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主粮的变迁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烹饪方式的改变。唐朝流行烤制的胡饼,以长安的胡饼最为有名,外地饼肆也纷纷学习,“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
宋代更喜欢用蒸的方式加工面食,品种也开始增多,什么炊饼、馒头、包子等各种包馅主食进入人们的食谱,扩大了面食的食用人群。现代人所吃的主食,大都可以从那时候的吃食中寻找到痕迹,至迟在北宋中晚期,中国人的主食品种就已经实现了从中古向近世的转型。
元朝虽然是游牧民族起家,但主要粮食还是稻米、麦和粟。元朝初年,以忽必烈为首的统治者决心抛弃原来落后的游牧生产方式,开始采用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并组织大批蒙古人、契丹人屯田,郑重地宣布“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自宋以后,中国人的主粮及其食用方式大体定下来了。自此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已经出场了两个,还剩一个外来物种玉米。明代中后期,原产美洲的高产旱地作物玉米、番薯传入中国,并在清朝中叶迅速推广,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可耕地迅速扩大到海岛、丘陵、山地等广大区域,这不仅极大增加了粮食产量,也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一度成为普通百姓的“救命”主粮。
明朝万历年间,马铃薯传入中国
由于缺乏早期的文字记载,或者文字记载中存在作物名称混淆等原因,对于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时间专家的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在明万历年间(1573至1619),有的则认为马铃薯最早传入我国应该是18世纪。根据我国科学家对资料的考证认为,马铃薯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明万历年间(1573至1619),明万历年间蒋一葵撰著的《长安客话》卷二《黄都杂记》中,记述北京地区种植的马铃薯称为土豆。康熙二十一年(1682)编撰的《畿辅通志》物产部是我国记载马铃薯最早的志书,18世纪中叶马铃薯在京津地区已经广泛种植。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表示,马铃薯自引进中国之后,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13年底国土部公开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是1.52亩,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此外,全国大约有5000万亩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环境污染在加剧,地下水位在降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带来的粮食增产正在减缓,甚至有可能出现产量下降。加之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构成更加多样化,而更多的肉、奶、禽蛋需求意味着更多的粮食消耗。在围栏育肥中,生产一公斤鸡肉需要2公斤粮食,生产一公斤猪肉需4公斤粮食,生产一公斤牛肉需7公斤粮食。就连日常的啤酒消费,背后也是巨大的粮食需求,如果我国每个成年人的啤酒消费量增加一瓶,就需要再增加37万吨粮食。随着国人越来越富裕,他们将需要消费更多的肉、牛奶、禽蛋和啤酒,如果粮食增产的幅度不能跟上饮食爱好的同步增长,粮食供应就会出现问题。
也许有人说,缺少部分可以从国外进口,但从国外进口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成为粮食净进口国。从1977年至2010年,我国累计粮食净进口量为9540万吨,年均净进口量接近300万吨。从粮食进口构成方面来看,小麦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且进口量最大,玉米处于大量进口和大量出口交替状态,近年来进口量开始激增,三大主粮中只有大米是多年表现为净出口。目前,国际粮食贸易存在进出口国失衡的问题,出口国集中在美国等极少数发达国家,进口国高度分散,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这种失衡导致进口国缺乏与出口国讨价还价的能力,只能成为国际粮价的被动接受者。与此同时,世界粮食出口也面临着极端气候造成减产、农资价格上涨、部分国家限制粮食出口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这加剧了国际粮价的波动及对粮食进口国的影响。
2020年,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置于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之列。即使在粮食连续8年增产的情况下,2012年1月发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还坚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其5条基本原则之一。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副主任李国祥介绍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国的粮食安全从总量来看是好的,粮食储备规模占年消费量的50%。从国际上来看,粮食储备占当年消费的20%左右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可以做到有效调节。国际市场既要利用好,又要不产生依赖,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2015年1月6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正式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指出马铃薯主粮化开发,是深入贯彻中央关于促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积极探索。2月3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对“一号文件”进行解读时表示,要调整农业结构,鼓励农民在条件适合的地方种土豆,搞土豆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符合中央政策,进一步明确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根据预计,到2020年,50%以上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
马铃薯馒头
你习惯吗?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表示,马铃薯主粮化对于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意义重大。同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与水稻、小麦等其他粮食作物相比,马铃薯种植比较效益高,对农民的增收效益明显,尤其是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都来自马铃薯生产和销售。但作为主粮化加工原料,马铃薯却比其他主粮的加工成本要高得多。在实施马铃薯主粮化之后,尤其是面积扩大到1.5亿亩以后,如何避免薯贱伤农,保持农民持续增收和种植积极性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马铃薯是鲜活农产品,含水量大,贮藏难度大,短期内难以加工成全粉、淀粉或马铃薯干。如果没有相关价格政策和补贴政策,如何保持薯农种植积极性和企业加工积极性也将是个巨大挑战。同时也要考虑到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带来的市场接受程度和消费者承受力问题。如果用马铃薯全粉来生产馒头、面条等产品,成本将会比小麦面粉要高,这样会增加我国的口粮价格。再一个就是普通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这也需要做更多的宣传、推动工作。
对此,金黎平建议主粮化产品开发不能一味追求高比例的马铃薯全粉,可以以适当的比例添加马铃薯全粉或淀粉,尤其要着力开发主产区已有的马铃薯主食产品(如马铃薯饼、饺子等)的产业化加工技术,使这些符合老百姓饮食习惯的产品能在更大范围推广食用。针对都市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可以加工土豆丝、土豆片、土豆泥、脱水马铃薯等半成品和各种小吃等。这样既能增加产品的营养,改善口味,又能减小加工难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同时,要开发马铃薯高附加值产品,研发高端主食化产品,推动主粮化产品消费,增加马铃薯的消费,保持种植户持续增收。J192
唐朝用烤宋代喜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