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书斋 · Vol. 010 -
《英语阅读素养与教学设计》
|
- 推荐理由 -
本书从什么是阅读切入,系统阐释了阅读理解的四种经典模型,同时总结了阅读教学的原则与要素,从语篇研读、学情分析、阅读教学目标和过程设计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教学设计中各步骤的理念及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并提供了参考案例。本书可帮助广大英语教师更全面、深入及清晰地认识英语阅读素养及教学。
本期阅书斋将摘录本书第二章“如何基于语篇研读确定教学重点”中的部分重点内容,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语篇研读环节提供参考和借鉴。
No. 1
什么是语篇及语篇研读?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教师首先欣赏以下画作。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Vincent van Gogh)1888 年所绘制的美术作品《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Vase with Twelve Sunflowers)。在观看这幅画作时,我们先看到的是一只花瓶及十二朵向日葵花,十二朵向日葵花有的怒放,有的凋零。这些是表面能看到的内容,但我们也意识到这不仅仅是花瓶和花,还是一幅画。所以,我们会注意到画的色彩、画家的笔触等,这些赋予了画作更饱满的生命力和艺术张力,也体现了画家凡·高所属的印象派的独特风格特色。此外,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画家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想通过这幅画传达的情感也都至关重要。在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花;在了解了背景后,我们看到了凡·高本人在逆境中寻找阳光的生命境界。了解得越多,我们对这幅画的理解就越深,也就越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和解读这幅画。当然,每个人在欣赏这幅画作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我们可以把语篇研读类比为上述画作的欣赏相似的过程。语篇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包括口语的、书面语的,或图形、图表等多模态形式的材料,也称为教学文本或教学语篇(王蔷等,2019)。语篇研读就是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教育部,2018)。由此可见,语篇不仅仅是文字或图形的集合,也同样渗透着各种文体结构、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态度、时代背景等要素。这些要素使语篇变得多维而复杂,但如果脱离了这些要素,语篇研读都难以做到完整和透彻。
为什么要进行语篇研读呢?深入、透彻、恰切的语篇研读是有效阅读教学的基础。事实上,没有了语篇研读,所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都是无本之木,语篇研读使教学目标与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教师在拿到语篇后,只宏观通读了几遍,便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始着手分析单词、 语法结构、故事情节等,然后设计教学活动。这种方式的最大风险是,语篇研读的过程和结果百分之百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理解水平,甚至有可能被许多其他因素影响和干扰,比如教师自己的阅历、知识储备、心境、语言观等。对于特别简单的文本可能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对于特别复杂的文本,可能存在解读吃力、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现理解偏差的情况。
从画作的欣赏过程去看待上述问题,教师对语篇研读得不透彻就好比在欣赏《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时,只看到了十二朵向日葵,即只解读了语篇的表面信息。虽然教师抓住的也是核心信息,从总的方向上看似乎并没有犯错,但显然这对教学来说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设计的所有教学活动都会围绕这十二朵向日葵展开,学生学习和讨论的东西也会局限于向日葵的颜色、形状这种表面信息。学生“热闹”地了解了向日葵的所有习性,但即使了解得再透彻,也不能真正了解凡·高这幅画作的含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解读方向就是有问题的,还同时浪费了一个优质的语篇。以上的举例并非夸张,而是真实存在于很多教师的教学实际中。
No. 2
语篇研读的方法
在《英语阅读素养与教学设计》一书的第二章,作者提出了语篇研读的框架,并依据框架提供了语篇研读的详细步骤,每个步骤都给出了详尽、具体、易上手的操作方法,手把手教会教师做好语篇研读。同时,书中还展示了小学和中学阶段优秀的故事类和非故事类语篇研读案例,供教师有针对性地、直观地参考和借鉴。
本部分摘录了书中的语篇研读框架和研读步骤要点,具体操作方法有删减。欢迎阅读纸质版图书,学习完整的研读方法。
一、语篇研读的框架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在教学建议中推荐教师从回答What、Why和How这三个问题入手,开展语篇研读。这三个问题关注语篇“写了什么”或“说了什么”、“为什么写”或“为什么说”,以及“是怎样写的”或“如何组织的”。
What-Why-How语篇研读框架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读者对语篇都有不同的理解。对语篇的多元理解是值得鼓励的。教师本身也是一名普通读者,对语篇的理解会有不同也很正常。但在教学中,为了避免教师因个人原因导致的语篇研读出现较大偏差,出现解读不充分或者过度解读的情况,建议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语篇研读。小组研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个人原因带来的偏差。此外,小组研读也可以采用一定的流程,避免语篇研读的不深入、不全面。
二、语篇研读的流程
【总体描述】
1. 成立语篇研读小组,建议三人及以上。
2. 指定一名组长,组长可以是发现语篇的教师,或者是教授该语篇的教师。
3. 请教师在语篇研读时首先将自己完全放在一个读者的位置,暂时抛开“我要教什么”的想法。
【准备阶段 Before Text Analysis】
1. 组长先通读语篇,思考自己针对该语篇的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为接下来的小组研读准备尽可能多的辅助材料。
2. 组长可以列出自己针对语篇的疑惑或问题。
【研读阶段 During Text Analysis】
【What】及【Why】:研读主题、内容及其背后的育人价值
之所以将What和Why这两部分合并进行研读,是因为这两部分密不可分。了解作者是谁、他/她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对分析语篇至关重要。
1. 所有教师都拿到同样的语篇,然后开始仔细阅读全文,可以阅读多遍。
2. 阅读后,教师仔细思考语篇传递的最主要信息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然后分别写在纸上。
3. 在组长的组织下,大家分别念出自己所写的主旨大意/知识结构图和作者意图。
4. 对于非故事类文本,在确定了语篇所传递的主要信息后,教师应再次通过网络等形式查证内容的真实性及准确性。
【How】:研读语篇的文体、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师再次通读语篇,阅读过程中教师除了理解语篇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外,还需对语篇的结构进行注释和记录。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既可以同时关注几个方面,也可以一次只关注一个方面。
1. 封面、封底
2. 文体和篇章结构
3. 逻辑衔接手段
4. 词汇和语法知识
5. 写作手法
6. 插图与主题、内容的关系
此外,研读语篇时,还要注意语篇所体现的文化元素。
在完成了对语篇的研读后,教师还可以讨论自己作为读者是如何阅读这个语篇的内容的。比如,自己运用了哪些阅读策略,然后与其他教师交流针对上述6个方面的语篇研读对自己的理解起到了哪些作用,并提供依据作为支持。在这一环节中,每个教师的理解角度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无须达成一致。大家从不同的解读中可以获得更广阔的思路,集思广益,相互启发。
【反思阶段 After Text Analysis】
在小组语篇研读的基础上,授课教师需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回归到学生的学情,即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语言能力等,再次判断这个语篇对于“我的学生”的阅读来说存在哪些困难,需要“我”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哪些支架和帮助。
至此,一个完整的语篇研读流程才算结束。教师可以将上述研读的结果记录在以下表格中,为接下来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设计打下基础。
语篇研读流程记录表
阶段 |
要素 |
具体内容 |
准备阶段 |
作者背景 | |
科学/文化/历史背景知识 | ||
其他 | ||
研读阶段 |
【What】 | |
【Why】 | ||
【How】 | ||
反思阶段 |
联系自我 | |
联系文本 | ||
联系世界 | ||
支架和帮助 |
除了语篇研读之外,本书还对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其他各个环节(学情分析、阅读教学目标和过程设计)的步骤和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如果您想学习英语阅读素养的内涵和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请阅读纸质版图书。
《英语阅读素养与教学设计》是《外研社·英语分级阅读教学指南丛书》中的一册,感兴趣的老师请购买整套图书。
- End -
本文作者:王蔷、齐相林、敖娜仁图雅 | 来源:《英语阅读素养与教学设计》P40-54
research@chinareading.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