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我用“臭水坑”来形容陕西省文保单位、被称“渭南一绝”的孝义涝池。
因为它真的已经沦落为一个“臭水坑”了。
“五一”期间,黄小黄再一次到了渭南蒲城,想起陕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秦商大镇——孝义镇离蒲城县城只有一小时车程,于是顶着大太阳专程去寻觅了。
孝义镇位于渭河之滨、沙苑西陲,现在属于渭南市临渭区。而在古时,则属于朝邑县(今渭南大荔),是一个以出富商巨贾、“盖省财东”而闻名的商镇。
在清代小说《官场现形记》里,曾这样写道:“陕西有个朝邑县,朝邑县有个孝义镇,赵家是镇中富户……”。这赵家便是以孝义赵家为原型写的。
赵家本是山西人,明初从洪洞县大槐树下移居陕西朝邑望乡关,后迁到渭南孝义镇。在明朝时以“盐商”起家,到清朝时,商业贸易扩展到布店、茶庄、粮店和典当,和韩城党家村的党贾二姓一样,成为显赫一时的商业家族。传说给赵家运送银子的镖队,前面已经进了赵家门,后面还在渭河滩上,排了七八里长,就像一条“银河”一样,汩汩流入赵家大门。
在孝义,和赵家齐名的巨商还有严、柳、詹家,并称四大“盖省财东”,在渭北留下了“孝义的银子,赤水的蚊子”这样的谚语,意思是指孝义的银子像赤水(临渭另一个镇)的蚊子一样多。
在这四大家族里,严家值得一提。在成都,有座“贲园书库”,被誉为“成都天一阁”“成都文化的百年名片”,以奇书、精刻善本、孤本驰名海内外,它便是由孝义严家后人严雁峰、严谷荪父子专门斥巨金而建的。
在网上,黄小黄还看到这样的介绍:
“古镇的民居、府第建筑木雕石刻精美,至今仍保留多处。辖区著名的古建筑有堪称‘渭南一绝’的清乾隆年间修建的雕花石柱石砌涝池。”
就冲这悠远的历史、满怀的故事,就冲这句“仍保留多处古建”,还有一个“雕花石柱石砌涝池”,“孝义镇”这三个字便已经在内心扎了根,非去不可了。
然而,当我导航“孝义涝池”,从蒲城县称经高速、走国道,再转交孝路、官油路到达孝义镇,站在闻名遐迩的“孝义涝池”旁时,我被惊到了。
我想到了它可能今不如昔、破败寥落,却没想到它已经潦倒到这个地步。
眼前是一个方形的池塘,坐落在镇子中央。
里面还洼着浅浅的水,表面被灰绿色的浑浊物质覆盖着。露底的地方,淤泥上长出茂密的青草。草丛里,散落着一些垃圾。
热辣辣的大太阳下,居然从池底传来几声蛙鸣。
如果不是池塘四周雕花的石砌栏杆,如果不是池塘前面有个小小的照壁,照壁上贴着一个“保护文化遗产”的警示牌,如果不是我事先知道孝义有个涝池,可能走过这里只会冲这个“臭水塘子”皱皱眉,不会多停留。
涝池是北方干旱地区挖在路边、村中的蓄水池,可供人畜用水。过去,北方的大部分村子中间都有涝池,一般是泥坑,像孝义镇这样用石料修葺池壁,四周环绕雕花栏杆、建有照壁的是十分罕见的。
这个涝池大概修建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在孝义商业繁盛的时期,涝池被称为“天泉”,传说中间有口泉眼,直通大海,里面还住着一只金蛤蟆,为古镇吸纳着无尽的财富。当时的涝池池水清澈,鱼儿悠游。当时的古镇则有三里多长的大街和南北大巷,店铺林立,富商云集。
在书籍《李刚话陕商》里,作者李刚说到,孝义因为地处渭、华、同(州)交界处,北有渭河水道,清初从从渭南到同州的驿路也经过这里,地理交通的便利给孝义镇带了商业的繁荣。
“当时,东来的三晋煤盐,西来的巴蜀烟茶,南来的江浙海鲜,渭北的粮棉桃杏土特山货都在这里集散。”
“镇上有货栈、花(棉)行、粮行数十家,旅店、酒楼、饭铺亦数以十计,有驰名远近的大商店“德茂元”“万源长”“集义协”“赵家糖坊”等都是前店后坊,它们生产销售的酱菜、什锦南糖、麻片、夹心白糖棒、核桃糖、葱麻滚、密板糖、豆瓣糖、吹糖、油轮等盛销省内外。”
还有赵、严、柳、詹家这样的富商大户的豪门宅邸。据说赵家在孝义镇曾建有九座宅院,气势非凡。赵家人爱看戏,仅院内的戏台子就有七间房宽。
赵家还修了占地很大的祖坟,石狮、石兽分布左右,修墓基时以石匠雕刻石件的粉末付工钱,一两粉末一两银子……
然而,今天,这些似乎都已经不见踪迹了。
而今的孝义镇已经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业镇,镇子周围是广袤的果园,镇子中心则和其他小镇一般无二,几条街巷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现代的楼房。
仅仅在涝池周围,有一些老式的砖木结构的铺面房,褪色的朱门、黑瓦、山墙等,依然有一些古风遗韵。
有一家“修理部”,屋子高大,最为显眼,招牌上赫然有“东街”两个字。
涝池边上,还有一家“张家五代祖传”的醪糟店,招牌是“孝义涝池岸黄酒醪糟”,两层新式小楼,大大的白底红字,隐隐地流露出“有故事”的模样。
因为太阳实在太大,烤得人无处藏身,黄小黄在镇上也没有停留太久,仅仅在涝池周围转了几圈,拍了几张照片就走了。也许孝义古镇还有其他的古迹我没有看到,欢迎知情的人前来补充呢。
黄小黄走陕西:发现身边的风景,一起游历那些山河与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