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早年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后随刘备夺得汉中并被任命为蜀汉丞相,主持朝政。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234年病逝于五丈原,追封为忠武侯。
这是一封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课文批注
重难点分析
一、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二、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
劝诫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1、“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为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
2、“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字词句式1、古今异义
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今义:只是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2、一词多义
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3、词类活用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长
文章主旨本文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在生活中勤俭节约并珍惜时间,字里行间渗透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菲菲老师说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