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梁祝之间的爱情(梁祝悲剧谁才是第三者插足)(1)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祝”故事始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的渲染。其大致轮廓是,“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就这样这篇记载后来便成为了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故事说的是,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鄮城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诏为鄞县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如今“梁祝”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们无不把县令之子马文才作为破坏梁祝爱情的不光彩的第三者角色,千百年来,马文才赢得骂声无数。人们肆意地用各种语言、各种形象丑化他。在广大民众的心目中,马文才是个不学无术之徒,是个脑满肠肥的连纨绔子弟,不配享有“文才”之名。在江苏一带,民间传说马文才变成了洪泽湖里的“马郎鱼”;在浙江宁波,马文才成了梁山伯庙管庙门庙祝;而在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当地人往往把赶公猪叫做赶“马文才”。那么,马文才在梁祝故事中真的是第三者吗?还是梁山伯是第三者呢?就让大家再一次回顾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之路,看一看谁才是梁祝故事中真正的第三者!

如何看待梁祝之间的爱情(梁祝悲剧谁才是第三者插足)(2)

这是一个正值江南三月的一天,在一个风光明媚、杂花生树的路旁小亭中,祝英台邂逅了由会稽而来的梁山伯,双方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于是结为异姓兄弟,结伴同行。到了杭州城外的“崇绮书院”,一同拜师入学,朝夕勤苦攻读诗书。两人耳鬓厮磨,日久生情。祝英台多次暗示爱恋之意,但因为梁山伯没有反应,恐怕会弄得不可收拾而始终不敢明示。略嫌木讷而且长祝英台一岁的梁山伯,竟然没有发觉祝英台是个女孩。这件事就这样拖了下来,一晃过了三年。

恰好祝英台的父亲祝员外催促祝英台回乡,梁山伯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回乡后不久,鄮城马姓世族风闻祝英台贤德之名,央媒人上门提亲,男方就是马文才,也是当地一个颇具儒雅之名的士子。祝、马两家有这样的婚事也算是门当户对的。对梁山伯失意的祝英台在父母“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要求下无奈地答应了这门亲事。

消息传开,梁山伯听闻祝英台居然是个红粉佳人,恍如晴天霹雳。回想三年同窗的点点滴滴,一同切磋学问,相互照顾扶持;风嫠展书读,挑灯写文章;春来花丛温步,秋夜畅谈理想;关怀疾病,分享欢乐;再木讷的人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啊!心急如焚的梁山伯迫不及待地赶到祝家,怎奈木已成舟,只有泪眼相向,凄然而别。

当时士族之风盛行,祝员深知重门第、讲门阀的重要,况且两家已经有了婚约,是不能随意更改的,祝家怎么可能因照顾小女儿的情意而丢掉脸面的呢?祝员外不仅断然拒绝梁山伯的求亲,而且百般遮掩,生怕马家得知此事,而另一方的马文才正做着迎得佳人归的美梦!

此时的祝英台虽然明白自己深深爱着梁山伯,但已经答应了马家求婚,现在梁山伯向她一吐衷肠,她可是肝肠寸断啊,怎么办?无法可想的她只能用“拖延战术”,希望借时间来改变一切。主意既定,祝英台私下派人送信给梁山伯,希望他暂时隐忍一切,努力求取功名,以图借烜赫的声势来扭转一切,并表示对梁山伯海枯石烂,此情不渝。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祝英台已经是年近二十岁的人了,已成了待字闺中的大龄女青年。马家一再催促,父母也心急如焚,祝英台就是不肯点头答应,此时的马文才,也略闻风声,然而在见过祝英台一面之后,他深深地被这个女子所吸引,他决意娶她,用自己的爱来改变她。在祝英台甚至不惜以死相胁父母之后,祝家无奈地向马家提出晚婚的请求,为了得到祝英台,马文才说服了自己的父母。到双方家庭约定:婚事等到祝英台过了二十岁生日再说。

此时,皇天不负苦心人,在爱情这一伟大动力的驱使下,梁山伯终于获取了功名,又恰好被朝廷任命为鄞县县令。梁山伯到任以后,就忙着施政听讼,便把自己的婚事一拖再拖,一直拖延了许久。其实,面对世代为官、宗族繁盛的鄞县马家,梁山伯实在想不出什么充分的理由来横刀夺爱。于是,忧心如焚、闷闷不乐的梁山伯终至于积郁成疾,一病不起,溘然而逝。

得知此讯,祝英台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放声大哭,既哭梁郎的可怜,也哭自己的可悲,更哭梁郎的无能。这边是愁云惨雾,了无生趣;那边是催婚使者不断。祝英台的父母用尽了方法,一面好言相劝,一面苦苦哀求,祝英台万念俱灰,而且也再没有理由加以搪塞,于是心思一横,答应了择吉出嫁马家。

如何看待梁祝之间的爱情(梁祝悲剧谁才是第三者插足)(3)

梁山伯死后,他的亲友遵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县城西郊邵家渡山麓,意思是要一睹祝英台出嫁时喜船路过的风彩。祝英台自然是为了情郎,非要在出嫁时经过邵家渡不可了。更提出要到昔日的同窗好友梁山伯的墓上去祭拜一番的要求。此时马文才已深知此中内情,他也同情、敬佩这样的女子,他对祝英台的爱情更深了。在他的支持下,马家勉强答应了这个不合情理的请求。

祝英台的喜船经过邵家渡时,马家迎亲执事人等,原想顺风急驶,让船来不及靠岸就驶过邵家渡,如果要拜墓,等三朝过后与新郎双双前往也不为迟。谁料船至邵家渡时,忽然狂风大作,江面波涛汹涌,喜船连忙靠岸避风,祝英台也就从容上岸。前往梁山伯坟前祭拜。一声哀号,伤心欲绝,刹那间天摇地动,飞砂走石,白天好象刹那间变成了黑夜,就在迎亲和送亲的执事人员大惊失色时,忽见坟前裂开一条一尺多宽的隙缝,说时迟那时快,祝英台一跃而入。转瞬风停地平,一切恢复正常。于是,马、祝两家婚事戛然停止,梁祝爱情得以天长地久!

从梁祝故事不难看出,虽然梁山伯与祝英台认识较早,但并没有谈婚论嫁之说,梁祝之间仅是比较要好的同窗而已。尽管祝英台认为梁山伯是自己心仪的终身伴侣,而梁山伯自己从来没有此念。反而倒是马家提亲在前,使马、祝两家结成了姻亲。再说,从整个故事来看,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求学之时,并没有马文才;而在马家求婚、祝英台有了婚约之后,便有了梁山伯的求亲。这样才形成了祝英台和梁山伯、马文才的三角婚姻。说到这里,梁山伯和马文才,谁是真正的第三者,也就不言自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