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橘子郡的查普曼大学,是美国最大也是最负盛名的私立大学。

曾经这里很特别,学校并不以我们常见的学科或是专业出名。

反而在影视、音乐、艺术交流、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等领域获得国际教育管理协会的认可,更受到学术界的众多好评。

用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有点“不务正业”。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1)

图片来源:查普曼大学官网

如今这里却是美国西部地区环境最好的留学圣地,从这里也走出了许多响彻世界的影视圈名人。

该校的道奇电影艺术学院位居全美以及世界前列,是全球电影人才的聚集地,属于世界最顶级的电影学院。

但最初的查普曼大学却并非以影视见长,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一所中型综合性私立非盈利大学。

之所以在教育上如此“偏科”,可能全都源于该校那位传奇的创始人——查尔斯·克拉克·查普曼。

他的故事被改编成一部电影《录取通知》。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2)

《录取通知》

这个化身为巴特比的男孩,今年18岁了。

他参加完高考,此刻正站在自家邮箱面前,神情沮丧地拿着一封录取通知书。

他又被拒绝了,而这所大学还是附近最烂的一所。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3)

以下图片均源自《录取通知》电影截图

巴特比感到很绝望,不仅是因为自己无学可上,还因为父母的学历和工作都很体面,对他有很高的期待。

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他心生一计,让好朋友帮忙PS了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还做了一个假的大学网站。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4)

就连大学名字“南哈蒙理工大学”,都是蹭的当地一所有名的百年老校哈蒙理工大学。

父母也没有多想,他们很替儿子感到高兴与骄傲,并提出要亲自送儿子前去报道。

这可愁坏了巴特比,但好在离开学还有段时间。

他立马拉上几个同样无学可上的学渣朋友,在哈蒙理工大学附近找到了一个废弃的精神病院。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5)

于是一众小伙伴便开始了改造大学的工程。

经过简单的打扫与装饰,曾经的医院还真有了点大学的味道,可没有学生也是个事啊。

开学当天,巴特比雇来一大堆群演,又找来朋友的叔叔谢尔曼充当校长。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6)

他是一个曾任教于真正的哈蒙大学,有丰富教学经验但却因为见解与主流不合而被开除的老师。

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意见,他给哈蒙校长寄了一包狗屎。

面对陪孩子来报道的父母们,谢尔曼很好扮演了校长的角色,哪怕他很喜欢说脏话,但依旧轻松将那些父母敷衍了过去。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7)

正当他们准备开香槟庆祝一切都结束的时候,门铃响了。

一群真正的学生正拿着南哈蒙理工大学的入学通知前来报道。

原来,按巴特比的要求,他的朋友将那个假网站设置成了没有要求,一键录取。

但毕竟这一切都是假的,巴特比决定还是向大家坦白真相。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8)

可当听完他的话,一位学生站了出来。

他说当自己拿到这封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他平生第一次听到父亲的认可,终于觉得自己不再是“废物”。

一个、二个……很快有更多学生站了出来,表达出同样的想法。

他们都是被周围人视为“渣滓”的存在,一直以来都活得没有尊严,但这里却给了他们希望。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9)

那些话深深触动了同为学渣的巴特比,他决定把谎话继续圆下去,可他又能做些什么呢?

他连大学有哪些课程都不知道,为此还跑去了隔壁的正牌哈蒙大学蹭课。

结果发现,依旧是一些和初中高中一样死板的课程。

如果照搬过来,别说没人能教,就算找到老师,他们也依旧是学渣,这些并不是他们想要的。

思来想去,他决定来一次个性教育,让学生自己写出想上的课程内容。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10)

这项政策简直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有人想学厨艺,有人想练瑜伽,有人想玩滑板......

姑娘们想变美,loser们想学怎么泡姑娘。

总之没一个是正经的课程,但巴特比还真就按他们希望的那样安排了。

校长谢尔曼给他支了个招,可以让学生自己教自己啊,谁想学什么就自己去研究。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11)

每门“课程”都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其中研究最透彻、最出色的学生便能担任老师,继续为后来的求学者授业解惑。

于是这里有了正经的厨艺学院、体育学院、宗教学院、模特学院、恋爱心理学院等等。

学生们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对身边一切未知的知识也越来越好奇。

就当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时,这所冒牌大学终于引起了哈蒙理工大学的注意,他们被告上了法庭。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12)

听证会上,巴特比被问到:

“是否有专职的教师?”

“没有。”

“是否有规范的课表大纲”

“没有。”

“是否有图书馆?”

“没有。”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13)

但是有了这些就代表是一所成功的大学了吗?

一个所谓合格的教师按照一个被认可的大纲给学生们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大学教育吗?

巴特比在听证会最后慷慨陈词道: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14)

“百年名校的传统是什么?是欺压学生,还是羞辱看不惯的人?

谁规定这个世界只有好学生而没有坏学生,好坏的区别在哪里?

难道学习不好就代表他低人一等吗?

这些所谓的规则,剥夺无数孩子的梦想和激情,

凭什么正规大学一定是你们眼中的大学,难道我们自学就不属于学习吗?

在我们学校,没有老师,也没有教室,但却不影响每一名学子在不断进步,

你们承认不承认没有关系,因为南哈蒙理工学院就是教学生如何做精彩的自己。”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15)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别怯场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部喜剧电影也将原本的故事夸张、放大了许多。

但讽刺喜剧总能以最轻松的方式引起人的思考:

你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真正影响你一生的究竟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是你所接触到的语言与思想?

或许这也是该校许多先哲们的初心——每个孩子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并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张开自己。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16)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小学上课时经常偷看闲书,被老师叫起提问,对课本知识是一问三不知。

在老师眼里,她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差的后等生。

初中,三毛上的是台北第一女中,偏科严重的她几次月考数学都没及格。

为了考好数学,三毛不断寻找窍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她发现,老师出的考题几乎都是课本后面的练习题。

于是她拼命琢磨、背诵课后练习题,之后六次小考,三毛都得了满分。

但一下子由不及格到满分,老师怀疑三毛考试作弊。

一天,老师把三毛叫到办公室,丢给她一张试卷,三毛一看就傻了,全是初三考题。

因为没有预习过,她考了零分。

第二天,老师把她叫上讲台,嘲讽说:“陈平同学喜欢吃鸭蛋,今天我请她吃两个。”

老师用毛笔蘸满墨汁,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圈。

墨汁顺着脸颊淌下来,渗到三毛嘴里,但老师还意犹未尽,又让三毛去走廊走一圈。

在全校学生的哄笑中,三毛患上了自闭症,再也不想去上学。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17)

父母终日愁眉不展,因为心疼女儿,也只能让她休学。

但总跟家里也不是事啊,为了让女儿学点谋生之计,便将她送去学插花。

三毛学了几周,又固执不肯去了,父母便又将她送去学钢琴。

钢琴也不行,就送她去学国画,国画也不行,这次父母只能任由她待在家里,一待就是三年。

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三毛在顾福生的鼓励下开始写文章,一个月后那篇稿子发表在《现代文学》上。

三毛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能走的路,找到了照亮自己生活的那束光。她这才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低能儿。”

此时三毛已经失学七年了,可她终于重拾了信心,重返校园。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18)

从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到马德里大学,从一个人到与何西一起。

写字和流浪成了她此生挚爱。

三毛去过很多地方,写了很多名著,但她最成功的地方却不是这些,而是勇于选择自己的生活。

在有限的时空里,活出了无限广大的日子。

分数依然重要,但成绩却不是衡量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

一个人有没有价值,并不是由学校决定的,也不是由出身背景决定的,而是由他自身决定的。

真实学校事件改编电影解说(被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后)(19)

成功不止一条路,生活更是有无数种可能。

如果孩子在一条路上碰壁了,父母除了让他坚持、努力,更应该告诉他还有别的道路可选,还有别的方式可试。

让孩子的人生,多一种可能,多一些尝试,多一些希望。

帮助孩子找到他心里的火种,去点燃,让孩子能找到照亮自己生活的那束光。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