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曾有诗云: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1)

飞来峰第68龛布袋弥勒和十八罗汉,具有宋代风格

此诗中的飞来峰就是今天咱们要云游之处啦,飞来峰又称“灵鹫峰”,坐落于有“东南佛国”之称的浙江省杭州市,和灵隐寺并称灵隐—飞来峰。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2)

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自然洞天,如青林洞、龙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内有五代至元佛教造像四百多件,而今所存三百余件,精美非常。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3)

01

何以飞来?

关于此峰“飞来”之名,记载或民间传说的来源实际上有这样三种。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4)

飞来峰

济公勇救飞来峰

南宋初年,济公在灵隐寺出家。有一天他算出四川峨眉山将有一座小山峰飞来,便急忙跑到村里劝说村民们赶快迁走,村民习惯了他疯疯癫癫的样子,认为他在说疯话,不理他,这可急坏了济公。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5)

灵隐寺济公殿第五幅壁画——救民离难

此时济公灵机一动,背起村里正在拜堂的新娘就往村外跑。全村男女老少都跑出来追赶,这时山峰从远处飞来压在了村子上,村民们得以幸免遇难。

慧理祖师都惊呆了

据《灵隐寺志》记载,东晋咸和元年,天竺僧人慧理至杭,登此山曰:“此中天竺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后人便以飞来峰命名。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6)

理公塔

飞来峰脚下的理公塔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灵隐寺的开山祖师慧理和尚而建的。

这比喻用得妙

实际上“飞来峰”也是地质术语,意思就是外来岩块。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7)

飞来峰地质示意图

图源@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百家号

飞来峰的形成过程是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后发生断裂,形成断层;断层的部分岩体受到力的推移,上覆到原地岩块上;受到强烈剥蚀后成飞来峰,将岩块比作“飞来”之岩,既幽默谐趣,又不失形象,实在是精妙极了。

02

穿越千年的佛性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西湖梦寻》之飞来峰一文中写到:“飞来峰,棱层剔透,嵌空玲珑,是米颠袖中一块奇石。使有石癖者见之,必具袍笏下拜,不敢以称谓简亵,只以石丈呼之也。”文字有穿越时间的魔力,飞来峰造像之美,在这段描写中可见一斑。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8)

飞来峰造像(宋)

青林洞

青林洞又名青林岩、理公岩,是飞来峰东边的第一大溶洞。洞口有点像老虎的血盆大口,以前也叫做“老虎洞”或“金光洞”。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9)

青林洞口,造像为华严三圣

86版的《西游记》可谓经典,其中的《计收猪八戒》一集就是在这儿取的景,剧中“猪八戒”的老巢“云栈洞”就是飞来峰的青林洞。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10)

86版《西游记》剧照

这里的五代造像以浅浮雕为主,体积小巧,身形瘦削,刻画稍显粗犷。宋代造像题材发生了一些变化,分为两大类别,分别是佛、菩萨类和罗汉、祖师类。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11)

五代-菩萨类造像

其中第10龛是飞来峰现存有纪年的最早造像。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12)

第 10 龛西方三圣像 后周广顺元年(951)

这一龛的造像为西方三圣,从左至右分别为: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以及大势至菩萨。这一龛造像是典型的中国汉地佛教形式,瘦削的身形和江南地区的审美一致,宝相身披宽大的袖袍,无疑是汉地服饰。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13)

宋-菩萨类造像,手姿残毁,“看起来像是在比心”

在洞口右边的崖壁上,有一幅“卢舍那佛会”,这是飞来峰造像最为精致的一幅。石龛里正中坐在莲花座上的是卢舍那佛,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也叫做大日如来,也就是以光明普照众生的意思。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14)

宋-卢舍那佛会

这尊卢舍那佛头戴毗卢宝冠,身披袈裟,双臂上举作讲经状,座下是双层莲花宝座,还有壶形花纹,华丽而不失高贵。左右以狮、象为坐骑的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宝相,下有众尊者听经。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15)

卢舍那佛会(局部)

龛外还有两个“飞天”浮雕,都是北宋乾兴元年,即公元1022年的作品。这组浮雕结构完整,雕刻线条细腻生动,虽然略有残毁,但仍可见其细节。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16)

龛外“飞天”浮雕

从造型来看,青林洞北宋时期造像整体上比较精致,主要体现在佛像的坐台上,北宋造像线条更加细致,花纹变为双层,更加繁复庄严。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17)

五代时期造像,莲花座为单层雕刻,线条稍显粗糙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18)

宋代造像,莲花座为双层雕刻,上有装饰性图案,线条细致飘逸

不过北宋造像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罗汉群像,主要分布于之后要讲的玉乳洞中。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19)

宋-罗汉群像

罗汉像在宋代颇为流行,也为皇家所推崇。相较于弥勒或者经变画等题材的图像,罗汉像的出现实际上是要晚于以上题材的。罗汉像至少要在中晚唐以后才开始流行。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20)

南宋 刘松年《罗汉图》(局部)

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创作《罗汉》三轴,十分受当时皇帝的喜欢,这想必也影响到了飞来峰罗汉像的创作。

玉乳洞

从青林洞出口出去之后,会看到缺了两点的“心”字藤,顺着路口往前,就能看到玉乳洞啦!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21)

“玉乳洞”这个名字是相当美的,江南的天气多雨,这个洞又处在阴面,水分难以蒸发,所以常年有水滴下,这些水珠中含有白色的石灰石溶液,由于水滴的侵蚀打磨,洞中的石头光滑若凝脂,故曰玉乳洞,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十中这样记载道:“玉乳、射旭二洞,宛转通明,悬泉淅淅,乳溜若凝,肪然有陉可陟。”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22)

玉乳洞供养人造像,憨态可掬,造型灵动(宋)

依前文所述,宋代玉乳洞的造像题材主要是罗汉像,这里的造像体积大于青林洞造像,而且位置优越,保存相对完好。洞内左右两侧有对称排列的六尊造像,这组造像雕刻于北宋年间,被称为“禅宗六祖”。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23)

宋-罗汉坐像

玉乳洞的雕刻方式照前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按照设计图样人工开凿石窟,而是采用因势造型的布局方法与造型样式,使石雕造像与洞穴取得统一而协调的视觉效果,凹凸变化的岩壁作为造像的背景,仿佛浑然天成。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24)

宋-伏虎罗汉与狮子

除此之外玉乳洞的十八罗汉像在造型处理与表现手法上,也从先朝的异域风情转向写实。尤其是十八罗汉,原为佛教人物,具有一些印度特色。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25)

宋-罗汉像

而飞来峰玉乳洞内所雕刻的罗汉造像大部分都是汉族的形象。罗汉的姿态已经基本上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而趋于自然生动,姿态多样。罗汉的神态也神采奕奕,各有个性。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26)

罗汉的姿态不再被限制于严肃的坐姿,而是多样的

衣纹线条的刻画也变得简洁畅达,宛如写意的人物画。

龙泓洞

玉乳洞的邻居,是龙泓洞。在飞来峰诸洞中,数它的名气最大。因洞内有一处观音石刻,又称“观音洞”。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27)

龙泓洞洞口

洞顶开一小口,透出一线天光,所以也称“通天洞”。这著名的一线天景观,能不能见到全看个人缘法,天气晴好时,一线天光宛若金丝素纱,但如果遇到阴天或者雨天,那便无缘相见了。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28)

一线天及观音像

洞口外石壁上有多龛造像,并且还有宋代浮雕。洞内岩壁刻有历代石刻与造像,主要为元代造像,少数为北宋和明代造像,比较重要的有宝藏神、金刚手菩萨、水月观音、弥勒等。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29)

龙泓洞口还有一组宋代的高僧取经故事的造像,由三个不同时代,内容各异的“高僧取经”故事组成。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30)

宋-取经故事造像组

最西边的僧人,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唐玄奘。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31)

宋-唐三藏玄奘法师

他双手合十,表情平和又慈悲,造像左上角还有“唐三藏玄奘法师”一行题字。在唐玄奘后方,还有几个人物和马的造像,这可不是《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紧随其后的造像实际上是第一位西行求法的僧人朱士行。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32)

取经造像组远景

朱士行,法号“八戒”,有一种说法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原型之一就是朱士行。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33)

朱士行画像

实际上这个朱士行的真实身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去西域求法的汉族僧人,并取得梵本《大品般若经》,但他直到去世都没有再回到中原。浮雕中的三人牵二马作阔步行进状,可惜的是,头部皆已残损,没能保留下来。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34)

宋-竺法兰和摄摩腾

在这组浮雕的最东边,靠近洞口的位置,有两位西域僧人,这是东汉时期的故事。这两位僧人是摄摩腾和竺法兰。当时的皇帝汉明帝笃信佛教,于是派遣使臣到西域去求佛法,请来了这两位高僧。两位高僧用白马驮着佛经,一路到洛阳去传播佛教。汉明帝为了纪念这件事,于是在洛阳兴建了我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35)

白马寺

除此之外,还有一尊布袋弥勒佛像,虽然稍显夸张,但衣饰精美,表情生动,脖颈上念珠都粒粒分明,仿佛真正的佛祖降临,而并非磐石。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36)

元-布袋弥勒像

03

洞外天地

除宋代造像外,一些元代造像也相当精美,而且由于年代较宋代来说比较近,所以保存也相对完好。这些造像分布在青林洞和玉乳洞附近的岩壁上。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37)

元-尊胜佛母像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38)

元-佛母像

由此可见,元代造像服饰和题材都发生了一些改变,题材以佛和菩萨为主。又有多臂菩萨、救度母等。在继承唐宋传统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些藏、蒙民族的艺术特色。

04

岩上书法博物馆,摩崖题刻是也!

飞来峰上不仅有精美非常的造像,摩崖题刻也是其中一“绝”,大自然为古往今来的书法家提供了最崎岖壮美的平台,俨然称得上一座“岩上”书法博物馆。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39)

题刻在冷泉亭对面的飞来峰上,原文是“飞来峰”,落款为“康熙三十八年春” 。这“飞来峰”三字是康熙御笔。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40)

乌重儒题刻在龙泓洞口,石刻原文为:泉州刺史乌重儒,宝历二年六月十八日,赴任过游此寺。题记位于洞口高处,周围因为自然风化及后人重刻遭到破坏,已无完整龛形。“重儒”、“月十八”、“此寺”等字也被破坏。此题名镌刻于宝历二年(826),距今将近1200年。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41)

石刻原文为:元周伯温摩崖入壁五步。

本石刻字体为楷体,笔锋较为圆润,多用藏锋起笔,类似于欧阳询的写法,笔力苍劲,字形协调。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42)

此石刻为周伯琦撰并书《理公岩记》,记载了在元至正年间,“左丞绥宁杨公之弟元帅伯颜”捐金、造像,修葺灵鹫寺的事迹。石刻原文为:

“理公岩,晋高僧慧理师尝燕寂焉,在钱塘虎林山天竺招提之东南,玲珑幽邃,竹树芩蔚。至正九年(1349),上人慧苣来居观堂(灵鹫寺),起废缉敝,爰开是岩,窈窕缭复,廓如堂皇,云涌雪积,发泄灵蕴。后七年,左丞绥宁杨公之弟元帅伯颜,清暇游憩,抉奇乐静,捐金庀工,载凿岩石,刻十佛,并补陀大士像,金碧炳赫,恍跻西士;冀徼福惠,寿我重亲,利我军旅,冰释氛汾沴,永奠方岳,岩之异胜,诞增于昔,为虎林之奇观,实苣公轨行精悫有以致之。居氓曰菩萨,盖非夸益。天竹和尚允若师腊,以八十与苣同志,征文示久,乃篆诸石。浙省参知政事番阳周伯琦伯温记并书。

它是江南地区发现的元代体量最大的一件书法作品,它采用的是凿岩平石的雕琢技法。全篇圆底阴刻,书法苍劲有力,结构工整。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43)

此石刻方位在《理公岩记》石刻碑文左侧斜对面,同为胡震所提。字就石势,既工整又舒展。字体为隶书,共8行,76字。字迹保存完整,清晰可辨。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44)

此石刻为金陵马春阁等观元人石刻题记,此隶书写法与前文石刻不同,隶书兴盛于宋代,字形宽而扁,前文隶书的字形是相当典型的,本石刻字形没有刻意变宽变扁,但笔画中仍保留了“蚕头燕尾”的特点,也另有一番情趣。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45)

黄山谷诗题刻拓片

05

结语

沧海桑田,蜉蝣一瞬。人世间的千百年,于各宝相而言不过一瞬间。他们见证了苦难欢乐,参加了这世间千百场盛大的筵席,然筵席盛大如此,终有要结束的一天。造像会被残毁,风化,人世间的一切也如是,所以无论你身处何方,珍惜在做的事和眼前的人,就是没有白来这一遭。

飞来峰造像风格特征 东南佛国的飞来遗骨(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