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有一个县。它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素有“中原南大门”之称。它就是河南新县。

河南省内革命根据地(因革命根据地而诞生的县)(1)

河南新县

新县正如其名,是一个民国时期成立的县,与许多动辄上千年的县相比,它的确很“新”,难道这就是县名的由来吗?

其实不然。新县县城所在地新集镇在明朝时名叫长潭新集,这里是地处河南通往湖北的交通要道旁,设有官府驿站——长潭驿。清朝时长潭新集得以迅速发展,许多商人在长潭驿南两里地的河滩上建房开店,招揽经过驿站的客人,当地人便称这些店为“新店”。

后来随着这里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成了一个大的集镇,当地人将其定名为“新集”。此后很长时间内,这里也只是一个镇。

1926年,在共产党人吴焕先的率领下,箭厂河一带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那些地主劣绅害怕被斗争,纷纷逃到了新集这里。为了和农民运动对抗,他们在这里修城墙、挖壕沟,等于修了一座城。这个新集本来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易守难攻,加之又有如此坚固的城墙,因而一时间这里成了地主豪绅的反动堡垒。

这座新集城,就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当地地方武装几次攻城都失败了。1931年,徐向前、王树声率领的红四方面军来到这里。他们三次攻城,也都失败了。

后来徐向前改变了打法,通过挖地道,挖到了城下。然后,让当地制造鞭炮的老乡配置了炸药,从地主家里拉来了一口硬木棺材,将火药装到棺材来准备爆破。为了保险起见,还特意在棺材里放了几枚迫击炮弹。

一切准备就绪,“轰隆”一声,新集的城墙炸开了一个大口子,红四方面军乘机冲进城里,最终拿下了新集。至此,终于拔掉了这颗钉子,将鄂豫皖苏区的东面和西面连成了一片。

由于新集这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此鄂豫皖苏区的首府迁到了这里,这里成为一个大的革命中心,陈昌浩、沈泽民等都曾经在此办公。

河南省内革命根据地(因革命根据地而诞生的县)(2)

新县城市鄂豫皖苏区的首府

后来,反围剿失利后,国民党也看中了这块地方,将河南光山县和湖北黄安县的一部分土地,划出来,以新集为中心,成立了一个县。最为荒谬的是,这个县的县名,居然以当时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字“经扶”为名,成立了经扶县。

后来经扶县解放后,当地人民群众纷纷要求改名。那么改成什么名字呢,有人提议改为“焕先县”,有人说叫“泽民县”,还有人说要改成“伯承县”。

这个提议报到刘伯承那里,被刘伯承当场否决。他说:“人民群众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我们共产党人不能突出个人,更不能以我的名字命名。”

当时的县委书记穰(ráng)明德等人提议:“这个县的县城叫新集,现在解放了,建立了新政权,人民过上了新生活,不如就叫新县吧。”

刘伯承听了很高兴,连声说好。

河南省内革命根据地(因革命根据地而诞生的县)(3)

红色之城新县

就这样新县这个县名便诞生了。最初的时候新县面积小,人口少,经济也比较落后,如今的新县旧貌换新颜,日新月异,真可谓名副其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