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朝天宫

朝天宫的那些老朋友

朝天宫讲述(朝天宫的那些老朋友)(1)

01

回忆朝天宫

晚清文人:甘熙

朝天宫讲述(朝天宫的那些老朋友)(2)

朝天宫讲述(朝天宫的那些老朋友)(3)

甘熙,字实庵,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师从散文家姚鼐,著有《白下琐言》、《建康实录》、《侗荫随笔》、《日下杂识》、《灵谷寺志》、《金石题咏汇编》、《寿石轩诗文集》等。

甘熙一生博学强记,自幼饱读“津逮楼”藏书,并能知行合一,通过所学造福一方百姓。其撰写的《后湖水利考》就是为了阻止开后湖(即今玄武湖)以通江来减少水患,这是他多方勘察、考证的结果。

现如今,他的故居“九十九间半”,又名“友恭堂”,是南京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私人住宅,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里面建有南京民俗博物馆。

02

回忆朝天宫

可园老人:陈作霖

朝天宫讲述(朝天宫的那些老朋友)(4)

陈作霖先生,字雨生,晚号“可园老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逝于1920年。

科考仕途的曲折历程

从咸丰二年到光绪元年,多次乡试失败的陈作霖终于在光绪元年考中了举人,这是他仕途之路的起点,却也是他仕途之路的终点。此后的三次会试,陈作霖再也没有成功,但这四十年的寒窗苦读,却为后面四十年的地方史志事业,打下了坚实理论知识基础。

史志学家的奋斗之路

陈作霖早就有了著述之志,而这也符合了他一向秉持的“经世济民”的理想抱负。

从同治十三年(1874)至1920年的四十六年间,陈作霖倾心倾力于南京地方史志的编撰著述和乡邦文献的搜集整理,辛勤耕耘,著作等身。主要是《金陵通纪》《金陵通传》《金陵琐志五种》及《江苏兵备志》《炳烛里谈》。陈作霖在官修的《上江两县志》《江宁府志》《江苏通志》中撰写的专题志传,包括《上江两县志》中的《兵制》《大事》《名宦》《乡贤》《忠义孝悌》等凡五篇;《江宁府志》中的《军制》《先正传》《孝友传》《仕绩传》;担任“编译官书局”分纂和江苏通志局总校兼编纂期间,所撰《江宁地形考》《江宁先正言行录》《上元江宁乡土合志》《古迹志》《先贤传》《烈女传》《杂人传》等。

03

回忆朝天宫

小巷总理:马瑞芳

朝天宫讲述(朝天宫的那些老朋友)(5)

朝天宫讲述(朝天宫的那些老朋友)(6)

朝天宫讲述(朝天宫的那些老朋友)(7)

南京七家湾地段,家庭妇女马瑞芳,在担任七家湾居委会主任、负责街道事务近半个世纪,敬职敬责,事无巨细,吃苦耐劳,不计报酬,哪家有困难,哪里有矛盾,她都会及时出现。她因此被人们称为“小巷总理”。1994年,马瑞芳80岁,终于从干了45年的居委会主任岗位上退了下来,她从南京解放时就干居委会工作,虽然“解甲归田”,却还留下句热乎乎的话:“只要你们有事找我,我一准干得好!”

46张奖状74件荣誉证书

马瑞芳,回族,1914年1月13日生于安徽寿县,十多岁时和家人逃难来到南京,在七家湾和沙延河成家,1949年5月,马瑞芳出任居民组长。1951年9月,群众选她担任七家湾居委会主任。自此,除了1960年10月到62年8月曾担任建邺区民政科科长,后面一直干居委会主任到退休。

在这整个工作过程中,居民谈到她,无不竖起大拇指的。创办“清真园”,留住清真老味道,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在居委会工作的45年,马瑞芳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吃苦耐劳,以身作则,一切为了居民、一切想着居民,仍被记在七家湾每一位老居民的心中。

04

回忆朝天宫

誉满影坛:王苹

朝天宫讲述(朝天宫的那些老朋友)(8)

王苹,原名王光珍,回族,出生在下街口13号。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就读于石鼓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女中、南京一中高中师范科。因为从小受两位姐姐的影响,王光珍文艺和体育上皆有所长,体育塑造了她健美的体魄,艺术则培养了她表演的灵性,这也为她之后从事电影艺术行业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王苹参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建立,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女导演,拍摄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江山多娇》《槐树庄》《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影片。其中1962年的《槐树庄》荣获第二届百花奖最佳导演奖,使她誉满影坛。1985年,她执导的献礼电影《中国革命之歌》获得了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05

回忆朝天宫

浅浅乡愁:余光中

朝天宫讲述(朝天宫的那些老朋友)(9)

朝天宫讲述(朝天宫的那些老朋友)(10)

余光中,1928年10月出生在江苏南京,在南京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五中(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1947 年就读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他常说,南京是他的故乡,还是他“ 诗心起跳的地方”。

说到南京,老先生的眼里放光,他说,小时候,自己家住龙仓巷,虽然过去几十年,但依然记得很清楚。余光中说,“我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女性的第一次见面,都在南京。一位是自己的母亲,她是在南京生育的我,那会儿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我只会哭闹;另一位则是我的妻子,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南京相逢。”

上世纪80年代,南京五中筹建展厅,余老欣然应约命名,一取“鸿志厅”,再取“凌云厅”,寄语学生鸿鹄之志、凌云壮志、报福社会。2015年11月,远在台湾的他,为母校70周年题词:“我在母校所受的踏实教育,奠定了日后学问与写作的基础,此恩我永志不忘。”

来源:美丽朝天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