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出身大地主家庭,从小刻苦好学,以悉心研究《春秋公羊传》而出名。

董仲舒少年时和公孙弘一同师承于胡毋生。汉景帝元年与胡毋生一起被立为博士。汉武帝继位之后,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上疏,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求贤养士,实行“量才而授官”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采纳。但是董仲舒的仕途并不顺利,他任江都相辅佐易王刘非时,因受牵连被废为中大夫,任中大夫期间,董仲舒写成《灾异之记》草稿,被嫉妒他的主父偃窃走并上奏给朝廷,汉武帝发现其中有讽刺时政的文字,便把董仲舒下了大狱,出狱后又因公孙弘的嫉妒,被打发到肆意放纵的胶西王那儿做丞相。因为董仲舒是个很有德行的大儒,胶西王也很善待他,董仲舒生怕相处日久会得罪他,就称病辞去了胶西王相之职。

董仲舒为什么推行三纲五常(创立三纲五常的伦理学家董仲舒)(1)

董仲舒是汉朝最有才华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著有《春秋繁露》和《董子文集》。他的哲学主张和政治主张,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融会贯通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并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为什么推行三纲五常(创立三纲五常的伦理学家董仲舒)(2)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天意是要大一统的,汉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合乎天的意志。他还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这是董仲舒的道德哲学。他的目的就是要把一切秩序化,合理化。他的政治思想成为汉朝统治者以及历代封建王朝巩固中央集权制、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他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观基础上的,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董仲舒为什么推行三纲五常(创立三纲五常的伦理学家董仲舒)(3)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有意志的,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人与天是相合的,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命于天,包括认识活动。人认识的目的就是了解天意,人通过内省可以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能了解天意,天道。

他还认为人与神相沟通是通过祭祀来达到的,这一活动能使人知道天命鬼神,看到日常看不到的东西。由此可见“天人感应”和神学是分不开的,他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

董仲舒为什么推行三纲五常(创立三纲五常的伦理学家董仲舒)(4)

对于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的现象,他也做了很好的解释,他提出“谴告”与“改制”之说,谴责警告统治者,如果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祸,如果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和惊骇,若是还不足为惧,大祸就会临头,历史是按照必然的顺序循环不已的。

董仲舒为什么推行三纲五常(创立三纲五常的伦理学家董仲舒)(5)

董仲舒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本善之说,他认为人性天生质朴,善是教育的结果,君王对人民的教化也要顺乎天意。董仲舒是思想家,哲学家,神学家也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提出“限民名田”“盐铁皆归民”“去奴婢”“薄赋税轻徭役”等改良主张,在当时也具有非常先进的意义。董仲舒去世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筑董,子祠,以便后人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