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孙殿英以报祖宗三代被杀之仇,于1928年盗掘了慈禧太后和乾隆皇帝的陵墓。这两座陵墓被盗,几乎没得到人们的同情,甚至人们这是报应,这是怎么一回事?慈禧太后陵墓被盗得不到同情,也正常,毕竟她直接造成了近代中国受尽了无尽屈辱。
那么,乾隆陵墓被盗为何也得不到同情呢?如果说乾隆实行闭关锁国,盲目自大,最终导致中国逐渐落后局面,也有一定的道理。鲜为人知的是,乾隆为修建陵墓曾盗掘朱棣长陵的木材,这是明粉们难以释怀的一件事,这也是乾隆陵墓被盗得不到同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史稿·高宗本纪五》有一句记载,“五十年,三月壬子,上幸盘山。甲寅,上诣明长陵奠酒。”满清入关后,为抚慰人心,对明皇陵进行保护。乾隆去长陵祭拜朱棣,表面上没有任何问题。
其实,乾隆此时去祭拜却别有用心,借机查看长陵祾恩殿的金丝楠木大柱。金丝楠木一般生长于云南、四川等西南深山地区,极其珍贵。然而,随着历朝历代的不加节制的砍伐,到了满清入关后,上等金丝楠木几乎被砍伐一空。
尽管乾隆没有开口,大臣们都明白皇帝是看上了长陵的金丝楠木。这时,汉族大臣们搬出了《大清例律》,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就是说,如果盗掘陵墓,将从重惩罚。
乾隆也深知盗掘不光彩,但自己修建陵墓也确实需要金丝楠木,怎么办?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臣子出场了,“这不简单,变通一下,以修缮明陵为名,‘拆大改小’。”实在是妙计啊,乾隆很激动,立即同意了。
所谓的“拆大改小”方案,就是将明陵所有的祾恩殿,包括两庑这些配套建筑的规制缩小,比如将七间改为五间,五间改为三间,重檐改为单檐,这就把金丝楠木“多余”出来了。
乾隆把盗木的重点放在朱棣和嘉靖的永陵,这两座陵墓是明十三陵中翘楚。在修缮明陵中,“多余”的木料都有详细的记载,“大小楠木238件,木墩头584件,改砍糟楠木224件,小件楠木截头折方25700余尺,花斑石500余块,旧砖130万块等。”
这些多余的材料,都被运到京城,最终用在乾隆裕陵的修建上。尽管乾隆一再掩盖,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常言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乾隆的报应在一百多年后出现了。孙殿英盗掘时,将乾隆尸骨丢在了地宫污水里。
参考资料:《清史稿·高宗本纪五》、《东陵大盗孙殿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