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被讨厌的勇气观后感800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被讨厌的勇气观后感800字(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被讨厌的勇气观后感800字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这本书最受用的第一个道理是“目的论”:不再纠结于过去,学会从过去中抽离出来,不让过去发生的事情过多的影响自己。阿德勒甚至大胆地否认“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客观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这句话就像一声棒喝,令人豁然开朗。我们的精神世界本来就不是完全客观的,每个人对世界的解读都不一样。对于过去一些伤害我们的事情,必须要学会放手,向前看,这其实也是放过自己,放过那个纠结于过去的拧巴的自己。应当聚焦于当下,当下的要做什么,希望未来是一个怎样的走势,为了这个“蓝图”应该有什么样的行动。

  第二个道理是“尊重自己”: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有时候我们嘴上说想,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行动,心口不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还不想改。其实“心口如一”就是对我们自身内心的尊重,当然,这需要坦荡的勇气,因为改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比惨淡的现状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

  第三个道理是拒绝“自卑情结”:自卑来源于“比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进进步,但自卑情结则是有害的,自卑情结把自卑当成了止步不前的挡箭牌,有自卑情结的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有A才做不到B。这是一种自我麻痹的借口。哪里不自信,就努力去改变,如果一些不能改变的.客观因素(比如先天性的因素),我们要换角度去看待,不要急于否定自己,相信自己还有进步空间。Just do it。去做去改变去超越那个不自信的自己,将自卑感作为前进的动力,但不要将它变成自卑情结。阿德勒认为,健全的自卑感来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较,我们的自信应该来自不断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过去的自己,都值得骄傲。

  第四个道理是“专注当下”,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对你今后没有影响,决定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这种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调调似乎很像心灵鸡汤,还是炖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种,不过,我觉得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总比过分强调“心理创伤”更有现实意义吧。

  以上,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到来。不忘初心,专注当下,去完善更美好的自己!共勉!

在读这本书之前呢,我还一直被弗洛伊德流派的理论所影响,比较认同像潜意识、原生家庭、过去事件对现在的影响,如果要是改变现在,就要回溯到心理产生的源头去改变它,现在才有可能改变。但是阿德勒它是目的论,是和弗洛伊德那一派完全相反的。

当我打开这本书,翻开第一章的时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到底是什么玩意,简直是一派胡言,他说因果论只是为现在的问题再找借口。你不是真的有问题,不是因为自卑、受原生家庭影响。你只是把同年时的阴影,原生家庭的阴影,还有自卑作为借口,想要作为对现实的逃避。于是读完第一章我就不去再读了。

直到最近在工作中呢,我和同事发生一些争执,这让我也在人际关系中面临了两种选择:一种是不跟人去产生矛盾,自己要委曲求全。第二种时做得罪人的事情,心里会自由一点。我选择了第二种,我觉得这种时候我时最需要被讨厌的勇气的时候,于是我又翻开了这本书。这一次我是从第二章开始读的,读完之后和第一次有着非常不一样的想法。我觉得写的时太棒了,太准了,对人真的是太有启发了,于是我就一口气把这本书给读完了。然后我又回过头来去翻第一章的理论,确实觉得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本书我真的建议每个人去读一读的,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的自由。都有受别人影响的地方,只不过是程度的大小。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卑的地方,也只是程度的大小而已,这本书还是对我有很多的启发的。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也被称为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但这本书并不是阿德勒写的,是两位特别喜欢阿德勒的两位哲学家,为了把阿德勒的思想传下来,写下了这本书。当时阿德勒也是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创了个体心理学这个流派,这个也是20世纪初的一个全新的心理学,阿德勒、弗洛伊德和荣格也是并列为心理学的三大巨头。

弗洛伊德主张的是因果论,而阿德勒是目的论,这也是他们最大的不同。立足于因果论的心理医生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会分析你是由于什么样的原因产生这样的问题,错误并不在你。但他们很少会告诉你如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阿德勒这一派他们会认为,决定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过去经历的意义。如果你生气了,你朝别人大吼,并不是因为你被怒气支配,而是因为你为了大吼而制造怒气。举个例子,比如你今天看到一个人像服务员大吼,此刻他不是像你看到的他真的有那么生气,他只是想用大吼的方式来满足自身的需求。想让服务员吓到,给他道歉。可能同样的事情换到别的场合,对别的对象,他的反应就不会那样激烈。当然这是我举得一个例子,这也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的一个观点。

“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这是阿德勒的一个理论,也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的核心内容。

记得之前我们俱乐部围绕“努力是不是一句好话”展开过一次辩论,正方是肯定的,反方自然是否定的。我当时想都没想就选择了反方一辩,因为我从心底就认为真的很努力不是一句好话。

真的很努力,真的很用心,真的很上进。当我听见类似这些话语的时候,我觉得人家就是和我客气客气,人家客气客气都不想和我多说一句废话,那只能是自己太不受人待见了。这就是我当时内心的想法。

我一直都是一个“很努力”的人,但是我的努力一直也没有受到大伙的肯定,反而让我陷入了一个盲区,让我更加的怀疑自己。为什么别人可以受到大伙的肯定?而我只能得到一个反馈:“你真的很努力。”

当我把我的观点带到了这次辩论会上的时候,更多的是我积累得情绪得一种宣泄。当辩论会结束之后,我的一个朋友私信了我:当我听到了你的辩论之后,真的是有触动到我,但是大家说你“很努力”真的是对你的一种肯定,没有别的意思……

当时她和我说了很多,我相信她对我是肯定的,和她交流完我和欣慰,更多的是感受到作为朋友的对我的一种安慰。至始至终,这种渴望被肯定的感觉一直存留在我的骨子里。

人与人都是通过欲求的形势联系在一起的,即有联系一定会存在欲求,只不过是欲求的形式不同。因此,我想得到别人肯定的心理动机也是一种欲求的形式。

当我读到“课题分离”和“共同体”这一系列解读的时候,我内心的想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每个人的都有自己的人生的课题,比如说我“想要被认可”的心理动机,这仅仅是我的人生的课题。但别人“是否会认可我”这是他们的人生课题,每个人的价值观、原则性、看待问题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我不应该用自己的人生课题去要求他们。

人际关系如果有竞争的心态,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的烦恼。而自由的代价一定是被别人讨厌的。如果你对别人有用的时候,就不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在自身人生的课题的实现中,我们应该做到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别人的讨厌,不去追求别人的认可。有一个理论叫做喜恶同因,说的是我们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不同的人会因为你的性格喜欢你或者讨厌你。因此,你只要学会做好自己就好。

在人生的课题中,有的人会很幸运的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需要去爱惜、去呵护。而有的人仅仅是路人。每个人都会存在这或多或少的联系,不论是你的家人、朋友、路人、甚至是你的敌人,只要正确的去梳理,合理看待这样的关系,他们都会或多或少的给你带来成长。

纵观整个宇宙,我们只是小小的一个社会元素,我们的存在和消亡并不会去影响整个社会的改变。与其过分去执着于无用的人际关系,还不如把这份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建立共同体的感觉,从内心中和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达成和解。

即使是阿德勒本人,他在成长的道路上也是比较自卑的,阿德勒的身高只有155,因为从小患有软骨病,导致背有点驼。5岁的时候他得过一场大病,受到死亡的威胁。在家里也不是很受宠,在学校老师也把他当作差等生对待。但阿德勒活得非常的乐观,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刻苦的努力改变了别人对他的看法而成了优等生。并在最后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心理学家。

自卑并不是坏事。追求优越性,是一种努力的状态,可以加强努力的动力,达到理想的自己。在《被讨厌中的勇气》这本书中,有“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样的观点。我们一定要学会去欣赏自己,接纳自身的不足,降低自身的内耗。同时也本者信赖他人的心态去交往。在“自我接纳,他者信赖”的基础上,为这个社会服务,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大化,尽可能去完善“他者贡献”。从而把自己的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本书我就分享到这里,在此我希望每个人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接纳本我,提升自我,完善超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