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雪中悍刀行十大高手(看看太监总管笔下的江湖和庙堂)(1)

雪中悍刀行

初次拜读"太监总管"(烽火戏诸侯为什么叫总管,请自行百度)的作品就是《陈二狗的妖孽人生》这本书,看到这书名,但是就觉得这个作者若不是个大智若愚、随性至极之辈,那就是个智障了。还好,事实明显是前者。

其实看完这《雪中悍刀行》本书也已经很久了,一直想写一写这本书的书评,但奈何才疏学浅,自觉无法在短短的几篇文字之中就将这本书很好的展示在大家的面前,既怕不精准的描述使大家对此书生出偏颇观点,又怕不做推荐,这本佳作会与大家失之交臂,痛思良久,战战兢兢下笔,终于开始了这篇文章,也算是对自己有了个交代。

李淳罡:

原著雪中悍刀行十大高手(看看太监总管笔下的江湖和庙堂)(2)

李淳罡--大雪坪借剑

余以为老李是《雪中》整个五年四卷九百八十五章最出彩的一个人物。甲子前为当世四大宗师之首,五十年前与王仙芝一战,因惜才不惜自毁名声未使出剑开天门败于王仙芝毁去木牛马,后错手杀其心爱女子,本欲去龙虎山向齐玄帧讨要续命丹药,经斩魔台美人西去,上山与齐玄帧论道乱了道心,境界跌落至指玄,与隋斜谷互换一臂,后被困北凉王府听潮亭二十年。于鬼门关斩出剑仙一剑逼退吴六冠。后于大雪坪一句"剑来!"万剑归宗,重归剑仙之境。武帝城一战,迫王仙芝使出九分力。广陵江一战,一剑杀敌二千六,一气千里又百里,突破天人境界。临死前万里借剑邓太阿,助其突破陆地神仙境,战平拓拔菩萨。而后彻底了无牵挂,不转世不投胎,万里借剑,身死道消而已。前半辈子随性而为、肆意洒脱,后半辈子不染世俗、超然物外,老李的一生何其壮丽。

被徐凤年誉为:只要每当你能够问心无愧的时候,比如一甲子前的青衫剑神,比如一甲子后解开心结的羊皮裘老头,总是那么轻轻松松就成为了天下第一,天下无敌的头衔那么重,也只有你李淳罡说放就放,想拿起就拿起。

原本是最不愿提起的老李的。老李太苦了。我曾想过无数次,如果我是老李,面对绿袍儿,我也是会刺出那剑的。那一剑之前,老李身上只有仙气,青衣仗剑,载酒买花,之后才有人气有普通人的烟火气,有爱恨情仇,有爱别离,求不得。最苦是相思,最远是阴阳,所以他整个后半辈子都在赎罪。临死前,他望着绿袍儿孤零零的坟茔,茫然地伸出双手轻声呼唤:"绿袍儿, 绿袍。。。"读完这句话的滋味就像一口老酒哽在喉间,舍不得吐出,咽下后的滋味,五味杂陈,撕心裂肺。

他走了,就能让整座江湖都觉着老了。

原著雪中悍刀行十大高手(看看太监总管笔下的江湖和庙堂)(3)

温不胜--温华

温华:

如果说老李是这座江湖的顶点,那温华就是整个江湖的底层,满满的市井之气。他是徐凤年对整个青衫江湖的期盼,承载了他对整个江湖的所有憧憬。百样米养江湖百样人,温华是最性情的那个。我看武侠剧时常常好奇,那些少侠动不动两斤牛肉、一斤女人红的"好汉套餐",随时随地一身干净衣裳是哪来的银子。雪中不一样,江湖满是当垆卖酒的市井气。游侠儿醉酒鞭名马其实是打肿脸充胖子,纨绔调戏良家也要分几种境界,最传神的描述就是温华那句:"再好看的仙子行走江湖也要拉屎放屁的。"温华出场便是一个十足的尾丝。乱糟糟的形象,腰息把破烂木剑,最喜欢牵着徐凤年的马出去装逼,打起架来也是毫无风度,撩阴脚绝户手怎么下流怎么来。他有名言:"馒头白啊白,白不过小娘胸脯;荷叶翘啊翘,翘不过小娘屁股",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入京城比剑,一连三败,得温不胜之名。战平棠溪剑仙卢白颉,一举成名。黄三甲以他钟爱的女子声色双甲李白狮和教剑恩情相胁让他杀徐凤年。其自断一臂一腿,报了黄三甲的教授之恩,然后舍弃了爱慕的女子和有望成就陆地神仙的武功,折剑出江湖。回到家乡后在酒楼打杂,绝口不提江湖事,谁能想到这个忠厚木讷的温小二正是京城那传奇剑客温不胜呢。

对于温华记忆最深的一幕就是,当得知徐凤年是富家公子的那一刻,依然一起撒泼打诨,毫不在意彼此的形象,你是什么身份不重要,我只知道你是我的兄弟。

"温华从此不练剑了",这是小人物的妥协与决然。既然温华折断了自己的木剑,他就不理会他的江湖梦。江湖中成一代剑仙的终是少数,更多的都是那些默默无声的小人物。

温华是本书中江湖气最重的人物,他是《雪中》江湖的代表,虽惫懒无赖,然有志向,亦重情义,是真正的江湖儿女。

原著雪中悍刀行十大高手(看看太监总管笔下的江湖和庙堂)(4)

北凉世子--徐凤年

徐凤年:

徐凤年本是这本书的绝对主角,但是总管的配角都写得太有血有肉了,已经完全将主角的光辉盖了过去,这说来也是有趣。

书至末尾,总有人问徐凤年最后为何不参与争霸天下。南朝已被打残,北莽数十年内无法恢复生息,顾剑棠掌握两辽,纳兰右慈处心积虑想要他当皇帝,西楚余势未平,蜀地还有陈芝豹虎视耽耽。只要他愿意,天下随时可以易主。

可是他到底是不愿意的。徐凤年做事情,从来都是为了不负人而赶鸭子上架。为了老黄练刀,为了京城白衣案杀人,为了中原百姓镇守西北。最苦是徐凤年,他鲜有快意的时候,《雪中》里有这么一段,徐凤年说:"当年在山下那边便被人打劫,跑得差点累死,慌不择路,骑马进了林间小道,被一根低垂枝桠给打下了马,于是就和老黄一起被绑带到这里,好在有惊无险,还因祸得福尝到了半只白果鸡,好像我大发慈悲分了陪我一同遭罪的老黄一只鸡腿,还是半只来着?总之就把他给感激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笑死我了。"鱼幼薇却看到说笑死了的世子殿下,一点都没有笑。

所以,依着他那惫懒性子,他最愿意的还是做那不用管事的世子殿下。在陵州城里整日喝喝花酒,和李翰林、严吃鸡他们斗鸡走马,然后回梧桐苑调戏红薯、青鸟。可是徐骁会老,北莽会南下,赵家天子终究容不得徐家在西北,梧桐苑的柔弱丫鬟也有可能是赵勾蛛网暗藏的谍子。千辛万苦、尔虞我诈好不容易等到打赢北莽,天下大局渐次分明,他能主导自己人生一次,他当然更愿意带着老婆退隐江湖,去找温华喝喝酒、吹吹牛逼,去广陵江看潮,去武帝城找找"天下第二"的装逼感觉,再到北凉找老基友感慨一下人生。做皇帝多麻烦啊,哪里有这仗剑走马的江湖有趣?

《雪中》的世界观其实是部中国历史小百科。春秋九国取的是战国七雄乱战;凉、莽、离阳取的是三国:"恨不娶十姓女,恨不为大楚人"取的是魏晋门阀;张巨鹿破的是那九品中正制,提拔天下寒门士子;离阳灭佛取的是唐武灭佛的故事;洪嘉北奔、甘露南渡又是取自中国历史上几次衣冠南渡;张巨鹿的原型是张居正,褚禄山的原型是安禄山和温庭筠,陈芝豹的原型是千军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 总管总能把那些他觉得有趣的东西随手拈来安排在书里。

总管的书也算是看了不少了,文笔毋容置疑,雪中的剧情大体分江湖庙堂两条线。《白马出凉州》,《孤身入北莽》两卷主在江湖纷争,《贺新凉》,《共逐鹿》两卷主在庙堂国战。初读的时候,也被总管的格局震惊到,武侠类小说敢于这么写的人,应该是寥寥无几,拜读过的作品中,更是仅此一人。总管的文字有很显著的风格,清丽,有仙侠气。有如椽大笔可以写武当山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壮景,细致处也可以写醉卧青楼卖剑作画的奢靡,写沙场,"风过卧弓城, 如泣如诉"九个字便令人心神摇曳。书中有诸多妙句,"人生若苦无妨,良人当归即好","情之一字,不知所起,不知所栖,不知所结,不知所解,不知所踪,不知所终", " 此剑抚平天下不平事,此剑无愧世间有愧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管在写这本书前,是明显做过功课的。草原上的悉惕,捺钵,怯薛卫,中原的各种官职,谥号,地理郡县,甚 至各种攻城器具,他都做到如数家珍。

整书前期都在写江湖风流,后期渐渐涉及到庙堂纷争,从江湖儿女到家国天下,心情也从轻松欢愉到后来的肃穆、感动、愤慨、无奈、五味杂陈,读完了整本,就好像经历了人生百年:年少时的青葱竹马,而立后的责任重担,耳顺之年的坦然豁达......

总管的打戏写的是真真好看,清丽有古意。徐凤年雨中刺杀留下城城牧陶潜稚,刀刀见血,清明洒黄纸,最好杀人时。与国手薛宋官的雨巷互杀,金刚对指玄,生死一瞬;与拓跋菩萨在西域转战千里,四野黄沙竟也读出了江南烟水气;写骑军相互撞阵,落马即死;写虎头城攻防,手段百出,勾心斗角,命薄不如纸。这都像是一场电影,每一踏步,每一出刀,都宛在眼前,读之当听风饮酒。

这部作品虽然为网络小说,但是布局之精细,结构之宏大,人物刻画之生动,文字功底之深厚,都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最后,友情提示:总管的这本《雪中悍刀行》已经完结可以放心观看,但是总管大人总归是总管大人,如果你想看他其他连载中的作品的话,请谨慎阅读,他不一定有耐心写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