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次中国传统哲学中学与用的次序,这个次序就是先提升内在的认知层次,然后再学以致用。如果按照传统国学对《大学》八纲的理解,《大学》和《中庸》的二个途径、六条路径有一定的差距,《中庸》的途径更具有广泛意义,而《大学》所说的只是一条书生之路。但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庸》其目的都是共同的。

1

《碧岩录》第六则:

云门垂语云:“十五日已前不问汝,十五日已后道将一句来! ”

自代云:“日日是好日。”

云门禅师是中国禅宗云门宗的创始人,他传教时语言精确而简洁,常常用一个字来回答问题,所以他的禅法也叫一字禅。 “日日是好日”是云门禅宗的一句经典偈语,其中包含了什么样的意义呢?

易经思维和玄学的关系(认知的角度与深度)(1)

云门禅师说他的一句偈语具有三层内涵,涵盖乾坤、随波逐流、截断众流。

涵盖乾坤——是讲他的偈语具有普遍意义,既可以包含一切事物,也可以代表一切事物。“日日是好日”的“日”可以是太阳,也可以是日子,更可以是人和物,把任何一个名词代入这句话都是可行的,如:天天是好天、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物物是好物。

随波逐流——是讲他的偈语具有时空性,任时空如何变化,他的偈语所代表的意义都恒久不变。“日日是好日”不管是在云门所处的五代,还是当今社会,不管是庙堂高官,还是一介草民,其意义都不会改变,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意义。

截断众流——是讲他的偈语具有创造性,没有典故,没有缘由,就如造物者,独一无二。

云门的话给了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不同的感受就是认知的差异所造成的,你所看到都是你心中已有的。

2

人对于事物的认知都是从一个角度开始的,随着认知角度的扩大,人对事物认知越来越多。这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如老子所说:“为学日增”。

不是所有事物都可以通过扩大角度去获得认知,深度才是认识事物的关键。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大地是球体这一概念,在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后,这一概念得到了证明,而人类从太空看地球已经是二十世纪的事情。

易经思维和玄学的关系(认知的角度与深度)(2)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一味地追求认知角度,并不能带来认知的深度,知识越多,往往会困惑越多,孔乙己非常得意于“回字有四种写法”,但那仅仅是知识,而不是认知。

有一叶障目,也有一叶知秋,一叶障目看到只是树叶,它是表面的认知,而一叶知秋则从树叶看到了时间的变化,它是深度的认知。

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从认知角度上来讲,老子就是要去除事物的表象对认知者的影响,从而看到事物的实相。

从《易经》角度来看,事物的表象是千变万化的,是一直在变易的,而事物的真相是不变。认识事物的表象就像“盲人摸象”,所得到的像是各不相同的,而认识了事物的真相,却可以“举一反三” 、“举一反十”甚至可以举一反百、千、万,这就是《易经》睽卦的内涵。

《易经》睽卦《彖辞》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

【客观地观察天地,就会发现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客观地观察男女,就会发现男女之间的志向是一致的;客观地观察万物,就会发现事物的运行规律都是类似的。】

万物就是事物的表象,而类同是事物的实相,从表象到实相,就是认知从角度到深度的提升。

3

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之同时,对事件不同的认知就显现出来。

认知本身是个人的事情,但一旦表达出来就成为公众的事情,不同认知的人群,为了维护各自的认知,网络暴力开始层出不穷。

易经思维和玄学的关系(认知的角度与深度)(3)

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如何去除主观,客观地去看待事情,客观地看待观点。同一件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而且即使角度相同,其认知深度也不相同,因此,观点不同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观点完全相同才是不正常的事情。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的意思就是君子可以包容不同的观点,在同一个环境下和谐相处,而小人这不能包容不同的观点,只允许同样的观点存在。

对于观点的本身也值得讨论,认知层次低的人会把观点当作他自身的延伸,反对或违背他的观点,就是对他个人的侮辱和攻击,而认知层次高的人会把观点当作一个观点,可以让人去讨论、批判。

把观点当作自身延伸的人,无疑是主观的,而把观点当成观点的人,无疑是客观的,从主观到客观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4

《易经》睽卦不仅仅阐述了认知的角度和深度的问题,还阐述了如何从主观进入客观的问题,也就是人的认知如何从感性转变为理性的问题。

易经思维和玄学的关系(认知的角度与深度)(4)

这个过程需要六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要突破功利的束缚,要超越功利去看待问题,不要把自身置于问题的利益得失之间。

第二个层次,要了解真正的自己,明白自己的真正目的。

第三个层次,要明白一切事情都有因果,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第四个层次,要用真心去看待世界,要学会换位思想,从事情中发现真实情感。

第五个层次,要坚持自己的思想,不要为他人左右。

第六个层次,看到孤独的自我,就能从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真相。

5

《易经》睽卦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看到孤独。看见母猪在哺乳,一辆装满死尸的车。先拉开弓,后收起弓。不是盗寇的婚姻。前往遇雨则吉。】

易经思维和玄学的关系(认知的角度与深度)(5)

“睽孤”是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词,其意是看到了孤独的自我,或者说看到了孤独的世界。这个词的概念和中国“天人合一”的概念有关。在庄子的修行体系中,有心斋、坐忘、朝彻、见独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层次,“见独”和“睽孤”在文字意义上相近,在认知的层次上也是一样的,认知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了。

【原创文字,盗用必究!欢迎阅读、点赞、转发、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