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作为学术性写作的起点,选题对于学术著作的贡献往往要大于一半,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选题的重要性毋容置疑。然而,“选题从哪里来?”“我怎么能想到这些研究问题呢”是许多初学者最头疼的问题。

如果你觉得写作很难,不知道选题如何下手,可以看看清华学生们鼎力推荐的通识写作教材——《大学写作通识12讲》。

写作必备70个高分技巧(大学写作通识12讲)(1)

《大学写作通识12讲》的作者是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的苏婧老师。这本书来源于苏老师在清华大学讲授的写作与沟通课,是写给初学者的一本书,它并不是一本严肃说教的厚重专著,它更像是一本方法指导枕边书。全书一共12讲,选题、文献、思维、论证、结构、点睛、首尾、图表、棱镜、量表、修改与阅读,这些都是学术性写作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总结苏老师在书中提到的选题来源,助你获得源源不断的选题灵感。

选题来源的方向是可循的,一般有以下4种:个人经历、社会观察、资料爬梳、文献阅读。

个人经历可以激发选题灵感。

选题是具体可操作的写作题目,它不仅包括学术性作品的标题,也包括作者写作这个题目可能要采取的研究路径和理论基础。作者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去思考,可以激发选题灵感,选题从作者个人经历出发,可以分析得更深刻。

敏锐的社会观察可以成为选题的来源。

毕竟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经历不足,可以通过社会观察来挖掘选题。在苏老师的写作课上,她会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以“我观察到一个现象”为开头的造句,训练学生选题的敏感度。学生头脑风暴,相互激发,一堂课下来,大家发现很多被观察到的社会现象都有成为研究选题的潜质。我们可以借鉴苏老师训练学生选题的方法,通过社会观察,获得源源不断的选题灵感。

资料爬梳有利于获得选题灵感。

很多初学者觉得多看看学术论文自然就会写了,但却往往被淹没在枯燥无味、刻板套路的论文海中,越读越没有兴趣,相反,为了能够找到新颖别致、有研究价值的选题,苏老师鼓励我们看看杂书,尤其要跨界的看、找感兴趣的看,有利于获得源源不断的选题灵感。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可进一步锁定精准的研究方向和选题。

好的选题是文章的驱动力,仅看杂书是不够的。作为全球疫病史开山之作的《瘟疫与人》,其选题就来自作者20多年的文献积累。由此可见,文献阅读对选题的重要性。

选题永远是学术性写作要过的第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初学者可建立自己的“选题银行”,有空就琢磨琢磨、查查文献、头脑风暴一番,久而久之可做的选题就会越来越多,学术功力依然会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