、不苟言笑的模样。

摔跤比赛的第三天晚上,由于当日后半程的比赛间隔时间相对宽裕,所以现场的工作就稍显得轻松。不一会儿,我偶然注意到身旁的相马君样子十分专注地盯着面前的电脑屏幕,起初我以为他只是在回复一些邮件,等仔细一看才发现,电脑屏幕里正现场直播彼时在另一个场地举行的攀岩比赛。

“你喜欢看攀岩比赛吗?”我问。

“啊,不是的。只不过,这里面有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楢崎智亚,”他手指着电脑屏幕接着对我说。“我们虽然不是同班,但楢崎那家伙在体育上的确很有两手,还曾得过校田径大会的奖牌。没想到还真成了奥运选手!”

虽然隔着一层口罩,语气之间也能流露出年轻人才有的那股掩饰不住的兴奋劲。原来,在我眼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日本青年相马君,也会因为一点私念,忙里偷闲地好像被某种“羁绊”牵引着,默默地在心中应援。

“羁绊”,是个颇具意味的词。本身在日语的语境里,也是个常被提起的概念。比如日本每年都要向全国征集一个代表性汉字,在年末的时候,于京都清水寺的舞台上由住持挥墨撰写发表,用以表现当年的世态及人们的感受。3·11大地震的那个2011年,年度汉字就是这个“绊”字,毋庸置疑是在诉说那一年岛国民众所经历的打击,以及随后人们超越悲哀的互助,指代的便是这种虽无形却如纽带般的凝聚力。

这股看不见却无时不在的力量,则成了本届东京奥运会最夺目的概念。7月23日开幕式的那个晚上,作为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德国人托马斯·巴赫在东京国立体育场的中央,宣读奥林匹克精神的时候,在原本“Faster,Higher,Stronger(更快,更高,更强)”的后面加上了“Together”这个词,也就是所谓“更团结”,说起来也是同一个意思。

而当西班牙人哈比在开幕式的第二天,提起前一晚他在电视上看见巴赫讲出那句口号时,对我们说,自己当时竟激动得鼻子不禁酸了起来。哈比是国际奥委会指派来的现场指挥,也就是说现场一切都要听他的。每天一早开赛前,我们都要开例会,对当日举行的比赛从流程到各种细节逐一事先确认。或许因为是在东京办的奥运会吧,总之我感觉这种做法很日本(日本很多企业都会在每天早上进行一番“当日朝礼”,即所谓早会)。因而,当例会结束的时候,西班牙人哈比总要再加上一句“请尽情享受今天吧”,以缓解那种周围有点压抑沉寂的日式开会气氛。

都说气候影响人的性格,这话我一直深信不疑。所以,我或许可以认为,西班牙长年热烈的阳光造就了语气夸张的表达方式。比如每天比赛结束,看着还在现场鼓捣着手头工作、迟迟不肯回家的日本人团队,不识日语的哈比都要通过自己的手机翻译软件对着他们用日语大声公放“逃离这里!”一开始,周围的日本人还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后来才明白那是让他们尽早回家,不要再做无意义的加班工作了。

东京奥运会的现场工作在短时间里赋予了正经历着疫情、被限制移动的人们久违的国际化气氛——来自不同国家的裁判以及运动员,台下有奥组委的官员,有负责现场摄像的德国团队,就连现场人员用的对讲耳机也由一家德国公司负责,更不用提负责跆拳道比赛的韩国技术团队了。

一场重大国际比赛的现场,通常是大家都在紧张地忙着各自的手头任务,某些瞬间我恍若置身异国的机场候机楼,在进行着一场深具趣味的旅行,观察周围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在做着什么。

像跆拳道或者摔跤这类对抗赛,对现场工作人员来说,“时间表”(俗称“Cue sheet”)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上面罗列着当天赛事里所有的环节,具体到几分几秒,所有人都要互相协调让比赛按照时间表的样子展示出来。可见,所有环节的事前准备都无比重要,然后通过对讲耳机彼此通告一声“Standing by”,意为准备就绪,这也是比赛现场工作人员之间默认的沟通用语。在我看来,比赛现场一直就在Standing by,那里早就做好了准备。

东京奥运在我看来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当我在电视中看见十四岁的滑板运动员得了金牌之后,还是会感叹一声:年轻就是好。或者说,年轻的心态让比赛现场总是充满着活力,来对抗那些困难,或许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羁绊”,让某种信念般的东西能一直持续下去。

就像来自不同国家的工作人员,在奥运现场擦身而过时,总会隔着口罩彼此露出会心微笑的眼神,互道一声“辛苦了”——当然那是十分日式的表达;又或者轻轻举起手朝对方打招呼。

供图/姜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