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到七夕节,自然而然的会想起牛郎与织女。其实,早在小学课本上,我们就学过他们的故事。而这个故事,近日却引发了一系列的质疑。对此,有媒体还联系到了教材编审相关人员。而其回复,就显得见仁见智了。

牛郎织女就不该出现在小学读物上(牛郎织女被推上风口浪尖)(1)

首先,我们先回忆一下自己印象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家的牛会说话了,老牛让牛郎去去一个湖边,那时候会有仙女在湖里洗澡,她们的纱衣会放在草地上,老牛让牛郎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捡到纱衣后,跑到树林里等着,跟你要衣裳的那位仙女就是你的妻子。

第二天,牛郎到了湖边,果然看到了很多女子在湖里洗澡,然后按照老牛的指示,拿了粉红色的纱衣,当仙女们洗澡结束,有女子呼喊自己衣服不见了,这时候牛郎托着纱衣走了出来。

这个女子就是织女了,织女穿上衣裳,梳头发的时候跟牛郎谈起了他在天庭中的不快乐的事情,牛郎听完,说”姑娘,既然天上没什么好,你就不用回去了,你能干活,我也能干活,咱们两个结了婚,一块儿在人间过一辈子吧“。

然后牛郎和织女就结婚了,到最后生了孩子,被天庭发现,织女被押回天庭,牛郎和孩子留在了人间,每年只能见一次面,这一天会有喜鹊搭起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天河相会,这一天也叫七夕节。

牛郎织女就不该出现在小学读物上(牛郎织女被推上风口浪尖)(2)

想必,大家印象中“牛郎织女的故事”都跟这个差不多吧。在2019年部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的课文中,也是这个故事。而就是这样耳熟能详的故事,近日却屡遭质疑:“荒唐猥琐,调戏女性”。

很多人认为,牛郎是:偷窥仙女洗澡,拿走衣服借机搭讪。不可否认的是,就当前大众的道德认知来讲,牛郎确实是做了这样的事情,这不是耍流氓么?而,织女答应与牛郎结婚,这一幕也属于“闪婚”。而这样的婚恋方式,在老一辈来看也是比较激进的。这就不得不令人担心:在五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出现这种故事,会不会影响孩子的三观?甚至诱导孩子做出什么不正确的事情呢?

教材编审回应:不要把猥琐的东西转嫁到美好的爱情故事上。回应中表示,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故事都好几代人了,而且是叶圣陶老先生改编的民间故事,没有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要想太多,对这样的回答,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买单。

牛郎织女就不该出现在小学读物上(牛郎织女被推上风口浪尖)(3)

牛郎织女的辩论双方依然在发酵,对此我的看法如下:

一、无需过分夸张、过分揣测

课本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用现在我们的三观来看,确实有着不妥的地方,但是反观很多古代神话故事,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与现在的三观不符合的地方。

共工撞不周山:共工战败后不甘愤怒,所以就撞倒不周山,搞得生灵涂炭,这种战败后报复所有人,包括无辜的人的做法,是不是不符合三观,要不要改?还要不要留?夸父追日,最终喝光了黄河、渭水,那生活在河边的生灵怎么办?不是等死?为了满足自己,不顾他人,是不是不符合三观,要不要改?还要不要留?希腊神话更是乱伦,阴谋,背叛多的太多,是不是都不符合三观,怎么办?

这么一想,是不是太夸张了,是不是太多的故事要改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一切不符合三观的故事,都要改么?改完后,还是我们的文化么?

二、需要加强重视与引导

这里我们要知道的是,其实真正的流传下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并不是小学课本中的那样,“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从最初的先民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来发展成优美的爱情故事,在成型的故事中,牛郎织女并没有河边洗澡之类的情节。

而课本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建国初期改编的,这个故事是不是应该放到课本上,是不是符合现代人类的观念,用哪个故事版本当教材是不是需要讨论一下。而教材编审部门给的回应是“这故事都好几代了,叶圣陶老先生改编的就没有问题”,难免见仁见智。

三、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重在课堂传授

从古代的“夫子”“先生”到现在的“老师”,我们的学习离不开教育与引导,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中心思想是怎么样,还在于老师怎么教,再差的老师,也不会教孩子去偷窥洗澡,去偷衣服调戏女孩吧。

牛郎织女就不该出现在小学读物上(牛郎织女被推上风口浪尖)(4)

综上所述,对孩子的教育,是必须要重视的,相关教材的选择也需要仔细斟酌。但是,也不能因为觉得课程内容不符合自我认知,就去过分曲解,过分焦虑,过分夸大其危害性,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家庭、学校哪至于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