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三大真情:亲情、友情、爱情。对于“友情”,我们知道人生难得一知己。对于“爱情”,更是可遇不可求的奢望。唯有“亲情”,我们生而拥有,死而难弃。父母恩,手足情,我们怜惜真爱。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百善孝为先
二十四孝是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通俗故事,《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 相传由元代郭守正辑录成书。该书是一本宣扬传统儒家孝道的蒙养读物,选辑了自上古至宋代的24个孝男孝女的事迹,叙之以文,咏之以诗,绘之以图,目的在于“用训童蒙”即培养儿童的孝德,故而在民间广泛流传。其中就有“卧冰求鲤”的故事。
“卧冰求鲤”是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讲述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在冰上捕鱼的事情,被后世奉为奉行孝道的经典故事。房玄龄等编撰《晋书》亦收录此事,后来元代郭居敬则将其列入《二十四孝》中。
卧冰求鲤
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原文记载:
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
……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故事真假如何,概莫难辨。就如歌曲《故事里的事》说的那样
……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故事里的事,也许是真事。
故事里的事,也许是从来没有的事。
其实故事,本来就是故事。
……
明赵南星曾编纂《笑赞》题词曰:
书传之所纪,目前之所见,不乏可笑者,世所传笑谈乃其影子耳。时或忆及,为之解颐,此孤居无闷之一助也。然亦可以谈名理,可以通世故,染翰舒文者能知其解,其为机锋之助良非浅鲜。漫录七十二则,各为之赞,名《笑赞》云。
芦衣顺母
书中曾提到有关“芦衣顺母”和“卧冰求鲤”的一则笑文:
一人事奉继母,欲要尽孝,问一学究曰:"古人事继母的谁人最孝?"学究曰:"闵子骞最孝,他冬月穿着芦花,把绵衣让继母之子。"此人遂穿芦花。又问:"还有何人最孝?"学究曰:"王祥继母冬月要吃鲜鱼,他卧冰取鱼。"此人说:"这个孝道难行。"学究问:"何故?"答言:"王祥想是衣服还厚些。"
赞曰:卧冰定须冻死,教谁行孝?打开冰亦可取鱼,何必卧也?而《晋书》明载之,岂有差错?又说王祥继母要吃黄雀,就有数十黄雀飞入幕中。今之黄雀只在茂林密叶,并不到人屋上。当由古今不同,晋时之冰不寒,黄雀皆痴。
可见世人并不都是愚人。“打开冰亦可取鱼,何必卧也?”倒是不假,凿冰即可垂钓,卧冰岂不掉水?性命堪忧,又何以孝亲?“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就是说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父母恩永不忘
“卧冰求鲤”或有不可尽信的水分,但王祥孝母的赤子之心千年以来了仍不乏称道。“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顺母孝亲,天地人伦,愿天下儿女多尽孝道,不枉人子一场,尘世一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