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记者 潘卓盈

5月17日,市民毛瑞虎致电85100000热线爆料:最近,他外孙就读的杭十中在搞“晒古籍,阅好书”的活动。外孙今年初二,刚进学校的时候,就知道校史馆有个古籍室,用一个个大樟木箱子装了不少线装书。但里面究竟有什么?大家都不清楚。这次学校的晒书节,把藏着的古籍拿出了一部分,向学校师生展示。

“这一晒,不得了,竟有1万多册,包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全省能藏有1800册以上的这套书,仅宁波、温州、嘉兴和中国美院图书馆有,现在又多了个杭十中古籍室。”历史文化爱好者毛大伯说,“杭十中年代悠久,浙江能藏有这么多古籍的中学恐怕就这么一所了。”

记者潘卓盈核实报道:我赶到位于皮市巷的杭州第十中学,负责古籍室的杭十中教科室主任金大鹏,证实了毛大伯的爆料,“20世纪90年代,学校成立古籍室,专门定制了一批樟木大箱来保管这些藏书。大概有一万多册,年代集中在清代、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丛书,除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还有《古今图书集成》《万有文库》等。”

除了毛大伯说的这些古籍外,杭十中古籍室这一万多册书籍中,还有清末的中小学教材,包括语文、历史、化学、代数,甚至还有微积分教材,让人大开眼界。

浙师大中华基本古籍库(杭十中竟然藏着1万多册古籍)(1)

虽然不是全本,但也非常难得

金主任说,“《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由杭十中的前身——浙江省私立宗文中学购入并保存至今,虽是民国影印本,但它影印的原本来自于紫禁城文渊阁版本。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从《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中抽取精华部分,最终成书1960册。当时总共影印只有一千余套。能保存到今天的,更是凤毛麟角。”

在杭十中,我正好碰到了从杭图赶来看这批书的古籍组专业馆员金新秀,她给出一组数字,“根据浙江省古籍普查数据来看,《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全省有5家图书馆有全本,浙江图书馆、浙大图书馆、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杭州图书馆、义乌图书馆都藏有完整1960册的。另外,册数在1800册以上的,之前我们知道的有4家,分别是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宁波图书馆、温州图书馆、嘉兴图书馆。杭十中之前没有参加古籍普查,它是第5家册数在1800册以上的,共1833册。”

金新秀说:“杭十中所藏的虽不是全本,但也非常难得了。它是目前已知的全省中学里唯一有这部书的。”

意外发现的古籍“大宝藏”

这是一个意外的发现。

浙江省古籍普查是为全省古籍“摸家底”的一项工作,2007年启动。12年来,95家藏有古籍的单位参与普查,其中14家是学校,中学只有5家,剩下的全是大学。5所中学分别是:瑞安中学,绍兴一中、温岭中学、永康市第一中学、兰溪市第一中学,藏书量最多的是瑞安中学,一万多册。古籍藏书量和瑞安中学不相上下的杭十中,无疑是被遗漏了。

“1万多册,从量上来说,肯定是一个‘宝藏’。”杭图古籍地方文献组组长赵凌说,“我们已经把杭十中加入到我们的古籍普查名录上来,它是全省第6所参与普查的中学,也是目前杭州唯一一所中学。”

赵凌透露,杭图刚刚和杭十中建立了馆校合作,帮助古籍室对这批藏书进行整理和修复。“这个量实在太大了,我们初步看了两箱,古籍对存储条件比较高,部分书确实已出现破损、腐蚀的情况。此前学校对这批书只是进行了书名登记,根据名册,主要还是以清末、民国的图书为主。但没有经过专家普查,版本这些都不好讲。说不定接下来普查过程中会有‘大宝藏’出现。”

珍贵的晚清教科书

因为是学校的古籍室,所以杭十中藏有不少公共图书馆都比较罕见的晚清教科书,这部分才是最珍贵的。金新秀说,“像张肇桐编的《高等小学国史教科书》,清代光绪末年由上海文明书局铅印出版。当时很多学堂都采用它作为自己的历史教科书。这部书比较少见,《中国古籍总目》没有著录,我目前知道天津图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及广西师大图书馆有藏,再就是杭十中有一部了。另外,杭十中古籍上也有大量他们学校自己的藏书章,像“宗文义塾藏书”等,这对一所学校是尤为宝贵的,可以很好地见证和串起历史。”

杭十中收藏的晚清教科书不止这一本,学校教科室主任金大鹏向我展示了这类书籍,“清末中小学教材《高等小学国史教科书》《溥通国文读本》,清朝洋务运动时期科学启蒙家徐寿所译《化学鉴原》、清代华蘅芳所译《代数术》《微积溯源》……”

金大鹏说:“藏书中目前已知年代最久远的应该就是清代数学家华蘅芳所译的《代数术》和《微积溯源》。《微积溯源》是英国华里司原著,华蘅芳与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合译,同治十三年(1874)由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刊印。清末年间,这本介绍西方微积分知识的书很火,成为当时新式学堂争相采用的数学教科书。后来还从中国传到日本,成为日本新式学校的数学教科书,连东京数学会社杂志中都常提到这本书。”他说,“我们学校也在考虑,是不是有可能把这批留存下来的古籍教科书利用起来呢?先向老师普及,再把教科书里的精华传授给学生。”

为什么杭十中有这么多古籍?

一所中学,为什么会藏有如此大规模的古籍?这要从清朝嘉庆十一年(1806年)创立的宗文义学(后改为义塾)说起。

杭十中是杭州最古老的中学,如果以连贯办学历史论的话,在全国辈分也排老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还是历史上杭州第一所“义学”。200多年前,嘉兴新丰镇人周士涟同情孤寒子弟入学艰难,在家乡办了四所义学。据《杭嘉义学合志》与《杭州府志》记载,清嘉庆八年(1803年),周士涟为弥补在新丰办义学的经费不足,带着儿子跑来省城杭州募捐。三年来,他们冒寒暑,顶雨雪,忍辱负重,足迹遍布杭城大街小巷。当时杭州名绅郭星桥、沈典虞、唐作斋等人,深为感动,面对“杭城无义学”的现状,再三恳邀周士涟留杭创建杭城首家免费供膳“义学”,并纷纷捐资捐书。贫寒子弟入学后,不仅包笔墨书籍,还包饭,如果学生应试,所需费用(含车马)均由义塾开支。这所学校就是杭十中的前身宗文义学。

杭城巨富名绅资助办学

办学仅一年,1807年,宗文义学三名学生高中秀才,名震杭城。据《乐善录》记载,包括当时的杭城六大世家在内,岳官巷吴士鉴家、头发巷丁丙家、横河桥许乃济家、柴木巷万家、双城衙高家、斗富桥樊介轩家,状元弄郑在常家、杭城巨富胡雪岩、杭州府宪刘汝璆、钱塘县尊姚光宇等,均对宗文义塾有巨额或书籍等物资的捐助。清同治十年(1871年),文渊阁大学士王文韶巡返杭州,也曾捐巨款于宗文义塾。

在杭十中的校史上,还发现一个名字,义塾绅董丁丙。1819年开始,义塾已经实行“绅董管理体制”。熟悉文澜阁四库全书的都知道,丁丙曾主持补抄《四库全书》,他还是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八千卷楼的主人。

从漫长的200多年校史来看,并没有明确的哪部书来自谁的捐赠记录。但从联动全城名绅,齐心捐资捐物办义学的一长串名单来看,你不难理解,为什么“宗文”留存下了如此多的藏书。1981年,杭州市地名委员会鉴于宗文的声名,将学校旁边的“新开弄”改名为“宗文弄”。如今,学校门口依然藏着这条短短的市井小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