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1)

走在东四,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种松弛之感。马路被树荫遮蔽,路边有排着长队的老字号,也有时髦年轻人热衷打卡的网红店,街坊邻居在店门口的空地上打着羽毛球。拐弯走进胡同,屋檐下即有鸽舍,还有下棋的老人、高谈阔论的胡同大哥,小布和二八自行车都在同一条巷子里穿梭。

这里从明清时代开始就是北京的商业中心。「东四」的名号源于明代十字路口四面的的四座木牌楼。南北两个牌楼上,写着「大市街」的字样,昭示了东四南北大街当仁不让的地位。

从康熙年间到民国,牌楼经历两次大火,直到 1954 年被彻底拆除,东四牌楼彻底变成了东四。又历经几十年的变迁,在一次次的拓宽和改造的拉锯中,东四北大街仍然保持了旧日的格局,让人站在这里,就能感受到老北京的气度。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2)

1900 年,东四路口「大市街」牌楼北向。© 四九城

从东四路口往北,东四一条到东四十条,藏匿着北京的小半段历史。胡同里有精美的宅邸,敞亮的院落,也有窗户挨着窗户的百姓四合院。东四路口往南,连接王府井大街,从 1960 年代到 1980 年代末,王府井大街上的东风市场一直是这里的商业明珠,超过两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来自全国各地的顾客与售货员,书写了关于北京的另一段往事。

1986 年,贵州姑娘君琴花从贵州嫁到北京,在东四一待就是三十多年。1980 年代末,这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地段。1987 年,北京第一家粤菜馆阿静粤菜开在这里,慕名而来的广东人和老北京在轿子胡同里排起了长队。

1998 年,君琴花也在美术馆后街开了一家餐馆,以自己的名字为店名并亲自掌勺,主打家乡的贵州酸汤鱼。开业二十年有余,君琴花餐厅是中国美术馆和人艺的后厨房,也一度是京城文人的饭局据点。历经道路扩宽改造,店铺从街边比邻的两个大门脸变成了仅有 6 张桌子的小饭馆,最早来吃酸汤鱼的老主顾开始带着孙子光顾。老六和朋友文章里提过的黑白花猫,如今被一只白猫和一只豹纹猫接班,有年轻一代因此称这为「宠物友好」餐厅 —— 这种网络时代的时髦界定词显然与家常味儿十足的街坊饭馆并不同频。也有来到这里的年轻人四处寻找着二维码,想要扫码点单。每当这时,老板会递上一本菜单,翻开小本子, 用家里人的口气讲:「说吧,吃什么,我听着呢。」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3)

东四附近新开了不少「早 C 晚 A 」的复合型餐饮业态。

从一开始,北京姑娘 Moka 就决意将自己的咖啡馆开在胡同里。她迷恋胡同里大爷大妈遛弯儿聊天的日常状态,也向往小小店铺与客人之间的化学反应。选址的时候,她与合伙人佩奇每日骑着车转悠,从鼓楼转到东四,Moka 被胡同口的夕阳和老房屋顶的木头横梁吸引,当即决定把店开在这边。2021 年 11 月,Mēr Coffee 在东四四条正式开业。

去年年底,一股开店热潮席卷东四地区,使这里变成咖啡馆的激战区。有人将这一片的咖啡氛围与上海相比,也有人类比东京江户区的清澄白河。无论哪一种比较对象,都指向一个事实:咖啡文化正在与这里的居民和社区交融。本司胡同西口的汵奇咖啡因为门前的「最美斑马线」而风靡社交网络。这间咖啡馆打破了吧台的存在,让咖啡机的操作面正对着门口,走进去的瞬间,就仿佛被邀请进了一间「开放式的咖啡厨房」。

汵奇咖啡的创始人之一高雪说,最初将店面选择在这里,是因为东四既有历史商业底蕴,也有成气候的咖啡馆聚集,有胡同,有舒服的距离和尺度,有烟火气的街坊生活,也有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开了之后更发现,越来越多新的业态注入这个街区,买手店、设计书店、新锐餐厅……这些新的店铺也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来到这里消磨时间,为这个北京最传统的商业中心带来新的生机。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4)

作为进入胡同的新事物,福咒开业的过程破费周折。胡同的居民对这家外来客不算欢迎,原有的店铺和房屋状况也差强人意。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福咒算是在石桥胡同扎下根来。

福咒的名字意为「一道美丽的咒语」,创始人 Zoey 希望,客人在胡同的拐角处遇到这间美丽的店铺,能拥有美好的心情。天窗和挑高近 4 米的通透结构带来充沛的采光。店中湿度宜人,不同的花卉生长得欣欣向荣。拍照友好的的精心布置,让这家小酒馆自去年 10 月开业起,就成为社交网络上热门的店铺。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5)

福咒的出餐台。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6)

和牛牛肉塔塔。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7)

巴斯克蛋糕。

和牛牛肉塔塔搭配日本无菌鸡蛋和酱汁,配上脆饼,蛋液裹着生牛肉的脂肪在嘴里绽开。据说用了 4 种不同芝士的巴斯克蛋糕,口感绵密、流心松软,更特别的是用当日鲜榨的草莓树莓汁做配搭,酸甜的果汁中和了芝士的厚重感。作为一家主打法式小酒馆菜肴的餐厅,这里还可以尝到家禽佐黄葡萄酒酱汁,搭配的是蘑菇和栗子,是经典的南法风味。

店内设有恒温恒湿的酒窖,酒窖酒款 240 款左右,存量 700 多瓶。专业侍酒师会提供佐餐建议,每日的杯卖酒也都是不错的选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开在胡同里,为了不打扰附近居民,这家小酒馆最后点单时间是晚上 9 点。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8)

君琴花主打酸汤菜,制作繁琐的酸汤是灵魂。白酸汤要用米汤加上白醋、藠头、米醋、木姜子一起发酵 3 ~ 4天。红酸汤就更麻烦,要用野生番茄与鲜红辣椒、苦竹笋与精盐、米酒一起放入泡菜坛中密封发酵。酸汤鱼、酸汤蹄花之类的经典酸汤菜,要用红白酸汤按一定比例配合,搭配的小料也讲究,包括北京市面上并不常见的木姜子油和煳辣椒面。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9)

酸汤鱼、怪噜饭和加入菠菜汁染色的绿色米豆腐。

纵然最近几年云南和贵州菜在北京遍地开花,开了二十多年的君琴花也仍然有一些别处不常见的菜色和做饭。米豆腐是鲜脆的绿色,还有风靡贵州的快餐炒饭怪噜饭,用的是四季豆米与肥瘦分开的腊肉丁同炒。

这里没有精美的装修,墙上贴着的与王朔等一众京圈名流的合影也已经泛黄。老板说,来君琴花吃饭的有一家三代,君琴花也像迎接回家吃饭的家人一样迎接每一位客人,坐下来,「好好吃一顿饭」。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10)

CENCHI 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英文,创始人高雪在谐音的中文中,找到了「汵奇」两个字。汵是水池的意思,这与高雪心中咖啡馆的概念不谋而合:一个水池,汇聚人气,汇聚风味,汇聚缘分。她预想中的客人,一部分是欣赏咖啡的人,另一部是在潜移默化中的社区人士,能从汵奇出发,爱上咖啡。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11)

店内的开放式咖啡冲煮台。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12)

招牌咖啡咸摩卡。

这里的咖啡有非常多的选择。制作意式浓缩咖啡的咖啡豆有深浅烘焙两种,dirty 可以换成植物奶,对乳糖不耐者非常友好。用冰博克制作的咸可可和咸摩卡是招牌产品,醇厚的口感尤其适合冬天。可供搭配饮品的甜点同样各有特色,炒红果南法乳酪慕斯有一大块老北京炒红果,开心果巴斯克能吃到开心果的颗粒。店内冲上点评推荐榜第二名的产品是「豆瓣酱」—— 别误解,这并不是一款豆瓣酱制成的特调,而是店里的颜值担当,一条长毛柴犬。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13)

Mēr Coffee 店内最受欢迎的是几款特调。夏季的乌梅特调和姜茉莉特调从时令食材的味觉记忆点出发,放大了乌梅的酸和姜的辣,突出原材料本身的风味及与咖啡融合后带来的体验。杏仁 dirty 特别调制的杏仁厚乳搭配意式拼配浓缩,杏仁的香味和清淡的甜感与咖啡本身的烤坚果香气相得益彰。我们还有幸尝到了即将上市的冬季特调,玉米的甜味融入澳白,加上杯面配的一截玉米果,是童年冬天的感觉。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14)

店内的咖啡吧台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15)

特调咖啡乌梅咖啡。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16)

杏仁 dirty。

除了做咖啡,Mēr Coffee 更想成为一间融入社区环境的小店。店里使用的中古杯,墙角摆放的严明的摄影书,都体现了店主个人的生活趣味。在胡同开店将近一年,培养了附近邻居有事没事儿来杯咖啡的饮用习惯。作为资深小布车友,创始人 Moka 和佩奇在店面设计之初就为小布预留了「车位」。这样的有心之举也让这家小小的咖啡店成为了东四地区的小布车车友据点。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17)

北京是精酿的传统优势市场,东四地区的竞争更是火热。以东四路口为原点,五公里为半径,大跃、京 A、北平机器之外,来自河北的精酿厂牌野鹅也加入其中。

野鹅微醺公园很容易辨认 —— 临着东单北大街,几只软绵绵的大鹅挤在窗口。有别于精酿酒吧常见的工业风,以绿植点缀的明亮空间显然更容易吸引人在白天步入。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18)

店内的 logo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19)

打酒师拿起酒杯。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20)

迷雾四小菜、帝国世涛(左)和夏夜的风。

酒单上的选择都是野鹅的自酿。厂牌的成名作是一款名为「夜莺」的熔岩黑巧蛋糕帝国世涛。香草、椰香与蛋糕香味烘托出醇厚的黑巧克力醇香。这款世涛在今年 9 月刚刚获得了「2022 欧洲啤酒之星」大赛的风味世涛组的银奖。日式扎啤杯装的 High Ball 融合了椰子、菠萝和海盐的清爽,特别适合在夏天喝。酒单上不乏一些有趣的合酿作品,比如与厦门厂牌沙坡尾的合酿「斗阵七桃」,话梅、苹果和桃子的加入像是一杯液体的盐津桃肉。

除了酒品,精酿酒吧常供应的汉堡、炸鸡、薯条在这里都可以见到。比较不常见的是与迷雾餐吧共同研发的四样小菜,选菜非常北方,整体偏酸甜口,四款菜上桌后获得的反馈不一,作为下酒菜倒也可以图个新鲜点来尝尝。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21)

开在张自忠地铁站旁的 Salty Ice Plus Cafe&Bar,最开始被大家知晓,是因为鼹鼠手提袋包装。绿色的敞开式店面像是一间大客厅,同时承载了咖啡、酒吧和小酒馆的多项功能。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22)

店内的长桌。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23)

低温慢煮章鱼足。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24)

豪华手打虾滑烤冷面。

在这样的开放空间里吃一顿「晚 A」的下酒菜,多少有些别扭 —— 尤其是一旁的座位上还有人喝着咖啡拿着电脑办公。大概因为「salty」的名字,店里主打的鸡尾酒都加入了淡盐水。豪华手打虾滑烤冷面将街边的小吃搬到店里,算是中规中矩的操作。比较让人惊艳的是低温慢煮章鱼足和芹菜黄瓜冰沙。前者用低温慢煮的方式最大程度保证了章鱼足的弹滑;后者里隐约的咸味为蔬菜冰沙营造了丰富的层次,5 块钱一小碗,对钱包和胃都不构成太多负担。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25)

MULU 穆禄在辛司胡同已经存在了 10 年。开店的夫妻来自马来西亚,餐厅的名字源自家乡的 MULU 国家公园。餐厅内到处可见武士猫雕塑,因为女主人 Jasmine 来自古晋,在马来语中,「古晋」就是猫的意思。主厨曾在法国研修厨艺,因此在 MULU 的出品中,既有法式餐饮精细的烹调方式,也有东南亚菜热情洋溢的香料,更有走南闯北塑造的想象力,让来自不同大陆的味道在舌尖上大碰撞。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26)

店内环境。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27)

节瓜酿扇贝配 laksa 汁。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28)

猕猴桃枣配生蚝,阿根廷红虾配三文鱼籽,安康鱼肉配有机番茄。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29)

海南鸡饭。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30)

娘惹风味沙嗲肉串配花生酱。

早午餐开篇的乌鸡汤下口有回甘,甜味来自椰蓉和新疆的小枣。甘肃的九年生百合点缀其上,带来截然不同的爽脆口感。迷你罗勒和三文鱼鱼籽为阿根廷红虾烘托气氛,猕猴桃枣与年轻、矿物质充足的生蚝营造了跳跃的海洋滋味。节瓜酿扇贝里有马来西亚特色的 laksa 酱汁和海南的木姜花,主食中的海南鸡饭更带来了属于南洋的经典回忆 —— 有客人还未坐下就询问,当日早午餐的菜当中是否有这一道。吃毕早午餐,已经过去 3 个小时,露台的树影也悄悄发生了偏移。慢下来,享受美食带来的幸福感,这是主厨笃信的美食哲学,也是 MULU 带来的时间魔法。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31)

虽然名叫「饺子馆」,但是这家餐厅从川菜水煮鱼、毛血旺到京味家常菜软炸大虾仁、炸带鱼乃至烤串都应有尽有。倒是饺子的选择意外并不多,除了常见的猪肉韭菜、牛肉大葱,最特别的要数猪肉黄瓜馅 —— 在一众大鱼大肉里,显得清新解腻。收银台边的一排玻璃橱,里面有各色凉菜任选。热菜里要属软炸大虾仁最受欢迎,金钩一样的虾仁裹着面粉炸得金黄,配上椒盐上桌,有种小时候过年才有的隆重感。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32)

软炸虾仁和猪肉黄瓜馅儿饺子。

作为一家胡同里的老店,来这里吃饭的都是老顾客。也有深鼻碧眼的外国面孔坐在门口,一开口是流利的京片子,熟练点了一把烤串。在新事物涌进胡同的同时,胡同也在浸染来到这里的人。

最后,我们规划了一条东四美食版 City Walk 路线,以供参考。

11:00 ~ 14:00

MULU / 君琴花餐厅

15:00 ~ 17:00

汵奇咖啡 / Mēr Coffee

18:00 ~ 20:00

福咒 / 报房饺子馆

20:30 ~ 22:00

Salty Ice Plus Cafe&Bar / 野鹅微醺公园

老北京胡同的吃喝(北京吃喝地标)(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