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今南京市秦淮区中山东路逸仙桥南,有一座三拱石桥,名为玄津桥。此桥始建于明初,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洪武年间,无数的大明官员由西安门进入皇城,经玄津桥通过西华门进入宫城(紫禁城),然后再到奉天门上朝。

而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就在玄津桥之西、皇城以内的空地之上,负责营造宫室、宗庙、陵园等事的将作司正在调集军民大兴土木,准备在此修建一座驸马府。据说皇帝陛下之所以允许把这座府邸修在皇城内,目的就是想朝夕都能和这位驸马相见。

明朝曹国公后人 身为朱元璋的姐夫(1)

玄津桥

这位身份特殊的驸马,就是开国太祖朱元璋的姐夫,大明王朝第一位被追封为郡王的驸马:追封陇西恭献王、特进荣禄大夫、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李贞。

携子投靠小舅子

李贞,生于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原籍泗州盱眙,此后迁居临淮之东乡。当时朱元璋一大家子也住在东乡,直到元顺帝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才迁居西乡。老朱的二姐朱佛女生于元仁宗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从时间上来推算,她在老朱家还住在东乡的时候就嫁给了李贞。

朱元璋一家迁居西乡之后,又辗转来到太平乡之孤村庄。当时朱家老大朱重四守家奉养双亲,连带着抚养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的幼弟朱重八(朱元璋),而老二朱重六和老三朱重七则分别入赘唐家和刘家。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四月,一场瘟疫席卷朱元璋的家乡,老朱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大哥朱重四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相继去世,大嫂王氏带着侄儿朱驴儿(朱文正)回了娘家。此时的朱重八和赶回来奔丧的两位兄长面面相觑,都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最终老二重六带着妻、子留下守家,老三重七回妻子家里,老四重八则去出家。

明朝曹国公后人 身为朱元璋的姐夫(2)

老朱家的悲惨遭遇剧照

一系列的天灾人祸之后,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红巾军领袖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起兵,掀起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当时东乡还有人趁着天下大乱之时搜刮田地,李贞见此也只能摇头叹息: “此何时也,乃欲为富家翁耶?”

李贞的做法和这些人相反,他变卖家产, “椎牛豕,具酒食”,号召乡里百姓一起守望相助。由此可见李贞颇具组织才能和深远的见识,绝非普通农夫可比,这也为他日后建功立业埋下了伏笔。随着朱佛女的去世,以及局势的持续失控,李贞不得不带着幼子李保儿(李文忠)逃往淮东。

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十一月,李贞意外得到了小舅子朱重八的消息,这个小时候一直来自己家中蹭吃蹭喝的小屁孩,现在已经成长为了濠州红巾军中的一员悍将。在确认朱元璋人在滁阳(今安徽滁州)之后,李贞带着儿子毅然决然前去投奔这位小舅子。

久之,闻上在滁阳,乃携其幼子文忠西奔。出入乱兵中,草食露宿,几不能存活。日夜吁天,冀保完父子。逾一月,始达滁阳见上。时甲午冬十有二月也。—《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

明朝曹国公后人 身为朱元璋的姐夫(3)

朱佛女画像

李贞父子风餐露宿,东躲西藏,足足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成功到达朱元璋军中。当时的老朱虽已成婚,然膝下无子,身边除了妻子马氏以外并无一个亲人。见到当年最为疼爱自己的姐夫之后,朱元璋热泪盈眶,日后他在《御制皇陵碑》中记述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

大明建国前的功劳

从年龄上来说,时年27岁的朱元璋,也只比他的外甥李文忠大了11岁。都说外甥像舅,这句话真还不是随便说的。李文忠“沉毅有智勇”,别说还真像他四舅朱元璋。而老朱也特别喜欢这个大外甥,有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吾甥犹吾子也”。甚至于直接将他改姓朱,称朱文忠。

有人说李贞有一个好老婆,一个好儿子,他日后的荣华富贵,全靠“躺赢”。这句话说得有失偏颇,因为李贞在大明建国历程中并非毫无建树。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二月,李文忠由领军舍人升任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使司: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三月,李文忠跟着大将邓愈和胡大海一起,由徽州进入浙江,并以一方统帅的身份镇守建德。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九月,22岁的李文忠升任同佥行枢密院事(正四品)。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五月,李文忠奉命修筑严州城,作为朱元璋集团在浙江对抗张士诚的桥头堡。

甲戌,命同佥枢密院事朱文忠城严州。时杭州为张士诚所据,严距杭密迩,故命筑城为守备。—《明太祖实录卷九》

明朝曹国公后人 身为朱元璋的姐夫(4)

李文忠剧照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二月,金华、处州的苗兵发动叛乱,杀害了大将胡大海以及耿再成。朱元璋在闻变之后改中书分省为浙东等处行中书省,命李文忠为浙东行省左丞。为了展示自己对这位外甥的信任度,朱元璋特意让姐夫李贞赶往严州依附李文忠。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二月,张士诚遣大将李伯升为主帅,叛将谢再兴(徐达老丈人)为副帅,统领二十万大军对严州和诸暨发动全线猛攻,史称“部阵延亘十余里”。当此危难之际,李文忠亲率精锐主力出击,严州城防则留给了父亲李贞。

乙巳,张士诚遣其部将由乌石山犯严州及诸暨。经两月不解,严人大恐。贞心不自安,乃权掌军务,令文忠引兵击败之。六日而还,人赖以安。—《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九月,李文忠奉命率军水陆并进攻打杭州,准备肃清张士诚在浙江的最后一支主力。大军前出至桐庐之时,守关士卒悉数投降,随即被送回严州收容。

明朝曹国公后人 身为朱元璋的姐夫(5)

李贞画像

未曾想这些人到了严州以后,发现城中精锐已经倾巢而出,竟然有了趁火打劫的念头。发现张士诚降卒意图作乱之后,权掌军务的李贞毫不慌张,镇定自若地大排筵宴对其进行招待。等到这些人酒过三巡之后,李贞指挥亲兵将其一举拿下,解决了一次潜在的危机。

俘卒至严,见城中劲兵悉出,阴有叛志。贞觉之,因飨其众,至醉悉擒之械送于京师,上甚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

杭州平定之后,朱元璋罢浙东行省,设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命李文忠为平章政事。此前为了行文方便,我们一直用的是李文忠的本名,实际上他在此时才恢复本姓,由朱文忠变回了李文忠。而在严州待了四年的李贞也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重新回到金陵。

虽然并不像儿子李文忠那样亲临战阵,但李贞两次临危受命,保证了李文忠出兵之际没有后顾之忧,他的功劳自然也不能被无视。

大明建国后的殊荣

吴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吴王朱元璋在金陵城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明,年号为洪武。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二十九日,大明皇帝朱元璋追封二姐朱佛女为孝亲公主,封姐夫李贞为驸马都尉、恩亲侯。

在诰文之中,朱元璋给了姐姐极高的评价: “事舅姑以柔顺,致室家之肃雍”。而对于姐夫李贞,老朱更是不吝称赞,认为这位姐夫对于自己既有恩又有亲,这个爵位可谓实至名归。

驸马都尉李贞年迨耆英,德称乡郡。修孝义于平素,联姻眷于我家。昔居畎亩之时,曾有周旋之益。笃生良子,为我虎臣。仁爱既深,善誉弥著,爰详稽于古典,当隆锡于宠章。可封恩亲侯、驸马都尉。—《明太祖实录卷三十》

明朝曹国公后人 身为朱元璋的姐夫(6)

南京明故宫奉天殿复原图

回到本文开头,自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驸马府落成之后,朱元璋、太子以及诸王就经常前去探视老驸马。当年六月,朱元璋又加封孝亲公主为陇西长公主。李贞对此深受感动,常常以手拊心说道: “恩义深重,言莫能报”,同时要求已经被封为曹国公的儿子李文忠更多地为国尽忠。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明军兵分三路大举北伐。魏国公徐达出中路,曹国公李文忠出东路,宋国公冯胜出西路。然而这次北伐,可谓是明军对阵北元时少有的滑铁卢。徐达的中路军败于岭北,李文忠的东路军在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哈剌莽来(今蒙古洪戈尔)、阿鲁浑河(即今鄂尔浑河)、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南、哈腊湖西)一带与北元军队连番苦战,虽重创对手,但包括宣宁侯曹良臣在内的大批将帅阵亡,只能算胜负相当。

由于徐达的失利,使得朱元璋对于孤军深入的东路军,特别是亲外甥李文忠非常担心,以至于忍不住召李贞进宫一诉衷肠。李贞当然也担心儿子,但在此情此景之下也只能出言安慰皇帝:

师出岭逾五月,捷音未至。上颇以为忧,召贞入便殿谕意。贞进曰: “天生圣人承中华之运。陛下洪福齐天,海内尽归职方。彼元氏区区余孽,假息沙漠,不足忧也。捷音行且至矣,愿勿劳圣虑。”未几,文忠果奏凯而还。车驾复幸贞第,锡宴欢甚。—《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

明朝曹国公后人 身为朱元璋的姐夫(7)

明军北伐剧照

李文忠平安归来之后,朱元璋老怀大慰,于当年年底加封陇西长公主为曹国长公主,封李贞为曹国公。李家父子二人均为曹国公,可谓是一时荣宠无双。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三月,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奉旨之国西安和太原。当时随行的秦府护卫军有3748人、晋府护卫军有3281人,老朱还不放心,特意让亲外甥曹国公李文忠统率大军护送他的两位表弟之国。

未曾想等到六月份李文忠回京之后没几天,李贞忽然得病不能说话。朱元璋闻讯大惊,急急忙忙赶往驸马府探病。皇帝握着姐夫的手连声追问是不是还认得自己,可惜此时的李贞已经口不能言,惟有流泪而已。

是年春三月文忠扈从秦王、晋王之国,至六月还仅五日,贞得疾忽不能言。上闻大惊,即幸其第问疾。上执贞手问曰: “还识朕否?”贞仰哭以对,上洒泣呜咽不能止。—《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

十月十一日,曹国公李贞去世,享年76岁。朱元璋大为震惊,不但辍视朝三日,还亲自前往府中祭奠。次日,老朱颁下诰命,追封李贞为陇西王,谥曰恭献。当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归葬盱眙县灵迹乡冷水涧之原。棺椁发引之日,朱元璋又亲自前去送葬,可谓给足了姐夫身后的哀荣。

明朝曹国公后人 身为朱元璋的姐夫(8)

李文忠画像

结语:从朱元璋给姐姐的诰文可知,朱佛女对他这个弟弟极好: “事亲以孝,抚弟以慈”。而在大明建立过程中,外甥李文忠居功至伟,他的这个曹国公完全凭借着自己的战功。至于李贞本人,也算是有功于大明。

然而李贞却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虽说朱元璋对他“赐以免朝,待以殊礼”,但他却始终不因富贵而忘贫贱。作为戚里之长,李贞坚持“衣取适体,食惟适口”,也时时告诫子孙不可追求奢靡。

李贞共二子二女,其中一子一女早夭,幼子即曹国公李文忠,长女嫁给凤阳陈英,日后恩授河南安吉卫镇抚。当其去世之时膝下共有孙子三人:河南安吉卫镇抚李景隆、浙江童(李增枝)、淮江奴(李芳英),孙女二人:长孙女嫁给世戚燕山中护卫指挥佥事汪致渊、次孙女尚幼。

在受封曹国公之后,李贞曾上表谢恩,其中提到长孙李景隆之时,给了一个谦虚的称呼: “愚呆小孙”。只是谁都没有想到,二十多年之后的靖难战争中,李景隆以其谜一般的表现葬送了建文帝朱允炆,最后却被新天子朱棣过河拆桥,使得显赫了三十多年的曹国公府灰飞烟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