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李俊慧的《经济学讲义》,这本书算是张五常《经济解释》的入门读物,本书开篇就提醒读者不要盲目地相信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里,充满了错误。这是因为经济学这门学科太年轻。随着读这本书的深入确实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去年学习过经济学相关的课程,学完也分不清楚经济学到底在讲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更是傻傻分不清。《经济学讲义》这本书解答了之前学习中遇到的很多疑惑。接下来一段时间,将自己这段时间看书的笔记分享给大家。目前还未读完全书,待读完全书后,会做个系统性的总结。届时看看我这个门外汉能否从不同的视角总结出有价值的内容。

01

经济学的历史

要搞明白经济学,首先需要了解经济学的历史,在美国独立的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一门学科,因此,经济学的历史也就200多年历史,相比自然科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经济学尚属于一门很年轻的学科。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从物理学搬过来的分法,除此之外,经济学还从物理学搬了很多东西。后面再介绍。自1776年到今天经济学共分为两个阶段:古典经济学时期和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古典经济学时期为1776年到1890年1890年马歇尔出版的《经济学原理》标志着进入到新古典经济学时期今天的我们就处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学家除了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外,还有李嘉图、穆勒、马克思等。新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最大的区别是引入了数学,主要是几何,用来表述、推演经济理论。由于数学的引入,很多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时过于注重数学几何的一些推演技巧,让经济学读起来越来越晦涩难懂,这可能是当初马歇尔未曾想到的。

学习经济学历史(学习经济学历史)(1)

经济学历史

0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划分

1929-1933年美国的股票崩盘,引发了经济大萧条,英国的经济学家凯恩斯(1883-1946年)撰写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这本书对当时处于正统地位、主张自由放任市场的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一套以分析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为对象、以政府干预市场为政策建议的理论。亚当.斯密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关注市场上的微观主体(个人与企业)如何在价格的引导下进行消费、生产与交换的活动。而凯恩斯的理论关注政府如何从国家整体的高度上,严密地监控国民经济状况,一旦发现国家经济有问题就按照凯恩斯的理论调节经济,确保经济在健康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前行。因此,大家习惯于把凯恩斯理论命名为“宏观经济学”,而把传统经济学命名为“微观经济学”。最早把宏观和微观物理学概念搬进经济学的就是凯恩斯的父亲。

学习经济学历史(学习经济学历史)(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03

经济学的假设与定理

既然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科学都是从一个或若干个基本假设、公理出发,通过逻辑推导来构造能解释事实的理论体系。很多人对科学这个词有错误的认知,我自己对这个词也有错误的认知,科学并不是与正确画上等号,科学并不是要证明为真,而是可以证伪,可证伪就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回头来看看经济学的假设是什么?公理又是什么?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人是自私的”,一种通俗的说法,好听点的说法是“人是理性的”。这条假设是从人的本性出发,这也解释了“经济人”的叫法。自私、理性、经济人都是一个意思,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自私说的是人在做决策时会以最小的代价来达成最好的结果(注意不是损人利己的意思)。俗话说的“趋利避害”的意思。经济学的公理是----需求定律。需求定理的意思是在其他因素不变时,需求量随价格的变动而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用图形表示如下)。整个经济学就是建立在一条假设(人是自私的)和一条公理(需求定律)之上的。

学习经济学历史(学习经济学历史)(3)

经济学的需求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