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方言的缘故,把学校唤做“学堂”,也有称谓“讲堂”的。

初中生的晚自修文案(学堂里的早自修)(1)

我记得,从我进学堂读小学开始,就要早自习。也许是真正的自己修养,因此,家乡小学便不讲正儿八经的“早自习”,而称作“早自修”。

每天早晨天一开亮,我们起床后,简单捧一把水,湿了脸面,过了一口,便匆匆出家门,上早自修去了。

初中生的晚自修文案(学堂里的早自修)(2)

为了迎接孩子们,更为了催促我们快点进教室,语文老师早早就站在教室门口,或倚在门框上,朝校门口张望,时而又低头看看自己的手表……

“李根南,你今天晚了5分钟,比昨天稍微进步了一点,明天再准时点……”还在八九米开外呢,李老师便提高了嗓门,朝我有些厉声了。

李老师,是我三年级的语文老师,与爸爸同辈,我们都是一个族里的。平时见了,叫他伯伯就可以,但在学校,就只能“李老师”地严肃认真了。

“李老师好……”此时的我,快步小跑到了教室门口,微微喘气着,敬礼也不规范了。那时,你右手只要高举过额头,便以为是于礼有敬了。老师也不太在意什么倾斜角度啦,高过额头的尺寸啦……

“嗯……赶紧坐下,早自修早就开始啦!”李老师严厉的眼光中,也带有一份慈爱的关怀。其实,我是赶着作息时间点来的,李老师非得要我们赶早、比早,大概有些“晨光不嫌早、少年读书时”的呵护之念吧。

“我们有些同学哦,动作太慢,或者家里喜欢睡懒觉……”照例,这算是我们每天要听的晨会教育吧。

“有些同学,家就在学堂附近,都是本村的,竟然还比不过别村读书的孩子,人家还早早到了学堂,进了教室,你们还……”

“我们也没迟到呀……”近在讲台跟前,我同桌的女同学,低着头,悄悄地朝我做鬼脸,嘴巴也不忘这样应着李老师的批评。

初中生的晚自修文案(学堂里的早自修)(3)

“是没迟到,可就不能提早来吗?老师都能比你们早早地站在教室门口呢!”没想到,同桌的这点“小机灵”被李老师听到了,便接着话,又来了一顿批评啦!

见大家默不作声了,大约批评了五分钟,老师觉得我们应该听话了吧。于是,开始带着我们早读起来。从“我们村成了花园……我们村成了果园”,到“我的战友邱少云”;从一张张的生字卡片,到一首首的唐诗,我们就在老师的示范领读下,整齐、宏亮、有韵律地读了一个早自修时间。

我们的学堂,就在村口,每天早晨,村民乡亲们都要进进出出地忙活农耕山野。村里的老人们,也爱清早起床,走到村口散步呼吸。我们透过低矮的窗户,都能看见窗外村口的繁忙景象。有的时候,见有自己的邻里家族人走近了学堂,我们便提高嗓门,更高声地读起来。

“……你们家的小孩,在学校读书,还是很认真的嘛,早读声可亮,可大啦……”每每回家听到邻里之间,这样在父母面前点赞自己,父母开心,我们也乐了。

那些年,学堂里早读,图的就是一个晨起的朝气,要读到顺气自己的喉咙,读开自己的胸膛。记得有一次,早读老师为我们示范说,早读要能感觉到自己的胸膛在起伏,喉咙的气流要打得开,读完之后,感到一阵清爽,肚子便也“咕噜噜”地叫了起来,这才叫早读!当时听了,也照着去做了。

可笑的是,一个早读,竟然一门心思与同桌比,谁的胸膛起伏大,谁的肚子先“咕噜噜”叫起来……

学堂里的早自修,有的时候,还真是我们自己“修养”。老师来且来了,只是在窗户跟前时不时转一转。于是,我们自己引吭高歌起来,当然,这个“歌”就是耳熟能详的诗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也学着老师摇头晃脑的样子,全班一般地整齐,也确实好听,更是好看。

初中生的晚自修文案(学堂里的早自修)(4)

甚至,有些坐在教室后面的大个男孩子们,脖子一伸一缩地,卡着喉结,时而清脆,时而沉浑,正应和着窗外池塘里“早游”的大鹅们,让人忍俊不禁,同学们便也起哄学起来了……

如今每每回家,依然见着启蒙母校——泮中小学,安静素朴地坐落在那里,可听说,现在学校读书的小孩子越来越少了,甚至连本村的小孩,也大多跟着父母外出读书了。

而留下来,进得学堂里读书的孩子们,也没有了“早自修”,看不到老师早早站在教室门口等待的熟悉身影,没有了“起伏胸膛”、“肚子咕噜噜叫”的早读体验了,更没有应和窗外“早游”大鹅们,那一番暖怀纯真的“忍俊不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