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多年的岁月所带来的沉淀,令到整个中华民族底蕴无穷,使得中华文化充满着迷人的魅力。遥想当年诸子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齐齐绽放,令人眼花缭绕,目不暇接。

根据一些文学家的考鉴,自秦朝起,中华文化就有了一套趋于完整的文化体系,经过汉朝的弥补与完善,在唐朝的时候便已拥有扬名四海的中华文化。于是,很多时候,文学家都喜欢将中国的文化分先秦时间与自秦朝起,往后的无数个王朝。

先秦时期的思想非常丰富且多元,笔者将围绕先秦时期有关于“文”的一些文化思想进行讨论,但先秦时期的“文”的文化思想十分多元,若全部将来,怕是篇幅不够,且也太过复杂,所以这次笔者将从“文”的文化思想中挑选以“文饰”为代表,浅析有关于“文”的文化思想。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论先秦时期文的含义及后世影响)(1)

一、“文”与“文饰”之“文”

先秦时期之前的思想,大多都是天命论来解释统治者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这种天命论的思想在夏商时期便达到了顶峰,但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质疑的声音。商亡后,周朝对于天命的解释,则以“德”来说明为什么周朝会处于统治地位,并且第一次的承认天命是会变化的,这个标准便是“德”。

不过随着周朝后期,礼乐崩坏的时期内,天命论的思想虽然得到了孔子的大力推崇,但是依旧无法阻碍人性思想文化的兴起。有学者认为,夏商时期的屈服天命,人性屈服于天命、神灵,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人性善恶的讨论,其实与当时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密切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发现人对于自我的改造能力逐渐变强,变得能够影响整个自然的时候,人对人类本身的关注也就越多,这个时候,人性思想文化便开始出现。

“文”这个字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根据《说文解字》上的解释,“文”字就产生之初就有用外在的形式表现人的某种意念的性质。在先秦时期的“文”,内容比较宽泛,主要包括《诗》、《书》等一些著作,这个时期的“文”仅仅只包括了少部分的文学作品。

去到春秋战国时期,“文”的内涵就不仅仅只是文化和学术,还包括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活动,比如说编制、刻绘等。以至于在后期,“文”的概念十分的丰富,并且引申到了自然之中,有了天文跟人文之分。

在这个时期,“文”的含义还有了美、善、华丽等等概念,“文饰”的概念并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在起初是用“文丽”来形容“文饰”之美,随着孔孟所推崇的儒家学说逐渐传播开来,礼乐思想也跟着盛行起来,“文饰”也悄然成为了一个划分阶级的标志。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论先秦时期文的含义及后世影响)(2)

二、“文饰”之文对后世的影响

上文所谈到,在春秋战国时期,“文饰”逐渐变成了一个划分阶级的标志。它不单单只是作为一种装饰的花纹,更是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这个时期的“文饰”对于阶级的划分尚还不如汉朝时期的独尊儒术的时候那样的明显,但是当时在诸侯身上所绣的花纹与其他权臣所绣的花纹是绝对不可能一样的。

“文饰”产生重大的影响,是在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的时候开始,为了配合封建制度的统治,“文饰”已然成为礼乐制度的代表,一个装饰不单单只是审美方面的问题,更加是阶级上的差距,光是凭借衣服上的装饰,便可知其的地位

还要提到的一点,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王充深受这个思想的影响,将“文饰”从外部的装饰升华至君子的德行。他认为君子的德行应当通过其礼乐修养表现出来,故而“文饰”作为君子的德行的评判标准。

孔子在当时推行礼乐制度,是希望能够借此稳定住混乱的社会,“文饰”能够与礼乐制度相结合,对于当时的政治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在往后一直作为统治者维持其统治的有力保障。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论先秦时期文的含义及后世影响)(3)

《礼记•月令第六》中曾说道过:“是月也,养衰老,授几丈,行糜粥饮食。乃命司服,具饬衣裳,文绣有恒,制有大小,度有长短。衣服有量,必循其故,冠带有常。”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当时的社会服装是有相应的制度来规定的,不同阶级的人身上服装的花纹、长短都是不一样的

君子的道德要求和统治者维持统治力的双重作用下,“文饰”这一思想,从诞生直到清末民初时期,依然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比如说,清朝时期,官员所穿的官服上的装饰图案,有雄狮、有雪鹰作为不同职位的划分。

时至今日,“文饰”的思想看似不在存在,其实不然,现代社会依旧有着“文饰”的讲法,大家都说,出席重要的场合要穿正装,这个正装就是现代“文饰”的体现,只不过现在的“文饰”已经不再是区分阶级的标志,而是作为一个是否得体的评判标准。

笔者就依旧前文所谈到的东西稍微做一个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文饰”之文的出现,一开始是为了维持社会阶级制度的稳定,所以能够与周朝的礼乐制度相结合,到了后面的朝代,“文饰”之文逐渐变成了一种区分不同阶级的标志以及君子衡量自己道德的标准。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一点,“文饰”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结果,因为人对于自我的关注逐渐变多,其审美也在不停的进化,而统治者也急需一种方式来帮助其维持统治,“文饰”的出现正好解决了当时社会统治者的燃眉之急,令到阶级制度得以保留,阶级制度的保留才能令到封建制度继续的存活下去。

参考文献:

陈婉,“文”之溯源和含义变迁. 哲学社会科学 2013年第23卷第1期

先秦文学——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