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抬棺的传说(鹅城记忆丧葬篇)(1)

老人死后第二天,砍一段胳膊粗长而直的柳树枝,在柳枝根部砍大约二尺长的若干节,作为哭丧棒,每个儿子都要有一节哭丧棒。传说南宋名将岳飞遇害之后,部下将领和军士非常气愤,在枪杆之上缠以白布条以示纪念。哭丧棒是传统丧礼上的重要道具,在守灵、领丧、引柩、烧纸、磕头乃至谢宾时,都要用到。逝者后代直系男性都要有一根哭丧棒,不同地方叫法不一,又叫“丧杖”、“泣杖”、“哀杖”、“磕丧棒”。哭丧棒材料鲜柳树棍,“柳”谐音“留”,意思是挽留亲人。相传哭丧棍是给死者开路的棍子,为死者打开一条通道,哭丧棍有镇邪作用驱赶鬼怪,妖魔鬼怪见了赶快避开。还有一种传说是因为孝子一连操办好几天丧事非常劳累,在跪下时当拐杖休息之用,于是形成例规,凡孝子均需柱一根拐杖,就是哭丧棒。

农村抬棺的传说(鹅城记忆丧葬篇)(2)

引魂幡:相传春秋时期“功成名就,隐居身退不言功名禄位”的介子推与母亲隐居绵山之中。晋文公封官时竟然忘记了“割股奉君”的忠臣孝子介子推,等到想起来时,方知介子推早已归隐绵山。晋文公火烧绵山想逼迫当时有名的孝子介子推出山,火焚三天后,却见其身背母亲抱着大柳树而母子俱死。

农村抬棺的传说(鹅城记忆丧葬篇)(3)

晋文公感念介子推的忠孝遂封柳树为孝子树,故此后人多用柳枝作哭丧棒、引魂幡,柳树后来也成为一种寄托离情别绪的树种。用铰成锯齿状的白纸条,浆糊粘贴若干圈于哭丧棒上,剩下的带柳树稍的树枝挂引魂幡。

农村抬棺的传说(鹅城记忆丧葬篇)(4)

引魂幡是一种垂直悬挂的旗幡,丧葬时用以招引鬼魂。用一根长长的柳树枝撑起,放在棺材旁边,一直到死者出殡。在迎纸宅、出殡的时候,一般由长孙举起引魂幡走在迎纸、出殡队伍的最前列。持引魂幡的时候,其杆靠在胸前,而幡却掠过头顶。在死者被埋入坟墓后,引魂幡将被插在墓上,直到随风而去。

农村抬棺的传说(鹅城记忆丧葬篇)(5)

据说引魂幡起于宋朝,延续至今。起先是挂一块布于中间。布的左边写死者生的日期,右边写死者死的日期,中间写死者的姓名。“古人施于柩前,今人多用竹悬出于屋,阴阳家从而传会之,以为死者魂悠扬入于太空,让此以归”。引魂幡这一古老的风俗缘自于人们认为,一个人死后,灵魂却不会跟随肉体一起死去,而是在它熟悉的地方飘荡,这样的话,人就不能顺利到达阴间。于是,人们就想出并设计制作出引魂幡,用它来控制死人的灵魂,使得灵魂随肉体一起被埋到坟墓中去,或者说被送到人们心目中的天堂。

我国有的地方的引魂幡是用白纸剪拼一个直径一尺左右、长约一米五、通体呈圆柱形的幡。满族的引魂幡是用一幅三尺多长的红布,上端镶一块三角形黑布幡头,红布撕成三幅,中幅宽,边条窄而略短。下边镶上五指状黑穗,中幅下边镶锯齿状黑穗。这引魂幡是满族丧事的标志。下葬时,来送殡的亲友抢幡布。据说这布能避邪,可给小孩儿做衣服。

农村抬棺的传说(鹅城记忆丧葬篇)(6)

静乐丧事迎纸出殡时扛引魂幡有如下规矩:

引魂幡一般由长孙儿扛,父死以左手扛着;母死以右手扛着。

如果亡人既无儿,又无孙,可由继承死者遗产的亲属(如侄子、外甥)或义子代之。如果死者年轻未娶而亡,找不出扛幡儿的人,出殡时,就将幡儿放在棺材盖上,说是让死人自己扛着,谓之顶幡,意思是让亡人自己顶着走了。

静乐引魂幡的文字写法有两种,是结合佛道两家的生死理念而写的。

佛家引魂幡的写法:

中间纸幡正面

男亡:×府太公××引魂幡

女亡:×府太君×氏之引魂幡

左飘带写:金童前引乘龙东去或金童引上天堂路

右飘带写:玉女款送驾鹤西游或玉女送入斗牛宫

农村抬棺的传说(鹅城记忆丧葬篇)(7)

道家引魂幡写法:

中间纸幡正面:

东极中宫下敕令仰差青衣童子手执宝幡接引本坛当荐亡魂名讳××随往早登仙界

背面写有:太圣太岳寻声救苦天尊青华上帝不可思议魂德

左边飘带正面:东来也存庚原命生于公元×年×月×日×时,×省×县×乡×村×号故居生长人氏

背面:一炉宝香通天去

右边飘带:西去大限不幸殁于公元×年×月×日×时,×省×县×乡×村×号,享年××岁止

背面:五方童子引魂来

引魂幡写字幡条与左右飘带的制作顶端男为圆形,女为方形。意思是男为阳、为天;女为阴、为地。象征天圆地方,末端字的下端男的剪成尖或凸形,女的剪成凹形。

(杨秀川 王彦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