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莆仙方言是古代中原地区语言在莆仙地区一脉相承和自然演化的结果莆仙先人在沿用北方口头语言的同时,也沿袭了中原地区成熟而发达的汉语教育模式,因而使得莆仙地区的口语与汉语系统彼此不即不离间又相辅相成口语为学习文字提供便利,而完整而又严谨的文字系统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为口语勘谬正误,并防止口语朝单纯以音表意的方向发展,拉近口语与文字的距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莆田土话方言大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莆田土话方言大全(莆田厝埕)

莆田土话方言大全

现代莆仙方言是古代中原地区语言在莆仙地区一脉相承和自然演化的结果。莆仙先人在沿用北方口头语言的同时,也沿袭了中原地区成熟而发达的汉语教育模式,因而使得莆仙地区的口语与汉语系统彼此不即不离间又相辅相成。口语为学习文字提供便利,而完整而又严谨的文字系统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为口语勘谬正误,并防止口语朝单纯以音表意的方向发展,拉近口语与文字的距离……

千百年后的今天,现代方言的大多数常用实词都可以与汉语系统吻合对应,这在很高程度上要归功于两个系统相辅相成的作用。

判断特定方言音字与汉语字词对应的标准有两层,那就是读音对应和含义(字义或词义)相同或相关。否则,就是不完全对应。从汉字的角度说,与方言字义对应而读音无法对应的就是“表意字”,读音对应而字义无法对应的就是“表音字”。

方言读音与汉语不同,但二者之间存在某种转化常规,这种常规就是考量二者读音是否相对应的主要依据。

前代老乡就是按照音、义对应的原则使方言音字与汉语字词相对应。但由于某些方言常用字的读音发生了较大的歧变,因而造成与汉语原字难以对应,只能以表音字表达。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而为方言所常用名词就有“厝”、“埕”和“洋”。

方言谓“房屋”曰“cou(去)”(音同方言“醋”),老乡们习惯以“厝”拟之(如“大厝”、“古厝”等)。“厝”是传统汉字,古音同“错”,《说文》释为“厉石”(即“砺石”。——本文注),徐铉注云:“今诗借作‘错’字”;又音同“措”,通常解释为“安置”、“停柩”或通“措”字……可见,其传统汉语字义与“房屋”无关。

根据音、义综合分析,“厝”的汉语原字应是“屋”。但“屋”的读音与“厝”音相去甚远,二音的差异不符合汉语——方言读音转化常规。因而,老乡们为准确表达口语读音乃以“厝”为表音字,而以“屋”作表意字。

“埕”在方言指的是铺上砖石供晾晒粮食和活动的场地,多体现为与传统房屋建筑相配套的场地,如内院(方言之“内埕”)或敞开的外院(外埕)。“埕”为后期汉字,方言平读可参照“程”音读作“diam(阳平)”(方言姓氏“程”),又根据方言声母“d”、“t”可混读的读音规律,可以读作“diam(阳平)”(平读“鼎”之阳平声)音,也就是方言之“埕”。

方言“埕”的原字实即北方之“场”。指的是农家翻晒粮食及脱粒的地方。“场”也是方言常用字,其正常平读音为“dium(阳平)”(姓氏“张”之阳平声),方言运用见于“戏场”、“赌场”等。但特指晾晒或活动场地时,则歧变出“diam(阳平)”的平读音。方言“iam”韵母通常转化于汉语后鼻韵母“eng”或“ing”,而几无“ang”韵母之先例,因而,老乡们结合字形和字音以“埕”拟之,并已约定俗成。

“洋”在方言体现两重字义,其一同汉语(比海更大的水域。传统方言运用见于“南洋”、“七星洋”等);另一重则指“宽广而平坦的地方”,即“平原”。而后一重字义在口语的运用更为广泛和普遍,并作为本地传统地名的常用字。而地名中的“洋”无非体现“平原”的含义。

“平原”之“洋”其原字就是“原”。“原”字在方言演化出了体现“本初”的平读音“银丸切”(平读“愿”之阳平声)和体现“平原”的平读音“youm(阳平)”(音同平读“洋”)。其中,“youm(阳平)”音属歧变,故老乡不认为其原字即“原”,因以“洋”拟之,并演变为约定俗成的方言用字。

(来源:湄洲日报 作者:陈锦 编辑:黄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