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孔乙己这个人什么样的感情(那些不爱学习却又假装努力的年轻人时常焦虑)(1)

《孔乙己》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几乎不少人在学生时期就读过这篇小说。孔乙己是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穷苦读书人,本来写得一手好字却喜好偷懒,常常抄写两三天便连人带稿一起消失,如此一来便是吃饭的本领也丢了。在酒馆里他常常成为客人们的嘲弄对象,什么“之乎者也”、“君子固穷”这种半懂不懂的话也着实给小酒馆带来了一些生气。后来孔乙己的结局是因为偷东西被人打断了腿,作为一个没有营生技能的读书人,他的下场是极为惨淡的。

鲁迅这篇小说一方面是讽刺了旧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举制度对人民百姓带来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即可笑又可悲的角色来揭露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透过孔乙己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沧桑,可以读懂那时候的许多社会问题。现在科举制虽然消失了、社会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但人群中还是涌现着千千万万个孔乙己,他们自命清高,却落得窘态。如果你是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觉得平时自己有些焦虑那你真该好品读这篇文章。

读书模式里的好学派与厌学派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千千万万的孩子都开始有学可上,我国的国民人口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何做好学前教育让孩子考上理想大学与如何解决孩子厌学问题成了家长们心中的两大难题。对于前者,高考可谓是解决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最好办法之一,它让很多寒门子弟得以有机会翻身,与科举制度相异的是,义务教育的重点是“树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读书至上”。但现实里家长们更看重的自然是高考的选拔作用,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好大学,如何好学居然也开始成为一个问题了

你对孔乙己这个人什么样的感情(那些不爱学习却又假装努力的年轻人时常焦虑)(2)

很多人都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他们不知道读书的目的何在,只为中秀才中举人,殊不知读书只是手段,百年树人才是其核心理念所在。义务教育是为了教会一个人他应该理解的所有基本常识,在此同时告诉他做人的道理。如果将枯燥死板的知识放在第一位,用绩效与成绩来考核教育,那么似乎就有些本末倒置了。对于不断给孩子争夺起跑线的家长来说,我认为他们还是没有从“科举制”的毒中缓过神。如此高压式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日后不是在大学里没了方向愈发焦虑,就是开始放纵自己,进入消磨时光的状态。毕竟高考结束以后就很少有人管制你的学习,那些“好学派”孩子最后在大学里因为沉迷游戏而放弃学业就是当初没有明白读书目的何在的结果。

除了好学派,剩下的一部分人就是厌学派。厌学派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粹觉得读书无用不如工作,另一种是虽然不爱读书但还是会去逼迫自己读书,可惜读到最后却没有成绩来支撑自己的付出,终究还是接受了讨厌读书这样的事实。第一种读书无用论的人常常父辈也是不爱读书的,他们自己读不进书本或者读不出成果,便将这样直接的“经历心得”分享给自己的孩子,于是创造了所谓的读书无用论,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这种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你对孔乙己这个人什么样的感情(那些不爱学习却又假装努力的年轻人时常焦虑)(3)

当今社会更多充斥着的是厌学派第二种人,他们最爱麻木读书与机械性重复劳动,对学习又爱又恨,常常用我今天看了多少页书本,背了多少单词来麻痹自己,可谓算得上“现代版孔乙己”。他们有时自命清高,说着我今天完成了多少读书任务,有时却又冷眼一撇,说着“死读书,读到死成了书呆子”你会发现他们心里对于读书是处在讨厌与喜爱之间,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亮出读书人的身份,遇到比不上的人便大谈读书无用。处处都想抖机灵,最后却落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窘态,羡慕与嫉妒融于一体组成了这类人。

写下满满的计划表,你真的有在努力吗

好学派的人如果不是主动爱上学习,看不清读书的目的与意义,那么他们终究也有一天会成为厌学派里的孔乙己。就拿做计划一事来举例子,将某天要做什么事情写在纸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先不谈自制力与学习力如何,倘若是能自觉写下来就说明这个人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你对孔乙己这个人什么样的感情(那些不爱学习却又假装努力的年轻人时常焦虑)(4)

好学派人或许会在纸上写“今日记忆英语单词90个,看某书多少页,完成多少习题”如此,厌学派的孔乙己见此情形也会拿出一个小本子记下来。要区分两者并不是看他们到底有没有完成这些任务,而是要看他们花没花心思在这些任务计划上。在高中里我见过一个学生,他每天都会背单词,抄错题,整理试卷,找老师答疑,这么好学的人一定是尖子生吧?可真相却让人大跌眼镜,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个学生的成绩排名居然是班级倒数。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不是都说成功来自99%的汗水 1%的灵感吗,怎么到了读书这回事上就不灵验了呢。

其实这就是犯了“孔乙己爱假学习”的坏毛病,看似背了单词却只是死记硬背,过了3天既不复习也不理解就开始继续背诵新单词,量是上去了,犹如猴子掰包谷,掰一个丢一个,背过的单词不出几天就全忘了。错题只知抄写不懂分析,问老师问题只记答案不求过程,走个形式而已,根本不加记忆。只知道这件事我应该做,却完全不花心思与脑力,这样的学习方式给机器人输入一个程序也能完成吧?

你对孔乙己这个人什么样的感情(那些不爱学习却又假装努力的年轻人时常焦虑)(5)

这样的学习模式明明得不到真知,却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究其原因是有着两大好处。用假勤奋的方式来麻痹自我,一方面得到了自己内心的认可,起码自己曾经努力过,好像失败就显得心安理得,另一方面家长老师看了也着急心疼却又分析不出个所以然。孔乙己果然是高明,不仅“假装听不见”这些知识,还要用“我学过、背过还抄过”来做“刻苦努力”的证据。最后成绩下来了是哭是笑,能否清醒彻悟过来也只有自己知道了。

不幸的是孔乙己现象不仅仅是发生在学生时代,很多人工作后也会呈现出一种“假学习”状态,我称之为瞎忙。有些人明明工作任务不大,却偏偏要拖出个朝九晚九然后抨击社会制度,他们一有时间就刷微博、知乎、朋友圈,抱怨自己从早忙到晚根本没时间学习,当你问他具体在做什么的时候,他有那么一瞬间似乎自己也蒙圈了。不过好在他可以把工作任务给你过一遍目录,以至于可以证明自己不是在偷懒。

你对孔乙己这个人什么样的感情(那些不爱学习却又假装努力的年轻人时常焦虑)(6)

如果可以高效完成工作然后去培养自己兴趣爱好,那么为什么人们还是热衷于瞎忙呢?因为惰性,每个人都喜欢呆在自己的舒适圈内,就好像孔乙己写得一手好字,抄书不出两三天就连人带书一起消失。懒惰是每个人的天性,如果可以散步又何必奔跑,瞎忙是对自己没有付出实质性努力的一种内心自我麻痹。就好像孔乙己虽然考不上秀才,却还是要偷书、要口中念叨着之乎者也。这样一种人虽然内心不爱读书,却有着上进心,可惜这种上进只是表象,或者更多的是对成功人士的渴望与嫉妒爱慕人前风光,厌恶人后受罪。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年那些忙碌的年轻人,如果你还不清楚自己在瞎忙写什么,你会内心空虚吗?

焦虑源自内心的不踏实,现在就攻克假勤奋

焦虑的人心里必定是有着自己担心的事情,有人担心前程,有人担心未来,对于不可提前预知结果的事情,我的建议是脚踏实地。只要你做得心安理得就无需担心或是焦虑什么。

你对孔乙己这个人什么样的感情(那些不爱学习却又假装努力的年轻人时常焦虑)(7)

我有个朋友平时很爱夸耀自己的才华,号称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如今却依旧没有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有着国内某985大学的学历,有着一手营生技能,却依旧找不到工作。后来我去他家里看过才明白,原来他也是个孔乙己,清晨11点起床后看两眼书便去订外卖了,几番折腾下来,书的确是看了,但时间的性价比太低。他常常和我说,我知道许多知识,我只是笑笑不予回答。我想起孔乙己这个人,明明中不了秀才,却还能记得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知识的目的究竟是用来显摆还是用来学以致用。很多人对此都是云里雾里,不求甚解。

做计划也好,死记硬背也罢,这些统统都只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却不是目的。真正的学习不是今天我背了多少单词,看了多少本书,而是我真正领悟、掌握了哪些技能。看一千本书只是一个数字,写一千篇论文也是一个数字,挣一千万人民币同样也是,但三者的差距却是相距甚远。

你对孔乙己这个人什么样的感情(那些不爱学习却又假装努力的年轻人时常焦虑)(8)

如果说你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上好大学、为了找好工作、为了挣足够多的钱养家,那么我建议你在学生时代就应该考虑就业前景、考虑社会现状,而不是读哪些文学小说、陶冶情操。知道自己目的所在的人奔跑起来才不会迷茫,“变强变优秀”只是一个口号,真正需要思考的还是怎么努力才算是一个合格的过程。不追求结果的努力都是假勤奋与浪费时间,很多人都觉得重在参与,但这是否又是一种自我安慰与麻痹呢?

读书也好,工作也罢,对于一个目标清晰的人来说这些统统都只是走向成功的一种手段。写在纸上的目标与计划如果不能够尽心尽力的实施,那也不过只是一种浪费时间的口号而已。别人看在眼里觉得这个人无比上进,但只有自己的内心明白到底是踏实还是焦虑。孔乙己要是能坚持抄书克服惰性稍微争口气,也不会有如此凄惨的结局吧。

你对孔乙己这个人什么样的感情(那些不爱学习却又假装努力的年轻人时常焦虑)(9)

小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对于一个不爱读书的人来说,逼迫他读书可谓残忍至极。我们不强求每个人都成为圣贤,只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你到底想要什么,如果你明白了就不要等着让社会去催赶你,看清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坚持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终究是会成功的。

你对孔乙己这个人什么样的感情(那些不爱学习却又假装努力的年轻人时常焦虑)(10)

细细再看那些失败的人,大多是没有清晰的目标或者是无法坚持下去,空有一句口号而已。孔乙己们总是爱自命清高,说着“之乎者也”半懂不懂的话来狡辩自己的生活,他们摆弄着“茴”字的四种写法,在这个社会里瞎忙、瞎活。要么不知道未来是什么,要么就是空空羡慕那些成功人士,然后不停给自己喂鸡汤、冠以成功学,看似读了不少书也挺用功,但真正坚持与否,是不是假勤奋,那些孔乙己们心里是最清楚的。

孔乙己的最大不幸是他出生的那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他不得不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毕竟穷尽半生精力,再不用读书来装清高可就白活了。但我们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却有着更多的选择,如果你真的不爱读书,你可以不去做科研,完全可以尝试自己喜欢的领域,去学一门营生技能照样可以自我实现。

孔乙己教小孩儿写四种“茴”字,其实就是想要从孩子的身上找回那种受人盲目崇拜的感觉,这就是卖弄。这种感觉会让你觉得,我仿佛是成功的,仿佛一切都还不错。但等到成为酒馆里众人笑柄时,被现实一巴掌拍醒时,那种痛是猛烈的。

在这个新时代里,“哀其不幸”的制度悲剧少了许多,但“怒其不争”却是时常发生。希望当代的孔乙己们可以早些明白自己内心想要什么,有了清晰明了的目标后再去坚持。奉行拿来主义,想要便去埋头做,这样无论是不是假勤奋,内心总归会安稳些吧。说到底,焦虑的源头还是这个社会的年轻人不够踏实,静不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