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法治周末》记者 张贵志
2012年,对杨旭宇和他的家庭乃至他的家乡戴南村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戴南村开始转型发展,作为村支部书记的杨旭宇开始干“大事”。
10年过去了,位于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镇的戴南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了守住青山绿水、拥有金山银山的“农旅小镇”。这10年间,有线电视进了每家每户、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杨旭宇规划的一件件“大事”都按计划完成。
杨旭宇的人生轨迹,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个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当初的“小杨”变成了“老杨”,小山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自己的家庭也办起了茶场,率先开起了民宿。他和他的山村,还有自己的家庭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如果没有乡村振兴,没有党的好政策,地方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杨旭宇谈起戴南村和自己家庭的发展变化,深有感触地说。
图① 今年3月,杨旭宇夫妇在茶场察看茶叶出芽情况。
逐步扩大茶场规模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初见杨旭宇,是在今年的3月。
3月的江南,花香四溢,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他家院子里的红梅已绽满枝头。
1990年高中毕业的杨旭宇,没有像村里年轻人一样出去谋生,他在当地的乡镇企业工作几年后,回到了这个哺育他的小山村,与祖父、父亲一样扎根在农村。那是1995年,杨旭宇25岁。
“那时村里很穷,老百姓没有增收的途径,也没有地方赚钱,但凡胆子大点的,都跑到外面去奋斗赚钱,一些人成了老板。”作为当年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杨旭宇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在家里面挺好”,坚持“小富即安”。
但回到村里的前几年,他并没有实现“小富”。因村里穷,在村里当干部的杨旭宇,一年5000元的工资入不敷出,一度靠借钱维持家里的开销。
“当时就一心想着要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煦的阳光下,杨旭宇轻轻地品着手中的茶,谈起往事已显得平静而淡然。
位于溧阳市南部的戴南村,地处丘陵山区的缓坡地段,村民依坡而居,留出平整的地方作为基本农田。
那时村里没有有线电视,没通自来水,更没通公路,走在村道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如果我不被车子撞,是绝对不会嫁给他的。”那时,在杨旭宇妻子戌洪娣的眼中,他就是山里面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母亲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女儿嫁到山里面去的,山里面太苦了”。
一次,戌洪娣在穿越马路回厂里时,被疾驰的大货车撞倒,不省人事,杨旭宇见状只身一人把她送进了医院。后来,两人因此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回到戴南村的杨旭宇当了会计,戌洪娣则随他回到村里做了一名小学代课教师。
杨旭宇在村里的工资一年5000元左右,戌洪娣一个月300元工资。虽说两人生活在农村,生活开销不大,但“逢年过节看望亲戚长辈的礼品,各种人情往来”,一样也不能少,工资根本不够用。
2003年,结婚近10年,家里收入早已难以为继。杨旭宇表面装得很平静,心里却一直想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他很清楚,光靠微薄的工资难以扭转困境。那时,村里没有什么增收的产业,唯有茶场在镇里还有点名气,但真正挣钱的人寥寥无几。
经过考察和一番思想斗争,杨旭宇从朋友处借来3万元,承包了45亩茶场——他的想法很简单,那时做茶叶的人不多,应该能赚钱。对此,戌洪娣一开始并不同意,她不看好茶场能挣钱,认为还是教书好,不愿意和他一起经营茶场。
家里的第一次重大决策,没有得到妻子的支持,但杨旭宇没有退缩。从此,每天凌晨4点多,天还没亮,人们还在梦乡的时候,杨旭宇已经骑上摩托车出发了,驮着晚上制作好的茶叶到市场上批发。卖完茶叶再赶去村委会上班,到下午4点多又开始制作茶叶,一直到凌晨1点左右结束,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
“过程很辛苦,但也能赚到钱。”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杨旭宇看到了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希望。
“每次他的茶叶一卖掉,就哗哗地数钱,比我一年的工资还多。”戌洪娣回忆说。
一年后,戌洪娣辞掉了乡村代课教师的工作,加入茶场的经营管理中。有了妻子的加入,杨旭宇干劲更足,逐步扩大茶场规模,增加设备,还建起了茶叶加工点。
这一年(2004年),杨旭宇当选为村支书。
当时,溧阳市正在发展旅游,戴南村正好南靠南山竹海,西北挨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目湖,处于两大景区之间。看着南来北往的游客,杨旭宇夫妇有了新想法,决定利用路边的老宅子向游客兜售茶叶。为此,他们还买来冷库,把茶叶储存起来——这样就可以一年四季坐在家里卖茶叶了。
从批发转为零售,初试效果不错,当天即有顾客上门。后来,他们竖起了“绿香茶园”的牌子,不论是从南山竹海出来的,还是进去游玩的,“老远就能看到牌子”。
“那时生意真的好做,买茶叶的人都要排队,一批一批客户在家里等,连包装茶叶都来不及。”杨旭宇夫妇一想起当年茶叶销售的火爆场面,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戴南人对茶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戴南村就有了茶场,不少村民家里也有茶园,村里人看到杨旭宇家因茶而富起来后纷纷效仿,有的做茶叶加工,有的承包茶场,还有的在自家山地里种茶树。
一时之间,戴南村的老百姓都动起来了,出现了近20家茶叶加工点。杨旭宇和他们一道为当地老百姓加工并收购茶叶,及时解决了部分老百姓的茶叶销售问题,把他们的农产品变为商品。
“基本每一个茶叶加工点都成了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种茶的老百姓一亩地也能挣四五千元,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增收。”杨旭宇说,村民们的加入,有力促进了茶叶市场的活跃度。
卖茶3年,杨旭宇家建起了别墅。
图② “绿乡民宿”一角。
经营茶场照顾家庭
妻子无怨无悔付出
杨旭宇夫妇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兼并茶场,从45亩到116亩,再到170多亩。茶场面积扩大了,但已是村支书的杨旭宇却无暇顾及茶场,只得全部扔给戌洪娣打理。
“她一个人太辛苦了。”杨旭宇内心一直很内疚,自从当了村支书,他的时间都围绕着村里的事在打转。
170多亩地的茶场并不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四五个小山头上。每到采茶季,100多名采茶工的一日三餐就成了大事,戌洪娣必须每天赶早去买菜,再按时把饭菜送到每一个采茶点。一整天,戌洪娣几乎都在几个茶场奔波。
“在这丘陵山区,我有170多亩茶地,每一片土地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像现在这个季节,我必须穿着球鞋满山跑,看看哪一株茶叶出来了,预计一下什么时候让采茶工人进场采摘。”每年的3月,戌洪娣都会在几个茶场里穿行。
上午采的茶,下午制作;下午采的茶,晚上制作。这是每一个茶人都要遵守的制茶流程。
“杨书记给我搭建了这个平台,我就要经营好。”戌洪娣打趣道。
对于戌洪娣来说,最辛苦的事情并不是这个,而是她在9年时间里要一边经营茶场,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
“我父亲瘫痪后,母亲没多久就病故了,我妻子接下了照顾父亲的重任。”面对戌洪娣,杨旭宇满脸愧疚。
老人最喜欢吃豆浆泡油条。每天早上6点,戌洪娣就起床了,买油条、磨豆浆,把油条剪成一段一段……这成为戌洪娣一天的开始。
一到春天青草发芽和即将入冬时,老人的哮喘病就会发作。每到这时,只能靠吸氧来缓解。这期间,戌洪娣每天晚上10点多就会拿着两个氧气袋,骑着踏板车去镇卫生院充氧气。氧气袋没地方放,就用腿夹一个,车子前面挂一个……
那9年虽说辛苦,但戌洪娣却“感觉不到有多累,可能是我所做的一切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所以有使不完的力气”。
如今,虽然两位老人已去世多年,但是每年春节,杨旭宇的哥哥、嫂子、侄子、侄媳妇、侄孙都会提前搬到他家里来过年。每天早上6点不到,戌洪娣就会按照当地习俗,为大家先做红枣煮鸡蛋,然后再做团子烧泡饭,年年如此。
回忆春节的场景,戌洪娣喜笑颜开,说一大家子能围在一起拉家常是件很幸福的事。
在戴南村,戌洪娣已成为村里人心中的一面旗帜,都希望自己的儿媳妇“能像小戌这样好。”但戌洪娣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整天在田埂上奔跑的农村妇女”而已。“一路走来,有人羡慕,有人觉得我艰辛,但我自己感觉幸福满满。”
从只有一间房子到建别墅、买厂房,再到去城里买精装房……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不断得到回报。
戌洪娣希望和采茶女一起慢慢变老,“她们采茶,我做茶卖茶”。
又是三月天,杨旭宇夫妇望着眼前绿油油的茶场,心情格外舒畅,“茶叶马上又到采摘的季节了”。
图③ 戴南村积极打造特色田园旅游乡村。
花费巨资改建老宅
打造乡村精品民宿
如果说杨旭宇家是因茶而富,那么民宿则为他打开了另一片天地。
出溧阳城区,沿着彩虹色的网红公路“一号公路”向南20余公里,便是戴南村。杨旭宇家的民宿——溧阳戴埠绿乡民宿,就在离戴南村委会不远的“一号公路”边上。
绿乡民宿的诞生,源于2016年溧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全力推动旅游发展上新台阶,为旅游发展打造精品民宿。
那年,戴南村的茶叶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茶叶在市场中已呈现饱和状况,这次党代会为正在寻求茶叶销售渠道的杨旭宇夫妇开启了新思路。
“做这个民宿也是为了和茶叶销售相结合,实现配套服务。”戌洪娣不想让茶场就此倒闭,她喜欢种茶、制茶、卖茶,毕竟他们为茶场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绿乡民宿”中的“绿乡”取自“绿香茶园”中“绿香”的谐音。
绿乡民宿是一栋两层的小白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客房,红砖铺地砌墙,上下落地窗门显得明净通透,门前有近1000平方米的庭院,绿植花卉沿着大小两口池塘生长,红梅的花瓣漂满了小池塘的水面,鱼儿在里面游得正欢,两座亭台一前一后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大池塘边上。
当年,民宿对于杨旭宇夫妇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为了打造这家民宿,戌洪娣专门到引领全国民宿行业的浙江莫干山做了一个月的深度调研。
调研结束后,夫妇俩邀请设计师对自家1988年建造的老宅进行设计、改建。
改建老房子的预算从80万元增加到了350多万元。“为此,杨书记跟我急了,说‘这个家老子不当了,你当。’”戌洪娣回忆说,当时她也没想到打造一家民宿要花这么多钱,但仍听从了设计师的建议。“现在来看,设计师的建议是对的,很有长远眼光。”
虽说民宿的改建超出预算很多,但改建完成后,绿乡民宿成了戴埠镇第一家精品民宿,走在了溧阳市民宿的前列,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在绿乡的带动下,民宿业在戴埠镇蓬勃兴起,仅戴南村领执照的民宿就有近30家,运营得比较好的有八九家。
绿香茶园带动了当地老百姓致富,而绿乡民宿则吸引了一批大学生和创业者回乡创业。“现在做民宿的人文化层次都比较高,她们读过大学,接触层面广,我应该向年轻人学习。”戌洪娣感慨道。
“我们做民宿的初衷就是带动茶叶销售,现在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戌洪娣说,很多民宿客人也成了她茶叶上的客户。
这与戌洪娣以茶交友分不开,凡是进店的客人,她都会提供免费的茶供客人品尝。有时还会给客人送小罐茶作为礼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杨旭宇告诉记者:“现在民宿特别多,到处都是,加上这两年疫情的原因,出来旅游的人少了。目前,很多人在考虑转型。”
所谓转型,就是借助于民宿这个平台,向客户销售季节性水果、农副产品。他悄悄地告诉记者:“像我们每年卖的笋干、土鸡蛋、香肠、乌米饭,还有水果等,远远超过了做民宿本身的价值。有些年轻的民宿老板,每天都有两辆快递车停在那里帮他们发货。”
“从持家到治家再到发家,我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杨旭宇说。
图④ 穿村而过的彩虹公路。
学习运用法律知识
依法化解矛盾纠纷
曾经,戴南村经济很落后,但完好的生态资源却成就了她日后的发展。
近年,戴南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依托落户于此的溧阳市最大的乡村振兴建设项目“悠然·南山”,积极打造集生态、绿色、养生、休闲等为一体的特色田园旅游乡村。
从“悠然·南山”旅游接待中心沿着彩虹路的分流线进入戴南村,一条双车道的柏油路在村庄里穿行,道路两边的田地间散布着各种主题的动物造型,民宿、餐饮依着田地、山坡而建。从高处望去,全都镶嵌在丘陵山区的田园风光里。
徽派特色的建筑、外墙上大幅的乡村绘画、屋后整齐的小菜园,包括独特设计的公厕,全都成了村中的一景。
杨旭宇在村里已工作了27年,今年是他担任村支书的第18个年头,见证和参与了戴南村这些年来的变迁和发展。
在2012年以前,戴南村仍比较穷,不少老百姓日子不好过,村里除了部分做茶叶加工和有茶场的人收入还可以外,多数老百姓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外出打工。
深思熟虑后,杨旭宇决定将治家、发家的理念和经验用到乡村的治理和建设上,他给自己制定了任期内要完成的“大事”目标。
其间,有一件事让杨旭宇记忆犹新,那就是计划5年完成的户户通水泥路,1年就实现了。“这得益于我们早早制定了这个目标,如果村里没有这个打算,就不会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
同时,杨旭宇提出,要把因重新规划而暂停下来的亮化工程在“近3年完成”,要让村里和城里一样,家家户户门口都有路灯。
2012年以后,溧阳市对丘陵山区进行旅游开发,村里老百姓的日子明显好起来。但真正走上富裕之路,还是从2015年溧阳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开始。
这一时期,南山花园、上海耕莘颐苑、乾隆养生谷、南城等大型文旅企业陆续入驻戴南村。在政府支持、社会资本融入、村委会的参与下,戴南村的3000亩土地流转,改造成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体验式农业,现代农业代替了传统农业,村里的环境得到了提升和改善,原先脏乱差的小山村换了容貌。
从此,村民成了股东,部分村民还成了产业工人。
“这些年来,发放到村民手中的土地收益和青苗补偿款估计有两亿元,平均到每家有18万元左右。除了这笔收入,每年还有土地租金的保障。有的村民还做茶叶生意,有的出去打工或在村里做产业工人(每月收入4000元左右),村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升。”杨旭宇说。
杨旭宇还为村里引进了一家专做农产品互联网+的企业,每年6000万元的销售额,极大地解决了村里农副产品的销售难题。
他现在又制定了下一个目标:“也许在我这届解决不了,就是农村养老问题。”
“以前村里有矛盾,基本上当天就解决,不会拖到第二天,但现在有些矛盾没办法当天解决——有些要求提得很过分、不合理,根本解决不了。”一直以来,杨旭宇既当书记又当调解员,深刻地感受到,现在有些矛盾纠纷,用传统的“讲理”已无法调和,“很多事情还是应该依法解决”。
10多年前,丘陵山区的责任田没人愿意种。现在随着乡村建设的推进,土地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高,村民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涉及土地的纠纷也越来越多,发挥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充分发挥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溧阳市司法局在戴南村设立了“百姓议事堂”,专门为老百姓宣讲法律知识,化解土地、拆迁、邻里之间等矛盾纠纷。杨旭宇兼任“百姓议事堂”联络员。
“‘百姓议事堂’作为乡村治理的新载体,在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把农村有能力、讲公道的人团结在身边;把群众关心的事项和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作为议事重点;把话语权、评判权还给群众,实现民生实事项目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让群众主动参与到乡村发展中来,探索村民参与式的治理新路,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让老百姓有个讲法说理议事的地方。”溧阳市司法局局长孙斌向记者道出了当初设立“百姓议事堂”的初衷。
溧阳市司法局副局长花莎补充道,“凡是有关土地确权、流转、承包、征收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由‘百姓议事堂’协商讨论”。
杨旭宇作为“百姓议事堂”的联络员,和其他村干部一道,积极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化解村里的矛盾纠纷。仅去年,就化解重大疑难纠纷28件。戴南村以“乡规民约”三十条,让“乡风文明,创美丽乡村”在小山村得以践行。
目前,“百姓议事堂”已覆盖溧阳市227个村(社区)。2020年,通过“百姓议事堂”化解矛盾纠纷6132件。2021年,戴南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图③由受访者提供,其余图片均由张贵志拍摄
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