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彭化义

青海湖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我与青海湖和青海湖舰的情缘)(1)

青海湖,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青海湖舰,是我国海军重要的后勤综合补给舰。20年前,我有幸在随青海湖舰远航出访归来不久,又有机会去了一趟青海湖,探访在那里的中国海军早期鱼雷试验基地,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初上青海湖号舰

2003年10月中旬,接到随舰艇编队出访的任务后,我们在办理完政审、体检及采访准备后,就匆匆赶往湛江港。这次出访的地点是美国关岛美军基地阿普拉港、文莱穆阿拉港、新加坡的樟宜港,编队由深圳号导弹驱逐舰、青海湖号综合补给舰组成。作为唯一一名随行军事媒体的文字记者,从湛江到关岛我乘坐的是深圳舰,从关岛到文莱、从文莱到新加坡我乘坐的是青海湖舰,从新加坡到湛江乘坐的又是深圳舰。在乘坐青海湖舰的10多天日子里,我驻足宽大的甲板上瞭望一望无际、水平如镜的茫茫大洋,钻进一个个大小舱室访问官兵,夜晚与随舰指挥组国立锋政委等首长促膝谈心,站在平台上的队伍中间参加太平洋甲板音乐会,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写下了大量现场报道。10月15日至11月21日,我克服风大浪高晕船呕吐等不适,圆满完成新闻报道任务,发回消息稿18篇计近3万字,拍摄图片资料约2000幅,向报社发回新闻图片30多幅。

青海湖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我与青海湖和青海湖舰的情缘)(2)

青海湖号补给舰,是我第二代综合补给舰。据公开的资料显示,该舰长188.9米,宽25.33米,吃水10.41米,满载排水量37000吨,1996年8月交付部队使用。服役以后,多次执行军内重大演习和武器试验等任务,先后多次与其它军舰组成舰艇编队,保障舰艇编队出访数十个国家。1997年2月 20日,与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珠海号导弹驱逐舰组成编队,出访美国夏威夷和圣迭戈、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秘鲁卡亚俄和智利瓦尔帕莱索四国五港,编队历时98天,航程24000万多海里,跨越太平洋;1998年4月9日,与青岛号导弹驱逐舰、世昌号训练舰组成编队前往新西兰、澳大利亚、菲律宾进行访问并参加菲律宾独立100周年庆典活动,航行历时48天,总航程13000多海里,共穿越了太平洋11个海区、6个海峡;2000年7月5日,与深圳号导弹驱逐舰组成编队,出访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南非三国,远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首次横渡印度洋,往返航行约70天,总航程约为15000多海里;2003年10月15日,与深圳号导弹驱逐舰组成编队访问美国、文莱和新加坡,航程约7000海里,历时37天。2003年的这次访问,笔者全程参加,这是关岛美海空军基地首次向中国海军开放。

青海湖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我与青海湖和青海湖舰的情缘)(3)

在青海湖舰期间,有人告诉我,这艘舰的命名湖泊青海湖,曾经是我人民海军重要水中武器鱼雷的早期试验基地,留下了海军官兵为武器装备发展奉献牺牲的闪光足迹。当时我就想,回国后我要去看一看青海湖,看一看这个与中国海军有着不解之缘的美丽湖泊。果然,机会来了,第二年春天,我去西安某军事代表局采访,要了解当年“西海舰队”的那段历史,就由兰州某军代室的同志陪同,前往青海湖采访。

结识美丽青海湖

青海湖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我与青海湖和青海湖舰的情缘)(4)

青海湖在历史上先后叫过西海、仙海、鲜水海等,北魏时称青海,清代后期才加上一个“湖”字。现青海省亦因此得名,并以湖区为坐标命名了海西、海北、海南、海东四个行政区。青海湖水面面积4635 平方公里,蓄水量854 亿立方米,平均深度近20 米,最大深度29 米。湖面海拔3194 米左右。关于它的形成有许多传说,但比较科学的说法是,距今250 万年这里洼沉为盆地,距今73 万年前的面积比现在大三分之一,但到距今1500 年的时候,湖水增长开始呈缓慢之势。

我们是乘车从西宁方向过来的,随着车子的不断前行,草原渐广,牦牛与羊群越来越多,覆盖着皑皑冰雪的山峰不时在眼前闪现。突然,陪同的同志说:“青海湖到了!”抬头望去,只见草地不远处的一片天空蓝得耀眼,却不知湖在何处;再往前走,才发现,那“蓝天”正是湖水,由于水域广袤,天水一色,初来的人很容易把湖水看成蓝天。

下车面向湖海,顿感阵风猎猎,波浪滔滔。水面上不时有帆船驶过,溅起的浪花在阳光下雪白如莲。沙滩上,有人在观潮,有人在嬉水,有人在堆沙子,更多的人是在照相留念。置身其中,仿佛是到了大连的老虎滩、涛声隐隐,如战舰长鸣。

探访鱼雷试验场

青海湖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我与青海湖和青海湖舰的情缘)(5)

在青海湖的湖面上,一个水上建筑格外显眼,很像南沙的高脚屋,上边高悬着的“中国鱼雷发射实验基地”10 个红色大字非常醒目。望着这一建筑,一同前来的战友心情激动:“这里可是咱中国鱼雷研制的发源地!为了中国海军能有自己的水中兵器,曾有几代海军官兵在这里奋战,那岁月令人难忘啊!”听着他的介绍,我们的思绪也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

当年,青海湖一带还很闭塞,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十分艰苦。由于附近不产粮食和蔬菜,官兵们的所有食物和日用品都要从外部运来。那时只有羊肠小道和泥泞山路通到这,马车从西宁过来要走好几天,要是从兰州运送军用物资过来就更不容易了。许多人分配到这里工作几年没出过湖区,整个服役期在这里度过也是常有的事。虽然是在内地,这里却如同一座孤岛,见到外边来一个人都格外激动。湖区海拔高,冬天水面会结很厚的冰,官兵们偶尔也会凿开一个冰洞抓些鳇鱼尝尝,也叫苦中作乐吧。正是因为好几代官兵的拼搏奋斗,中国海军才有了自己的“水下利剑”。

到了上世纪80 年代末,由于工作需要,鱼雷实验转移到外地,海军部队官兵撤离青海湖,湖区也逐步对游人开放,成为青海省乃至全国的旅游胜地。当年实验舰艇使用的码头,现在也已成为旅游船停靠的场地。部队居住的营房还在,只是已经破旧不堪。我们曾经试图寻访几个当年参加过鱼雷实验的“老青海”,可是他们都已分散全国各地难以寻找。

金锚尽管远去,但这段经历已被写进中国海军的史册,后人不会忘记。如今,当年实验部队的所在单位海装西安军代局已经把实验部队的战斗精神命名为“西海舰队精神”。在海军装备建设跨越发展的宏伟事业中,新一代“西海人”从这里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和奋斗动力,研制出了许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为保卫祖国海疆谱写着新的篇章。

到了该告别青海湖的时候了。我们依依不舍。走过了倒淌河,告别了日月山,青海湖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但她依然在我们的心中澎湃着、翻涌着。那看不到边的湛蓝湖水,那围着人群嬉戏的美丽鸟群,那几乎擦着人头顶浮动的白云,那一望无际的草地和牛羊,久久不能从我们的脑海里抹去。

忘不了英雄的青海湖舰,忘不了美丽的青海湖水,忘不了为中国海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鱼雷试验基地!

青海湖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我与青海湖和青海湖舰的情缘)(6)

☆作者简介:彭化义,北京市丰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第二十三休养所。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易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