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司马相如(涨姿势鸳鸯是对兄弟)(1)

【导读】“鸳鸯”原来是指兄弟,“家贼”是豢养的刺客,而“笨蛋”本来无关愚笨,“千金”本是男儿身,“滑稽”是一种酒器,“翡翠”是一种鸟,“风调雨顺”是指四大金刚,“犬子”来自司马相如的小名,而“门外汉”说的竟然是苏东坡……重返语文的历史现场,检点如今我们常用的近200个词语诞生的最初模样,许晖创作的《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让我们一路追随它们进化的脚步,看到这些美丽的方块字如何鲜活地演变到今。


“笨蛋”,原来是这个意思

今天的“笨蛋”一词是个语感非常重的日常用语,一个人被别人骂作“笨蛋”,一定会勃然大怒。在某种程度上,“笨蛋”等同于白痴,都是指智商极其低下的人。

不过在古代,称呼一个人为“笨蛋”和智商却毫无关系,“笨”甚至还是一种造纸的原材料呢。

《说文解字》说:“笨,竹里也。从竹,本声。”徐锴进一步解释道:“笨,竹白也。”《广雅·释草》解释得更加详细:“竹其表曰篦,其里曰笨。”朱骏声先生进一步解释说:“谓中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综合以上注释,可见“笨”是竹子的里层,是竹子杀去青皮后留下的部分,是一层白色的薄膜,像纸一样又薄又白,可作造纸的原材料。东汉蔡伦造纸,最早的原材料非常简陋,计有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后来的人才使用“竹白”作原材料。因为史书要在用“竹白”造的纸上书写,因此后人就把史书称为“竹白”,即“笨”。

王锡祺乃是一位学者,精力都集中在了刻书、藏书上,哪里还能在当铺的经营上动脑子呢。王氏家族的人认为王锡祺主持当铺多年,一定收益良多,才有更多的金钱用在刻书、藏书的事情上,就很嫉妒他。这些股东们想了一个馊主意,将自己家里有用没用的东西都拿到当铺里去典当,预先估算的价格一定高于实际价值。当铺的伙计们一看股东们亲自来典当,哪里敢驳回股东们自己定的高价呢,只好按照股东自定的高价如数给付。一来二去,当铺的资本渐渐就被抽空,王锡祺没办法,只好靠借贷维持当铺的运营。时间长了,当铺终于宣告破产。

清河的人为此编了一句顺口溜:“清河王,自上当。”讽刺王氏家族自己上当铺典当,最终导致破产。从此之后,民间就把受骗吃亏称为“上当”,殊不知最早的“上当”是“自上当”。

“马虎”为何形容粗心

人们常常用“马虎”这个俗语形容人办事草率或者处理事情粗心大意。马和虎这两种动物怎么能够连用表达这个意思呢?最流行的说法是宋代有位画家,作画时往往随心所欲,别人都不知道他画的到底是什么。有一次,他刚画完一个虎头,有人来请他画马,他随手就在虎头后面画了一个马的身子。来人很疑惑,问他你这画的到底是马还是虎,画家很干脆地回答道:“马马虎虎!”大儿子也来问父亲画的是什么,画家说是虎,小儿子来问,他又说是马。画家对两个儿子“马马虎虎”的回答不久就遭到了报应。大儿子外出打猎,看到一匹马,误以为虎,一箭就射死了马,画家不得不赔偿马主人的损失;小儿子更惨,见到一只老虎,误以为是马,上去就要骑,结果当然被虎吃掉了。画家非常伤心,对自己的“马虎”答案非常自责,于是烧了画,写了一首诗:“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马虎”一词就此流传了下来。

这个故事在古籍中找不到出处,估计是哪个地方的民间故事,不能作为“马虎”这个俗语真正的词源。值得注意的是《聊斋志异》中有个故事,也许是“马虎”一词的真正源头。

这个故事在《聊斋志异》卷十一,篇名是《牛犊》。故事讲的是:楚地有个农民去赶集,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一位相面大师,两人寒暄了一会儿,大师忽然说:“我看你气色不对,三天内既失财又会被官府惩罚。”农民很生气,回答说:“我生平从来不和人争斗,而且税也纳完了,怎么可能受刑呢!”相面大师说:“那我就不清楚了。不过气色这玩意儿是不会说谎的,还是谨慎一点为好。”

第二天,农民赶着水牛犊到野外放牧,刚好有一匹驿马经过,这只水牛犊大概眼睛近视,远远望见还以为是只老虎呢,勇猛地冲了上去,结果将驿马抵死了。骑马的差役把农民抓到官府里去,官府打了农民一顿,又让他掏钱赔偿,果然应了相面大师的预言。

这个故事很奇怪,因为我们从来没听说过牛见了老虎就要冲上去搏斗,蒲松龄生怕我们不相信,在故事的结尾说道:楚地的水牛见了老虎就会搏斗,因此牛贩子夜晚露宿的时候,就躲在水牛围成的圈子里,老虎来了就会被水牛赶走。看来楚地的水牛不怕老虎。

蒲松龄没有说这个故事就是“马虎”的来源,不过认马为虎确实很“马虎”,后人也许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灵感,才发明了“马虎”这个俗语。

“老头子”原来专指乾隆

“老头子”是个民间俗语,年老的男子通常被称为“老头子”,老夫老妻之间,妻子也可以昵称丈夫为“老头子”,帮会里面的首领也常常被称为“老头子”。可是,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词最早却是对乾隆皇帝的专用称呼。

纪昀,字晓岚,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深为乾隆皇帝所激赏,任命他为《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最有名的著作是《阅微草堂笔记》。

纪晓岚身体肥胖,所以最害怕的就是夏天,一到酷暑季节,人们常常看见纪晓岚身上的衣服总是湿漉漉的,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他掉进了池塘里呢。

在南书房陪同乾隆皇帝吟诗作画虽然是荣耀之事,但纪晓岚却视如畏途,因为里面太热,自己汗流浃背的样子实在太过狼狈。因此一出了南书房,纪晓岚第一件事就是直奔旁边的便殿,把湿漉漉的衣服脱个精光,纳完凉后才出门回家。

乾隆皇帝听贴身的太监说过纪晓岚的这个习惯,有一次想故意戏弄纪晓岚,趁纪晓岚和别的大臣们在便殿里裸体聊天的时候突然出现在了便殿。一看皇帝驾到,大臣们赶紧手忙脚乱地穿衣服,偏偏纪晓岚是个近视眼,乾隆走到跟前才看见,这时已经来不及穿上衣服了。纪晓岚就这样赤裸着肥胖的身体跪在地上,不停地喘息着,一动不敢动。乾隆皇帝一直待了两个小时,坐在那里不言不语。纪晓岚终于忍不住了,跪在地上偷偷张望,可是看不清乾隆到底还在不在殿里。过了一会儿,纪晓岚实在忍无可忍了,小声问身边的大臣:“老头子走了没有?”众人大笑,乾隆皇帝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乾隆命太监为纪晓岚穿上衣服,吩咐他跪在地上,问道:“你为什么如此轻薄地称呼我?太过无礼!今天你必须说出个子丑寅卯,否则就砍了你的头!”

纪晓岚回答道:“‘老头子’不是我的发明创造,京城里的人都这么称呼您。大家都称陛下您‘万岁’,‘万岁’还不老吗?皇帝又叫‘元首’,‘元首’不就是头吗?皇上是天之子,而又以万民为子,因此叫‘子’。合称‘老头子’。”

听了纪晓岚的这番诡辩,便殿里哄堂大笑,乾隆皇帝也笑得合不拢嘴。纪晓岚既为自己解了围,顺便也大大地拍了乾隆皇帝的马屁,真是机智,弄得乾隆皇帝没办法怪罪他。从此之后,这个词就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流行起来了。

“乔迁”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一家商店开业,门前海报赫然写着:“庆贺本店乔迁新店,特举办买一赠一活动。”这个“乔迁”用得可真是错到家门口了。

“乔迁”一词,源于《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意思是: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上去,也就是说从阴暗狭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跃升到大树之顶。由此可知,“乔迁”之“乔”,即高大的树木,属名词。因此,古人又将“乔迁”写作“迁乔”,如刘孝绰《百舌咏》:“迁乔声迥出,赴谷响幽深。”李峤《莺》:“写啭清弦里,迁乔暗木中。”郑夑《咏莺》:“高风不借便,何处得迁乔。”从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乔迁”的意思。

现在人们用“乔迁”比喻人搬到好的地方去住,常用于祝贺别人。但用在自己身上就不很妥当,就像“令尊”一词,只能用于对方的父亲,用在自己身上就贻笑大方了。另外,“乔迁”还可以表达“官职升迁”之意。如,唐代张籍就有诗写道:“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迁乔”还是“乔迁”均为不及物动词。只能说乔迁,如“乔迁之喜”、“祝贺乔迁”,不能说“乔迁新居”、“乔迁新址”、“乔迁新店”。若非要突出新居,可说“喜迁新居”。

“哄堂大笑”原来是出自一项有趣的制度

许多人同时发声叫“哄”。“哄堂”出自唐代御史台一项有趣的制度。据唐人赵璘所著《因话录》记载,御史台是监察机构,共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御史台的最高长官由正三品御史大夫出任台长,副长官的官衔是知杂事侍御史,也叫“杂端”。御史台有自己的厨房,吃饭时大家都集中到公堂,如果没有公事要讨论,同僚们都只是互相拱手作揖而已。如果有公事要讨论,就要按照官衔的等级分主次坐好,即使每个人都举着筷子,也不能说笑,正襟危坐。吃完饭后,由“杂端”主持,开始讨论本台的公事,谁谁谁犯了什么错,秘书详细记录下来。因为都是同僚,讨论过程中免不了出现一些令人发笑的事情,但是任何人都不能笑,只有“杂端”失笑的时候,大家才能跟着一起大笑,这叫“哄堂”,这种情况下笑的人免于处罚。“哄堂”也写作“烘堂”。“烘堂大笑”一语则出自欧阳修所著《归田录》一书。欧阳修讲了一个很好玩的故事:五代时,冯道、和凝二人同朝担任宰相,有一天在中书省的官署中,和凝询问冯道脚上新买的靴子花了多少钱,冯道抬起左脚对和凝说:“九百文。”和凝性子偏急,立刻回过头去训斥随从说:“我的靴子怎么花了一千八百文!是不是你小子贪污了!”絮絮不休唠叨了半天。这时,冯道又抬起右脚,徐徐对和凝说道:“这只靴子也是九百文。”众人“烘堂大笑”起来,弄得和凝非常尴尬。欧阳修评论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一见钟情司马相如(涨姿势鸳鸯是对兄弟)(2)

欧阳修在同书中还记载了他和梅圣俞、范景仁等六人诗酒唱和的场景。六人群居终日,天天都举行赛诗会,“间以滑稽嘲谑,形于讽刺,更相酬酢,往往烘堂绝倒,自谓一时盛事,前此未之有也”。

“烘”和“哄”是通假字,因此后人便用“哄堂大笑”取代了“烘堂大笑”,形容满座的人听到诙谐有趣的故事时同时大笑的情景。(摘自《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作者:许晖)来源:文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