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沙漠戈壁里,我们找到了悬泉置遗址。两千多年前的西汉,这里曾经车马喧嚣,人声鼎沸。
总台央视记者 盛瑾瑜:在遗址的南侧,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区域足足有180平米,你能想象这里是做什么用的?当时这里是马厩,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悬泉置最多的时候能有120匹,为此还专门设置了马医的诊所,可能很多人就要问了,在茫茫的荒漠之中的小小驿站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马?
敦煌博物馆讲解员 康珍珍:悬泉置的置本身(意思)就是以马递为主传递信息的驿站。这里是办公区域,这里就是马厩。在汉代的时候置就非常发达了, 政令文书从长安到敦煌,最快的用五天时间就可以到达,堪比今天快递。
在甘肃省博物馆陈列了这样一枚画像砖,砖上画了汉代一名驿使,骑在飞奔的红鬃马上,一手持缰绳,一手举文书。最为特别的是,驿使没有嘴巴,形象代表了当时驿传严格的保密制度。
在河西走廊上像悬泉置这样的驿站曾经有80多个,它们并不只是负责传递文书政令的机构,还是接待往来公务人员的场所。根据汉简记载,至少16国邻邦使团曾在此停留。
甘肃简牍博物馆原馆长 张德芳:牵扯到西域几十个国家,哪天哪月什么时候哪个国家的使者来了,带了什么东西,在这里停留几天,到哪里去谈什么使命,这都(在汉简上)记得很清楚。
总台央视记者 盛瑾瑜:想象这些骆驼驮的并不是游客,而是数千年前自西域的使团,他们带着奇珍异宝叩开河西走廊的大门,当然也带来了艺术和文化。
敦煌研究院讲解员 史玉燕:这是莫高窟的285号洞窟,到今天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我们从上面来看,顶部是伏羲女娲,在这一时期佛教洞窟内出现了传统文化里的人物,来自不同地域的两位画师同时在一个洞窟里作画,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画风。
总台央视记者 盛瑾瑜:他们用的色调笔法人物造型可能各不相同,但出现在同一个石窟里却一点都不违和。所以说这个就是一个文化的碰撞融合。
直到如今,这份灿烂的文化遗产依然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江苏游客:这么远 ,就专门来看,作为这次旅行的高潮。
四川游客 王倩:而且我觉得那些壁画真的好好看,不仅仅有胡人、西域人或者是汉人,还有一些金发碧眼的人, 它是一个非常大的大融合。
总台央视记者 盛瑾瑜:延续千年,建造735个石窟,莫高窟无疑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而一路沿着河西走廊从西向东,我们仿佛都能听到阵阵开凿石窟的锤声从历史中传来。
从祁连雪山到黄河峡谷,从黄土沟壑到秦岭山脉,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构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开凿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朝代序列最完整的石窟走廊。
总台央视记者 盛瑾瑜:真的特别特别甜。其实像这样我们早就已经稀松平常的瓜果蔬菜,当年正是沿着丝绸之路,沿着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地区的。而在今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的日常,都能够找到这样东西方交汇融合的影子。
今天的河西走廊,响彻千年的驼铃早已远去,列车飞驰的轰鸣呼啸而来。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正冲破山河大漠,穿越亚欧大陆,而比货物更重要的是,他传递着,互学互鉴、文明共享的信念走向世界。
(总台央视记者盛瑾瑜 周力)
(编辑 丁超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