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味道

来自首都北京的味道(北京的味道)(1)

北新桥卤煮老店(东四北大街141号 )

国庆假期和老爸晚上遛弯来北新桥附近吃饭,没到饭点儿这里面却已经排起了长队,可以说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食客中不乏俊男靓女,按我老爸的话来说,北新桥卤煮已经成为了网红店,不再是他们那一辈老炮儿喝酒的地了。十一来这吃饭的盛况像热门景区,一座难求像下课点的高校食堂。

他家的主菜其实就一种,卤煮~配着各式凉菜,再来一瓶北冰洋,那叫一个倍爽!我点的是小肠卤煮,一般的饼在汤里泡久了都会变得特别软然后烂掉,这里的饼就不会,皮软,入口却很有嚼劲。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款与其气质最贴切的食物,并且这种食物只在本地人群中流通,并不扩散,如同方言口语,是当地人之间沟通的秘密,外来者想进入它,却摸不着门路。于北京,这种食物是卤煮,它恪守着城市的秘密,成为一种有意思的传承。

如果你是健康饮食爱好者,这里可能看起来有些黑暗,北京的街边小吃大多数都是如此,吃的更多的其实是一种情怀。


来自首都北京的味道(北京的味道)(2)

姚记炒肝

“要想喝炒肝,鼓楼一拐弯”,朱墙灰瓦的门脸,京意很浓。初中高中时期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同学来这边逛逛天意,然后吃个炒肝。很地道的北京味道,炸灌肠,炒肝,杏仁豆腐,椰蓉奶糕都很好吃。

炒肝,汤汁油亮酱红,口味黏腻,肝香肥蒜;再点一份猪肉大葱的包子,肉馅很大一块,配上店里的爆肚儿,沸水爆熟后蘸芝麻酱食用,不油不腻。最后来一份店里自制的杏仁豆腐,口感细腻,入口即化。


来自首都北京的味道(北京的味道)(3)

护国寺大街93号(人民剧场对面)

关于护国寺小吃,其实我家楼下就开了一家,现在北京大街小巷都是护国寺小吃的招牌,但是港真,老字号小吃还得去总店买!众所周知的小吃中,最经典的还应该是豌豆黄、绿豆糕、驴打滚、艾窝窝、奶油炸糕。

豌豆黄是用豌豆熬煮,等到豌豆熬熟了加上白糖继续熬煮到浓稠,放凉后切成一块一块的,口感绵软。驴打滚是用糯米粉做成皮,包裹上香甜的豆沙,最后在上面撒上黄豆粉,口感软糯。糖耳朵是用发酵的江米面掺红糖炸制而成,外面再浇上糖汁,甜蜜蜜油灿灿。

当然,老北京的豆汁就不得不说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不起打扰了,我还是无法接受闻着臭,喝起来酸臭的豆汁。我的爷爷曾经早上起来自己熬豆汁,我觉得我早上是被熏醒的。豆汁搭配焦圈,老北京人一般爱当早点来喝,我劝各位不要轻易尝试。


之前有被问过什么是可以代表北京的东西,我当时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长城、故宫、烤鸭...

其实那些代表的是帝都,并不是北京。

北京的古都印记应该是胡同四合院上空有鸽群飞过,便会响起一阵阵嗡嗡的鸽哨声,由远及近,由近至远;应该是有穿透力的吆喝声和亲切的邻里街坊的京腔问候;应该是朴树塑造的那个要挣脱要开门还要摇滚的北京。奥运过后,这个北京褪色,成为了大家心中的帝都。这个帝都是在百度/滴滴/美团中发展成形,是一个科技外衣下包裹着财富的北京。

我想念那个回荡着鸽哨的北京城,北京于我而言,是那个买炸油饼豆腐脑的北京城,那个爸爸骑自行车送我上学的北京城。那时候北京还有胡同和月亮,现在只有东三环和雾霾。胡同驻足,眼瞧着鸽群在头顶上盘旋,天还是那么蓝,云还是那么美,却演变成了彩色的无声电影,跟没了魂似的。

我的北京就像逝去的时光再也不会回来,

我却深爱着那一个个日与夜。

来自首都北京的味道(北京的味道)(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