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为什么走下了神坛(于丹的一个低级错误)(1)

于丹是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学者,讲解过许多经典文化名著,其中最令读者熟知的便是《论语》,于丹以白话文阐述的方式,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完成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转变,使没有直接接触过《论语》的人都能从中受益。有人赞于丹是精英与平民之间的桥,让经典走出了象牙塔。

但是,人红是非多的现象还是在于丹身上发生了。并非所有的读者都认可于丹的授课方式,由于她讲课并不是按部就班地全部依照书中来,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感想和感悟,因此被认为是牵强附会的表现。要说这种主观争议也就罢了,可是于丹却还犯了一些客观错误,是无法辩解的。

于丹为什么走下了神坛(于丹的一个低级错误)(2)

比如,王昌龄著名组诗《从军行》中有"已报生擒吐谷浑"之句,于丹将"谷"(yù)读成了"gǔ";而李白名篇《客中行》中有"玉碗盛来琥珀光"之句,她又将"珀"(pò)读成了" bò"。看起来,于丹貌似跟"行"八字不合。有趣的是,这两首诗都是中学课本的常客,中学生都熟记的知识,于丹不会不应该。

无独有偶,于丹还犯过一个更高级的常识性错误。在《于丹趣品人生》一书中,于丹前后总共七次写到一位历史名人伯牙,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尽皆知,可她愣是把伯牙写成了"俞伯牙",并且在后续现场讲课过程中依然这么叫:"俞伯牙为什么会有如此高超的琴艺呢?"

于丹为什么走下了神坛(于丹的一个低级错误)(3)

实际上,伯牙与俞伯牙风马牛不相及,根本就不是一个人。伯牙,是战国时期楚国音乐家,后来在晋国任职,琴术非常高超,数部先秦古籍都曾记载过他的传奇。《列子》、《荀子》、《史书》、《琴操》、《吕氏春秋》等均以"伯牙"录之,比如《荀子·劝说篇》载:"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极夸张的手法表现琴声之美妙。

东汉学者注解道:"伯姓牙名,或作雅。"明确说明"伯"就是姓氏,而并非姓"俞"。伯在古代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姓氏,如不食周粟的伯夷、寻千里马的伯乐等等,只不过如今这一姓氏非常稀见了。那么,于丹为何会把"伯牙"错叫成"俞伯牙"呢?

于丹为什么走下了神坛(于丹的一个低级错误)(4)

其实,这件事只能怪于丹看错了书。在明代以前所有的古籍善本之中,伯牙从来都是这个名字,而直到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纂《警世通言》时,他为了力求故事真实完美,亲自前往钟子期的故乡汉阳去采风考证。汉阳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曰:"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接触过湖北方言的人都知道,他们会把四声的"遇"念成二声,冯梦龙不知,于是"俞"便应运而生了。冯梦龙便在《警世通言》中写了一篇文章,名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由于其流传甚广,"俞伯牙"的名字便以讹传讹,逐渐被世人接纳。而实际上,在历史上俞伯牙查无此人,完全是从冯梦龙处虚构来的。

于丹为什么走下了神坛(于丹的一个低级错误)(5)

不光是于丹,给伯牙冠姓这种错误,大家都会误犯,谁让冯梦龙的故事那么火呢。然而,普通人犯错可以理解,但于丹犯错却是不应该的。作为中国当代国学经典传承人,就算被《警世通言》误导,可她没读过《列子》、《荀子》等书吗?这些书又不是冷门,难道她没有发现在这些书里伯牙并不姓俞吗?

更何况,这个很多网友都知道的知识点,却被于丹搞混淆了,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惊呆了。不过退一步讲,人无完人,于丹是犯了一些常识错误,但这并不能磨灭她努力传播经典文化所作的贡献。于丹是值得赞美的,但另一方面也还需要再加强自身的修养水平,这或许就是她近几年露面少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