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生是小仁仁,小花生是么仁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在山西曲艺文化沃土中独树一帜的曲种之一,太原莲花落的乡音乡情,早已烙印在老太原人的心中。10月28日、29日晚,首部太原莲花落轻喜剧《合浪浪许家》在太原青年宫演艺中心上演,相比我们耳熟能详的莲花落小段而言,这样一部以传统曲艺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舞台剧为太原莲花落创下了新的里程碑,小曲艺走上了大舞台,小曲种也将会被更多人知道。更为难得的是,该剧也是第一部讲述太原城市变迁的舞台剧,用太原话讲述太原事,更是一次绝妙的体验。

太原市莲花落全部(首部太原莲花落轻喜剧亮相舞台)(1)

为了一部剧,山西曲艺人在联动

首部太原莲花落轻喜剧《合浪浪许家》由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太原广播电视台、太原市歌舞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其主创团队也是该剧最大的亮点。导演是大同数来宝创始人,我省曲艺名家,曲艺作家柴京云,领衔主演是大同数来宝创始人,我省曲艺名家,山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柴京海,编剧是太原莲花落传承人,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王名乐,演员们也大都是我省曲艺演员和话剧演员,可以说在这部当中,山西曲艺人在联动。

太原市莲花落全部(首部太原莲花落轻喜剧亮相舞台)(2)

“太原莲花落从创建到传承,历史悠久,但是相比其他艺术曲种来说,莲花落的传播范围不广,只在戏曲园子里演出。作为新时代传承人,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门艺术推广出去,在创新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提及该剧的创作初衷,太原莲花落传承人王名乐娓娓道来。“上世纪80年代,师父曹强先生口吐莲花,使得太原莲花落迎来了自己的辉煌,那么在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当下,太原莲花落也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我们能从戏曲园子走上大舞台,这也是一种发展。”

为了精益求精,打造一台真正的莲花落舞台剧,王名乐找到了在山西乃至全国小有名气的大同“数来宝”创始人柴云京、柴云海,“大同数来宝,跟太原莲花落,属于一个曲种的不同分支,不仅在大同、全省、全国有稳定的观众群体,甚至走出了国门,所以我就想请两位老师一起加盟,为这部舞台剧出谋划策。”接到王名乐的邀约后,“柴氏兄弟”毫无推辞,义无返顾地从大同来到太原,仔细打磨这部剧,从剧中的每个小包袱,到演员的演绎,二位老师都亲力亲为、精心打磨,在他们身上,完美诠释了“戏比天大”的曲艺精神。

一部剧,折射曲艺人的“侠肝义胆”。听到太原莲花落要拍舞台剧后,山西曲艺圈也热闹了起来,很多相声演员、以及学习过太原莲花落的演员们纷纷加盟,想着为太原本土的传统曲艺做贡献,这或许就是太原莲花落的魅力吧,更是戏曲人为传承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决心。

太原市莲花落全部(首部太原莲花落轻喜剧亮相舞台)(3)

从山西古建说太原变迁

山西,作为古建筑大省,有着引以为傲的建筑本体,在这片土地上,也留下了很多名家大腕的足迹。曾经,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就曾在太原实地探访了多座古建筑,从晋祠到双塔,将锦绣之美尽收眼底……王名乐就是以这段故事为创作背景,写出了《合浪浪许家》的故事。

据王名乐介绍,创作是源自报纸上的一则报道,讲的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在太原探访古建的故事:在太原,梁、林二人登上了凌霄双塔,林徽因看到城内一湖犹如天然的巨镜,便问向导:“城里的湖名叫什么?”“文瀛湖。”向导回答道。林徽因说:“湖水多像一盘砚台呀,我所站的塔便是两支毛笔,所以太原迭出英才耀文峰……”向导说:“梁夫人,当地人也称这里的景致是‘文笔双塔’。建塔之意也是‘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就是这个故事,让王名乐有了内心创作的规划,作为太原人,作为太原莲花落传承人,就要借着太原说太原,讲述家乡之美,讲述家乡之变化,《合浪浪许家》因此而生。

太原市莲花落全部(首部太原莲花落轻喜剧亮相舞台)(4)

摄影:李大光 杨荣

“合浪浪”是太原方言,指的就是“小街巷”,王名乐就是以太原巷子里一户许姓人家的故事为线索展开的,从80年代的老太原讲起,一直到今天的新太原,太原这座城市的变化,也随着剧中家庭的变化而变化。剧里有情怀,有回忆,有笑点,有泪点,从这部剧里你可以看到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变迁,这一户许姓人家,是你家,是我家,是城市生活中看似平凡的,每一户人家……

演出现场,效果极好,掌声此起彼伏,笑声不绝于耳,那些曾经熟悉却又离我们远去的太原话,铺天盖地而来,倍感亲切,而那些很多人居住过的小街巷、大杂院、矮平房,又勾起了多少人的青春和回忆……演出散场,在观众脸上,你能看到那些真挚的笑容,那或许就是他们记忆深处最美的样子吧。

如果你是太原人,如果你喜欢太原,如果你想了解太原人,《合浪浪许家》就是你必要来看的一部剧。(孙轶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