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书江西造口壁全文(大丑嘴辛弃疾菩萨蛮)(1)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批注

大丑嘴

意为文之帅,文以气为主;气为文章命脉,意是文章主脑。它决定内容的表达、意象的选取、言辞的安排等;而后者无不指趣前者。这首小令,它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辨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解读

先捋一捋别人的解读:

“长安代表北宋都城:汴京。作者望长安的意味是收复故都,收复失地,恢复民族尊严。为什么无法望长安?因为有无数青山的阻碍。……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来源:某教案)

辨析:将汉唐的都城“长安”用以借指北宋的汴梁,古人常用之法,这没疑问。疑问却是:“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其言下之意是:“青山”喻指敌人或当朝的议和派、投降派。

但,这种解读可靠吗?

首先,应弄清这“望”是实写还是虚写;其次应弄明白“可怜”在这儿该是什么含义,才能确定“可怜无数山”的句意为何。如果“望”真是实写,立于江西造口,其间相距不知其几千里也,谁又能望见汴京呢?即使毫无遮挡,又有谁的目力能及千里之遥?又怎么就怨上“无数山”遮住视线呢?因此,这里的“望”不可能是实写,只能是虚写。通过这一“望”,表明作者心怀故都(朝廷、国家),含蓄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愤。

辛弃疾书江西造口壁全文(大丑嘴辛弃疾菩萨蛮)(2)

“无数山”也不是喻指阻碍势力,而就是指原生态的“大好河山”。

查“可怜”的含义有二:一指可爱;二指值得怜悯、令人惋惜。显然此处当用后义。如果说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这种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可怜”作“可爱”解,阻断了进取之途的无数山,它还会可爱吗?显然于文义不通;如果作“可惜,惋惜,痛惜”解释,那作者的忠愤之情又表现得软沓含混,不如直接用“可恶”“可恨”“可憎”等直截有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读“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时,他们极可能是受到下片中“遮“字义的影响,想当然地把“遮”移入上片这两句,于是理解成“‘向西北望长安’而不得,怪就怪这‘无数山’的阻挡遮蔽。”请仔细思考,原句中何来“阻挡遮蔽”之意?再进一步思考,移入这个意思之后,句中的“可怜”又作何解释?

“可怜”取痛惜、惋惜意,“山”就径取“山”之本义,那么“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句意应是:

向西北遥望,宋王朝的都城汴京和无数大好河山都沦陷在敌人的铁蹄之下,怎能不让人痛心惋惜!

如此解读,句意明明白白,文气顺顺当当;又何必求深反晦,弄巧成拙呢!

辛弃疾书江西造口壁全文(大丑嘴辛弃疾菩萨蛮)(3)

辨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解读。

有人解读为:

1、“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们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地区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暗示南宋统治集团可以设置重重障碍,把祖国分裂成南北两半,但却无法阻挠人民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某赏析)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周济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古诗文网)

辨析:从以上摘录可归纳出两点:

(一)“山”的意象,他们解读为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议和派(投降派)”

(二)“东流水”的意象,他们喻指“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样解读,我很是怀疑它的所谓高大上和所谓正能量!

欲明辨其句义,必先弄清几个关系:一是“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中两个“山”的意象是否一致?另一个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青山”与“东流”各是什么内涵,二者是何关系?

首先说两个“山”的意象。

前边已辨明,“可怜无数山”的山,是大好河山之山,即山的本义。“青山遮不住”之山,又是什么意思?要联系下文来考察:

“遮”,遮蔽、遮挡、阻碍。“遮不住”,遮什么呢?是承上文之“望”而遮挡视线吗?根据前文辨析,知道“遮不住”定不是承上而言,而是针对下文“东流”而言。“毕竟”,副词,表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就“遮不住”“毕竟”的语意来看,“遮不住”的只应是江水。从事物客观规律看,山是挡不住江水的,因为山是固定的,江水是流动的,总是从高处奔向低处,即使遇到阻碍,它也会绕道前进。在这里,若把“江水东流”理解为“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意志”,就必然推定“青山”是“阻挡正义的反动势力”。“毕竟东流去”一语,气势雄壮的表达了正义不可战胜的信念!假设这种理解是正确的,那么,结句的“愁”又从何而来呢?显然,这样理解,它必使句意前后错搭,情感逻辑混乱。据此判断,这种解读是罔顾文义,牵强附会的!

其实,“可怜无数山”和“青山遮不住”中的“山”,皆取“山”之本义,用不着赋予任何比喻义、象征义和暗示义,它都可顺畅解读。

那么,“水”又有何含义?“江水东流”可喻指朝廷复国意志江河日下,或喻北宋的国势衰微,如江水东流,一去难返。此处江水流“东”,东,东南也,指方隅一角,与“长安西北”对举,难道不是暗指宋王朝苟延残喘、偏安江左吗?

辛弃疾书江西造口壁全文(大丑嘴辛弃疾菩萨蛮)(4)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句意怎么理解?此处的“遮”应作“挽留”讲:

大好河山都挽留不住他们,最终宋廷统治者像江水一样向东南迁流。

它含蓄而形象地表现出宋朝统治者抛弃北方广大土地和人民而纷纷溃逃的狼狈窘态!究底它有什么寄兴?我认为它是慨叹宋王朝不仅无志复国,而且排斥打压抗金志士,一误再误,错失恢复中原良机,表达作者极端痛心、无比悲愤!“毕竟”二字,沉痛表达出辛弃疾无可奈之状。

“青山”与江水“东流”的含义,在此,我的解读与前人正好相反:青山,他人解读为投降派卖国贼或敌人,我却认为它代指大好河山;江水“东流”,他人解读为抗金志士和广大人民的复国意志及必胜的信念,我则理解为宋王朝的不思复国而偏安江左的苟且行为。

如果这样解读,不仅过片两句句意与结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一气贯通,情感发展了无阻碍,而且全词上下片之间文气贯通畅达,文意浑然一体,结构上前呼后应,开合自如地表达了沉郁悲怆的情感!

清人周济《宋四家词选》中批注之“借水怨山”一语,不知误导多少人也!今日,其语可以休矣!

据此,批注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写水○俯视:触景生情,今昔联想]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写山○仰望:登台望国,内寄忠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山和水○感慨:壮志难酬,无可奈何]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写水与山○抒情:日暮增悲,悲愤深广]

作者简介:

大丑嘴,本名唐巢中,男,汉族,乡村教师,古典文学爱好者。

更多链接

大丑嘴:化虚为实写愁绪

大丑嘴:李白《宫中行乐词》批注

大丑嘴:李绅《江南春暮寄家》批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