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诗曰;“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年龙孙经凤池。”

老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老师是基石,奠定了学生的成长之路;老师是雨露,滋润了学生的希望之田。

自古以来,老师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严肃认真,不苟言笑,一派正统,殊不知这样无形当中就拉开了学生、家长之间的距离,使人望而生畏。

假如各科老师都穿汉服(当各科老师穿汉服)(1)

可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老师的队伍中陆续纳入新鲜血液,一些新思想,新观念逐一展现出来,带给学生的是幽默风趣,大胆创新的课堂氛围。而且不光是思想上有所改进,甚至连穿着打扮上也别出匠心、独具一格。

现如今,汉服走红现实生活,大街上偶尔就能遇见一两个汉服爱好者,他们在人群中显得如此潇洒又如此自然。受此影响,一些大胆的年轻教师也跃跃欲试,于是就有人勇敢地穿上讲台亮相于学生视野。

假如各科老师都穿汉服(当各科老师穿汉服)(2)

看到老师穿“汉服”上课是啥体验?

当各科老师穿上“汉服”上课,想必会带给同学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那么学生们的反馈如何呢?

数学老师穿上汉服居然有种仙气飘飘的感觉确实很唯美,举手投足间仿佛所有的公式都随着衣袖翩翩起舞,就连以往难懂的因素也随之巧妙化解,所有的切线方程也都在一招一式中,豁然明朗。

假如各科老师都穿汉服(当各科老师穿汉服)(3)

而若让胖胖的美术老师穿上汉服,那简直就是从画上走下来的一样,第一联想莫属于唐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风韵犹存,婀娜多姿。

不过,网上也晒出历史老师穿上汉服的情景,有学生直呼辣眼睛,纷纷吐槽历史老师仿佛跑错了片场像是在搞笑一样,堂堂一个龙袍附体的“皇帝”,如今居然站在三尺讲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个穿着怎么看都与课堂不搭。

假如各科老师都穿汉服(当各科老师穿汉服)(4)

家长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观点两极分化

众所周知,学校有学校的规矩,大部分院校对于老师的穿着虽然没有过度强调,但端庄得体却是约定俗成的要求,所以面对老师的“奇装异服”,家长所持态度也会有所不同。

◆支持的家长认为:

老师穿汉服上课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的热情。

假如各科老师都穿汉服(当各科老师穿汉服)(5)

与教学时用教具是一个道理,分明是老师爱岗敬业的体现,应该鼓励,更何况这又不是公款买的衣物,家长和学校完全没有必要上纲上线的讨论。

◆觉得不合理的家长认为:

老师穿汉服上课有些喧宾夺主了。教师就是传道授业的,又不是上台演戏,穿着打扮过于出格,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现在的学生都有手机,传到网上老师成了“网红”出尽见头,可对教学没有任何帮助。

事实上,之所以会造成不同的反响,源于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与创新前卫的思想碰撞。比如一些相对传统的家长,有时真的很难理解现今90后老师们的前卫想法。

假如各科老师都穿汉服(当各科老师穿汉服)(6)

90后教师新鲜的教学形式其实具备更深层的意义

正当年的教师往往是90后,他们认为新鲜、有趣、生动的教学形式更能够促进教学,这些形式上的东西用好,才能够间接反映深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意义。像穿汉服这种带入感极强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知。

●能够拉近与同学的距离

相较于家长,90后教师的行为往往会获得学生的认可。如果你用心发现,现在大街上穿着汉服逛街的人,往往就是一些00后和10后,他们并不是哗众取宠,有些真的是喜爱。

假如各科老师都穿汉服(当各科老师穿汉服)(7)

如果教师可以与学生拥有共同的喜爱,这无疑是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可以让孩子们更加专注

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使学生有更充沛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努力钻研学科知识。

老师身着汉服也好,穿着职业装也罢,只要能够让学生将专注度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自己所传授的知识产生兴趣,就是成功的教学。

假如各科老师都穿汉服(当各科老师穿汉服)(8)

●生动形象地接受知识远比生搬硬背更恰当

现在的课堂运用最多的可能就是PPT,栩栩如生的画面,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善于利用新方式使学生更能牢记知识重点,比起千百文字、长篇大论更有成效。

毕竟比起生硬的文字记忆,形象生动的视觉记忆会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得更加深刻。

假如各科老师都穿汉服(当各科老师穿汉服)(9)

家长不能用老观点来评价现在新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精心栽培,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正在逐步取缔传统观念,然而目睹这一切的家长也正悄然改变,内心感叹着“新”的力量。

作为暂时无法接受年轻老师做法的家长来说,试着去接受、去欣赏,没准你也会有更多培育孩子的启发。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老师穿“汉服”上课的问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