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周刊#

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㈡

散文的基础知识:

㈠概念: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小说主要倚靠虚构,散文主要记叙描写真人真事。

2、小说的故事性更强,散文的叙事情节则相对简约。

3、两者都可以用第一人称,指代却不同

4、散文和小说对主题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㈡特点: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事、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㈢散文的分类

1、记叙性散文(写人、记事)

2、议论性散文(文化、哲思)

3、抒情性散文(写景、状物)

写人散文归结点:对这个人的形象的刻画,对这个人的情感态度,甚至深入到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

写景散文归结点: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对景物的情感态度,表达出对现实的思考,对历史的思索与评价。

状物散文归结点:象征、托物言志。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与志向。

㈣散文结构特点

散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1、静赏式:

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特点:先交代赏景的缘由,再暗示主题;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2、参游式:

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特点: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

3、象征式:

物的描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表达志向

特点: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的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主题

4、怀念式

睹眼前景-思念从前景-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5、叙史式

一语通篇-追述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

特点:起点很高,表达某种情怀;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这类散文大多被称之为文化散文

结构与段落

1、标题:文章写作对象,表明文章中心,统领全文;起到线索作用

2、开头: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一波三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

3、过渡:承上启下,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结尾: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出人意料,情理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深化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给人以启迪

㈤散文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衬托:以叙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物,凸显中心,表达强烈的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达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形成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物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震撼力

2、修辞手法

比喻:形象生动

比拟:人格化、物像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借代:突出形象特点,具体生动,含蓄简洁

夸张: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对偶:语言简洁整齐,意义凝练含蓄

排比: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强化情感

反复:增强语势,强化某种意思或某种情感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增强语气语势,强化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全套高考知识库(高中语文学习干货第三期)(1)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全套高考知识库(高中语文学习干货第三期)(2)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全套高考知识库(高中语文学习干货第三期)(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