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界定了国学研究者不应该挣钱?是不是文化和教育工作者,注定必须要承受平淡或贫困?这个世界,为什么非要屡屡上演墙倒众人推的闹剧?对于一个业已倒下的人,偏要再踩上两脚,这又体现了部分“国人”的什么心态?

国学大师的悲哀(自媒体视角国学大师)(1)

国学之责

缘起:被冠以“文化小丑”,应不应该?

日前,在某平台看到一篇文章,题目为“国学大师沦为小丑,沽名钓誉注定不会长久”。文章再次描述了于丹的个人履历,也简述了蒙曼的失误。并在篇首引用了葛洪说的话,“名美而实不副(fu)者,必无没世之风;位高而器不称者,不免致寇之惑也”。并对两位国学名人参与“带有商业性质的演讲和活动”大家挞伐,甚至以“文化小丑”冠之,实在是不应该。

首先要说明的是,馨语并非于丹和蒙曼的拥趸,对二人的讲解风格并不欣赏,曾经遇到过几次他们的节目,观看的时间加起来也不会超过半小时。但知道她们二人都是讲国学的,讲传统文化的,于丹讲过“论语”,蒙曼主讲历史,而且知道二人对传统国学都是有很深造诣的。

二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绝对是起到了一定弘扬作用的,这点毋庸置疑;登上百家讲坛,被放在亿万观众眼睛里,哪怕出现极其细微的错误,都会被过度放大,这也是事实。但可以肯定地说,对国学的了解和掌握,99.9%的人没有蒙曼和于丹掌握得多,没有她们掌握得到位,你信不信?包括轰于丹下演讲台的部分北大学子,他们对国学的掌握水平,就都超过了于丹了吗?未必!应该只不过是一种骄纵与年少轻狂罢了。

国学大师的悲哀(自媒体视角国学大师)(2)

于丹老师

但本篇不说别的,只说说被很多人指责她们参加商演活动,以及被冠以文化小丑之名,应不应该。

第一问:是谁界定了文化教育界人士就不能参加商演,不能挣钱了?

看到这篇文章,第一感觉就是想要问问,是谁界定了文教界人士,就不能参加商演,不能挣钱了?

商人可以挣钱,好像是很应该的;搞技术的可以卖专利挣钱,也没有问题;农民搞养殖发家致富,国家和社会还会扶持;影视明星走穴商演,更是天经地义等等。

所以,商人里就出来了很多富翁,搞技术的就出现了不少企业家,搞养殖的农民成了农民企业家,影视明星又有几个不是豪宅豪车,连一些不学无术、投机钻营者,也都成了富翁,成了老板,而文化教育界人士,又有几个富翁?几个富豪?就新东方的一个俞敏洪,还算差不多,但也是早早地从体制内走出来的。

国学大师的悲哀(自媒体视角国学大师)(3)

俞敏洪老师

第二问:是谁界定了文教界人士的生活方式就应该只是安贫乐道?

在现实社会中,有不少这样的现象,研究生、本科生在给小学中学毕业的老板打工,上那么多年学,还不如部分小学生中学生在社会上的地位。固然,笔者没有轻视小学中学毕业就创业的人,但可以说,文化水平较低的老板,又有多少比例是靠正常手法发展起来的呢?可以说,比例不高。过去的发展环境,为这类人提供了可以生财的方便条件,自媒体上面,不是有不少这样的说法,要想多挣钱,要脸干什么吗?

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首先在上学期间,大多都会是比较努力和优秀之人,而且个人和家庭的投入也都不菲,过去是十年寒窗,现在如果是博士毕业,有几个少于20年学龄的?20年间苦读,一生换来的,却未必如一介投机商一单生意的利润,也未必如一个影星拍出一部片子片酬,未必如承包商承包的一段工程的收益,也未必如房地产商的一套别墅的差价。你看,潘石屹一下子给哈佛大学捐款多少个亿,某鲜肉明星离婚给对方补偿2000多万等等,是不是?你见过多少教书匠能一下子给哈佛捐几个亿的?偷税漏税几个亿的?

作为知识分子的文人,还是要脸的居多,他们不会为钱而丧失良知,抑或仰人鼻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是大多数文人知识分子所坚守的风骨。

但是,有风骨的文人,就应该只过安贫乐道的生活吗?

国学大师的悲哀(自媒体视角国学大师)(4)

蒙曼老师

第三问:“国学大师”类的造神运动,是谁造出来的?又是谁来摧毁的?

想问,国家对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国学概念,有这个“国学大师”的职称吗?没有!那么,这个“国学大师”的称谓,是谁发明出来的?又为什么要用到于丹、蒙曼、包括易中天等等这些老师们身上?是谁把这些“金碧辉煌”的称谓加到他们头上的呢?如果是他们自己,那么可以说还有点“罪有应得”的感觉,如果不是他们自己,那又会是谁呢?

另外,即便是他们这样包装自己,抑或是他人的虚意称谓?你为什么要信呢?你自己的脑袋呢?别人一说大师,你就马上信以为大师?别人一说是小丑,你马上跟着就叫小丑?那么,你自己是什么?

于丹、蒙曼、易中天等,他们只是老师,是一个领域的知名老师,老师也是人,不是神。他们既然是人,又为什么不会出现错误?出现疏漏呢?在演讲台上,可不是都是有预备文案可以遵循的,特别是随机地讲演或问题回答。当然,作为在公共平台上的演讲,需要严谨,毕竟是影响大众的知识,严谨是必须要做到的。

国学大师的悲哀(自媒体视角国学大师)(5)

易中天老师

第四问:把神像推倒之后,再踩两脚,是种什么心态?

部分国人,总是出现这样的现象。在神像没有倒塌之前,说不准也是祭拜者,而且可能比一般人磕头还要多;也有一种人,当神像在的时候,即便是知道这泥胎里存在问题,真的让他去推,他还真的不敢,也不会上前去动上一根手指头,他没有这样的胆量;一旦这尊神像被别人推倒了,你看他比推倒的人还欢撒,拍手称快的同时,跑上前去,再狠狠地跺上两脚。

那些骂于丹和蒙曼是“文化小丑”的人,在于丹和蒙曼正如日中天的时候,在哪里呢?可是找到了,或者扒出了她们的错误与不足呢?可是有只言片语去抨击她们?估计也在跟着众人在为她们鼓掌哩。但为什么她们走下神坛(特别是于丹)这么久了,还要再拎出来说人家是“文化小丑”?

前面说过,于丹和蒙曼的国学知识,是高于99.9%的人,甚至也应该包括这些骂她们为小丑的人,因为从骂者的文字里,没有发现多么激扬的文采,也没有多么高深的思想,更多的是别人人云亦云后的牙慧罢了。

国学大师的悲哀(自媒体视角国学大师)(6)

神像的倒塌

第五问:文人知识分子与非文人人士,对社会规则和道德底线的坚守,到底谁更强?

笔者有一位朋友,多年来一直从事某行业的销售工作,他的目标客户群,主要是文化水平非常一般的小老板,可以说,这些年下来,他所遭的罪,比一般人要多的多。每年除夕,基本上都在外面要账,每年的死账烂账都是一大堆,快干了一辈子了,挣下的都是死账烂账,一直感慨说入错行了,面对近一半的失信者,甚至无赖,他说下辈子打死也不干这个行业了。

我想,如果受过国学教育,学习过“仁、义、礼、孝、信”的人,失信的比例还会这样高吗?包括传统的孝道,某些地方是不是也被利益侵蚀得面目全非了呢?从你身边认真调研一下看看,看清楚了再发言。

当然,受过一定国学文化教育的人,也有丧德失行的,没有受过此类教育的,也有不错的人,但相对来说,两者之间的比重,一定差异不小。

国学大师的悲哀(自媒体视角国学大师)(7)

文人的德行底线相对还是高的

总结:文人风骨与社会发展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髓,主要是由文人来传承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是文人们的使命,自古而然。

承受宫刑的司马迁留下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辞官归隐的陶渊明,“不戚戚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投江的屈原,牧羊的苏武,拒降的(de)方孝孺,赴死的文天祥,悲慨的史可法,舍身的谭嗣同,都是文人风骨的楷模。

而到了当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风骨的文人仍然在固守着祖先留下的思想精髓,不唯财而丧德行,不唯利而移心志,在很多人都感叹风气不行的时候,可曾想过,有多少负面的问题,是这类人造成的?

如果,这个社会的各个行业,更多一些这类的文人风骨,你还会担心有“毒奶粉”事件?你还会担心“假冒伪劣”?你还会担心“金融诈骗”?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民族的脊梁”。

苏轼有言,“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文人当鉴,而非文人的其他,是不是会认为这样做是“愚蠢”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