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民营汽车公司的开创者,看过“硬汉”李书福落泪的人,并不多。
根据前段时间公布的2021年财报数据,吉利2021年实现总营收1016亿元,同比增幅达10.3%,创下历史新高。汽车销量达132.8万辆,连续5年蝉联国产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量冠军。
而要论起吉利如何取得如今耀眼成绩的根基和底气,这就要追溯到2010年的那场“世纪收购战”了。
一、收购成功,“硬汉”李书福潸然泪下2010年3月28日,瑞典当地时间下午14时,这是一个载入历史的时刻!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全资收购沃尔沃汽车的合约上,郑重而有力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完成了标志着中国民营企业收购跨国品牌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也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跨国收购最成功的一次。
在这场世纪跨国并购案中,有来自全球投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财经公关等各个方面,超过400位专业人士,为这项并购交易服务。这也使其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对外并购交易之一。
半米高的合同文件堆,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在助理的配合下,递一个签一个,足足花了半个多小时,才签完了这份“世纪合约”。回到办公室,李书福趴在桌子上,一动也不动,旁边的工作人员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知道他为今天所付出的一切,以及为此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
直到需要给国内公司连线开会时,才提醒了他,当李书福缓缓抬起头时,人们才发现,泪珠正沿着他的脸颊滑落而下……
二、吉利的“战前动员”就在签约的3天前,吉利曾召开临时特别董事会会议,不同于往日开会前的有说有笑,李书福一脸凝重,陷入沉思。秘书给李书福沏了杯爱喝的云雾茶,但也没有让李书福变得平静。
这次会议,就是要对是否收购沃尔沃进行最后的决策。现场气氛沉寂了许久,李书福终于开口,讲出了下面这段十几年来鲜为人知的内部讲话。李书福表示:“此时收购箭在弦上,如果退出收购,社会一定认为我们是炒作、噱头,将对吉利品牌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果选择收购,李书福自己可能会因收购失败倾家荡产,只能回家种地了。”
不同于公开场合,李书福给我们的印象总是信心满满,脸上的微笑透露着坚强又不失谦逊的“硬汉”形象。而此刻的李书福却表露出仿佛面临一场背水之战,不成功便成仁的英雄气短。
如今我们从“事后诸葛亮”的视角点评当时的收购战,可谓是相当成功的。但如果我们当时处在和李书福需要抉择的2009年,不单李书福,整个团队都没有信心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无论是从企业的体量、技术专利、资本实力,亦或是品牌影响力,吉利与沃尔沃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1、从销量数据上看:
2007年沃尔沃年销量达46万辆,同年的吉利仅为21万辆,不足沃尔沃销量的50%。
2、从技术水平上看:
在大股东福特汽车掌控沃尔沃的10年时间里,福特累计投入数百亿美元的研发经费,使沃尔沃汽车的发动机技术、安全性,以及节能低碳性方面,世界一流。而吉利当时仅是国内车企中的一匹黑马而已。
3、从资本实力上看:
2009年,吉利总资产不到30亿元,而沃尔沃当时的收购要价是243亿元。
从品牌上看,“沃尔沃”世界知名,品牌价值跟不上,又没有收购的资本实力,因此,李书福在打算收购沃尔沃之初,全市场都不赞同。就连李书福的好友马云、柳传志,在听说李书福要收购沃尔沃时都劝他:“那不是你该想的事情,那是一汽、上汽该想的事情”。说白了,这就是一场穷小伙要娶富家小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幻想。
那么,最后李书福是如何实现的自己对沃尔沃的“收购梦”呢?
三、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加盟实际上,在2007年1月及2008年1月,时任福特汽车CFO——雷克莱尔曾两次拒绝了李书福的收购诉求。然而,一个关键性人物适时登场,改变了这一场收购战的走向。
2008年,法国洛希尔金融集团大中华区总裁俞丽萍出现在了吉利的“沃尔沃收购”团队。而俞丽萍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正是《货币战争》一书中在金融市场呼风唤雨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其实在当时,除了吉利,还有很多巨头对沃尔沃有收购意向,比如一家规模是吉利10倍的欧洲汽车公司也找到了罗斯柴尔德集团,同样是要约收购沃尔沃。当英国罗斯柴尔德总部得知,俞丽萍要支持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公司收购沃尔沃时,大为质疑。用他们的话讲,有着200多年背景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何要支持一家实力平平的吉利呢?
2008年6月,俞丽萍在罗斯柴尔德全球性合伙人会议上发表演讲,将中国等新兴市场对罗斯柴尔德的重要意义与吉利并购沃尔沃作为一件事来论述,俞丽萍慷慨激昂地说:“吉利并购沃尔沃如果成功,将具有全球范围的代表性意义,更可以成为罗斯柴尔德扎根中国市场的项目!”
终于,俞丽萍的信心打动了罗斯柴尔德伦敦总部,内部立项得以通过。一个超级豪华的并购团队随后组建,4个核心人物分别是:俞丽萍挂帅、沃尔沃集团前执行董事长培尔·吉林哈默、沃尔沃前CEO汉斯·奥洛夫·奥尔森以及高盛集团前合伙人梅瑞克·考克斯。
至此,吉利并购沃尔沃一案,成为了李书福和俞丽萍两人生命中各自视为关键且无比重要的一场战役。
四、最后的阻碍正所谓,自助者天助!2008年10月,福特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事变动,对这场并购案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曾两次拒绝吉利收购的沃尔沃CFO雷克莱尔退休,由福特汽车欧洲负责人和沃尔沃董事长刘易斯·布斯接任福特汽车CFO。2008年12月,受美国次贷危机冲击的福特准备出售沃尔沃,换取现金流。2009年1月,福特汽车CEO穆拉利向李书福表示,一旦启动收购程序,将第一时间通知吉利。
在国内,好消息也陆续传来,李书福递交收购沃尔沃的第一轮竞标书后,得到了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拿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排他性支持信函,意味着国内将不会有第二家企业参与竞争此次收购案,剩下的事情就是筹集资金了。
俞丽萍亲自带领并购团队,兵分两路,寻找资金。然而直到2009年12月底,吉利对外宣称与福特签订正式协议的日子,并购资金并未全部到位。因为在当时,无论舆论还是资本,俨然对这场“蛇吞象”式的收购并不看好。由于吉利不能及时拿出明确的融资结构,福特方面也开始着急,不断催促吉利,给予压力。
最终,大庆国资、嘉定国资出手,共出资40亿元支持吉利。而此时,距离福特汽车宣称“将不会再等”的最终日期仅剩26天。瑞典时间2010年3月28日14时,吉利与福特如期在瑞典沃尔沃总部,完成了收购交接签约。
五、结语在整个收购沃尔沃期间,吉利严格按照国际准则下,不仅组建了专业的国际化团队,而且尊重了被收购方沃尔沃在企业文化、情感上的诉求,并未以“救世主”的角色强势出场,这也是沃尔沃在众多收购方中,最终选择吉利的重要原因。而收购沃尔沃让吉利在高端品牌、技术实力上,一跃成为世界一流。
从2002年提出并购设想,到2010年最终完成,吉利收购沃尔沃耗时7年。在这场吉利的“世纪收购战”中,我们看到了李书福坚定不移的执行力和梦想实现的铁汉柔情。
作为中国民营汽车第一人,李书福当之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