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结局是怎么样的(当瓦格纳遇上科波拉)(1)

# 01

瓦格纳结局是怎么样的(当瓦格纳遇上科波拉)(2)

佛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39年4月7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家族为意大利移民。意大利裔美国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巴顿将军》《教父》《教父2》《教父3》《雨人》《对话》《现代启示录》等。

瓦格纳结局是怎么样的(当瓦格纳遇上科波拉)(3)

佛朗西斯·科波拉向来是一个很懂得把音乐融入电影的导演。单看他在“教父”系列中的场景编排,就能看到当中丰富的音乐感,除了尼诺·罗塔与弗朗西斯·科波拉父亲卡麦恩·科波拉动人心弦的画外音外,还有不少场景不单是听到音乐,也看到了音乐。

# 02

重型音乐运用

《现代启示录》(美国,1979)这部电影在奥斯卡上曾一度获得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在内的8项提名,并获得了最佳摄影、最佳声音两项大奖。对于影片本身,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场听觉盛宴。

相对于科波拉之前的影片来说,《现代启示录》放轻了一些细节上的音乐运用,改用一种重型的、轰炸式的音乐为场面包装。

瓦格纳结局是怎么样的(当瓦格纳遇上科波拉)(4)

电影开场的《The End》,是迷幻乐队The Doors的一首作品,半吟半唱式。全曲原长达十一分半钟,了解歌词的人大概都了解这是一首有着恋母情结的乐曲。

瓦格纳结局是怎么样的(当瓦格纳遇上科波拉)(5)

歌词对生命表现出了灰暗,有着颓废、爆裂以至死亡的象征。歌曲中断的过场部分很长(电影版本尤其加重此部分),是一种扭曲状态的过渡,戏剧性很强。

开场的画面正好完美地说明了科波拉如何结合影像及音乐营造出不同层次的意义,直升机机叶的影像跟声浪融入了马丁·希恩头上的电风扇叶,马丁·希恩的面容是倒转的,通过闪亮的蓝眼睛看穿了其精神错乱的模样。音乐成全了影像的意识流,成了连贯影像之间的最佳终结者。

# 03

瓦格纳推高战斗力

论全片影音最出色又最震动人心的宏伟画面,还要数直升机群加瓦格纳音乐的超重量级组合(即影片36分24秒开始至44分15秒结束),那是瓦格纳的著名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女武神的骑行”音乐的应用。这段时间不仅带给观众爆炸式的视听冲击力,还是整部影片的核心意旨所在。

瓦格纳结局是怎么样的(当瓦格纳遇上科波拉)(6)

画面中罗伯特·杜瓦尔饰演的疯狂军官在直升机上命令队员大声放着唱片。音乐响起之际,正有助强化作战的状态。瓦格纳的音乐配合画面上十多架直升机势如破竹的攻势,照明弹头如雨点洒落,刺耳轰鸣。

罗伯特·杜瓦尔一张自满的笑脸,结合音乐贪婪而狂妄式的进攻,那是霸权主义不可一世的表现。

瓦格纳结局是怎么样的(当瓦格纳遇上科波拉)(7)

《尼伯龙根的指环》是有史以来主题最庞大的乐剧,当中由“序剧与三部剧作”组成,每次要分四天上演。科波拉父子选择了这段乐曲,相信绝不是单从音乐的气势出发,还有音乐背后的故事。

瓦格纳向来被音乐界视为最不讨人喜欢的音乐家,他傲慢、自大、伪善、嫉妒心强,与片中罗伯特·杜瓦尔相比,便可发现当中的共通。狂妄的军官命令手下在炮火连天的血战中滑浪,于战场上以神的姿态自居,和瓦格纳同有不可一世的风范。

# 04

音乐背后的传说

《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故事取材于北欧古老的传说与神话,他认为只有传说与神话才可以超越时代与地域,揭露人性本质。

“尼伯龙根”一词来自日耳曼的神话,当中有“黑暗之国”的意思,而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改编自康拉德的短篇小说《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1899),可见两者概念相似,亦可解释为一个乌云盖天的世界,如同死者居住的阴间冥府,单就这一点,就与电影里美军在越战中的境况吻合。

瓦格纳结局是怎么样的(当瓦格纳遇上科波拉)(8)

瓦格纳爱把日耳曼人的民族主义、复仇主义及英雄主义带出,用来形容美军在电影中那种迷失与疯狂的作战状态最适合不过。

《女武神的骑行》来自《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女武神》一剧第三幕的前奏曲,《女武神》中诸神为了欲望与自我的解救,在地上创造了人间,与人类结合,怎料诸神却因而走向堕落。

诸神的使命,看来和美军及其在越战中的“使命”相似,最终自然是落得可悲的下场。表面上的正义之战,已变得模糊,人、魔、神的界线再难分辨。

# 05

音乐中的反讽

瓦格纳结局是怎么样的(当瓦格纳遇上科波拉)(9)

《女武神的骑行》是一首经常被单独拿来演奏的乐曲,瓦格纳在乐剧中发展了一个手法,称为“主导动机”(leitmotif),意指乐曲旋律会随角色的上场而出现。

《女武神的骑行》的主导动机就是女武神的动机,一开始由法国号、低音管与铜管乐演奏,充满了流畅的速度感,旋律中尽现了宏伟而雄壮的音色。瓦格纳在当中要表现女武神在空中飞行的样子,科波拉则用以表现直升机的横行霸道,同样栩栩如生。

科波拉选用维也纳交响乐团索尔蒂的指挥版本,音乐中夹杂女声(象征女武神的呼唤),配合画面,那股勇猛、侵略性的力量更大,音乐很能表现电影中美军的残酷狂态。但另一方面,科波拉的镜头又有一些蛛丝马迹,展示出另一个相反的情态。

音乐震荡之际,除了军官罗伯特·杜瓦尔外,镜头中看到的其他士兵面容心事、疲惫不堪的表情、双眼空洞的无奈感、天真的好奇状、不知如何是好的哀思状,甚至默默祷告等。可以说,那是对强势美军背后的无助、不情不愿以及虚弱提出的另一种反讽,夹杂着浓烈的反战意识。

- 配音 -

王波

- 文字 -

孟根妙

- 策划 -

王波、王丰、周宛鹿、李泽召、薛泽旭

- 编辑 -

张娴、潘娴、郭周帆、徐君宜

- 排版 -

林胜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