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一下小学语文六个年级的书,发现“复述和概括”这个语文要素不但在语文课文中自二年级起一直贯穿到六年级,而且在语文园地中也颇有分量。

复述与转述教学设计及反思(被课堂遗忘的复述与概括)(1)

复述与转述教学设计及反思(被课堂遗忘的复述与概括)(2)

再看初中教材,概括文章大意(故事情节),概说人物特征依旧是学习课文最基本的要求。

复述和概括这么重要,课堂上却往往读背先行,复述后至,以记忆代替训练;概括更让学生在自主预习后教师出示答案草草了事,这里面充满对复述和概括的误解。

那么,复述和概括到底是什么呢?

“复”是往回走的意思,“述”是表达。“复述”就是基于对文本理解的再次讲述。

“概括“,《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概括是对事物之间相似特征简明扼要的归纳;《辞海》中说,概括是寻找和并抽取某类具有类似特征或特性事物的属性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将抽取的事物属性运用于同类事物之中,进而建立普遍性概念或定义。

在这些概念的阐述下,我们可以清晰了解,复述偏形象思维,概括偏抽象思维。复述是概括的前提,概括是对复述进一步的提炼。

既然如此,复述和概括不过是对文本内容的提取加工。它们凭什么这么重要?

因为要复述,就得分析综合,进而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筛选出材料中重要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从这个角度说复述概括完全属于高阶思维。

回到语文概念上,国际视野公认的三个阅读技能都包含复述概括:

  1. 提取有效信息,学生根据文本内容与体裁特征,把握文本内容基本元素;
  2. 全面解释内容,在文本阅读基础上结合已有语文知识储备,加工处理文本内容,并予以恰当解释;
  3. 总结评价,学生进行知识能力迁移,使知识积累与文本阅读内容发生联系,评价文本形式和内容。

复述和概括是极其复杂的综合活动。它是在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信息筛选、内容分析基础上,将文本中的消极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或与原先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而实现阐释交流。

人们在复述概括中通过对信息的过滤,保留,重整,转化中获取有效信息,实现社会生活和交流沟通。

这不仅是学科能力,更是生存能力,合作能力,发展能力。

既然复述概括如此重要,老师们为什么不好好教呢?

非常遗憾的是,这不是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有复述概括,比如带个话,传个信。

司空见惯的生活行为模糊了语文训练的清晰明确,进而造成无标准、无指导、无评价的无效教学。

那怎么才能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复述概括的训练呢?

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过渡到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再到为什么的条件性知识,进而建立以文体特征为中心标准的技能库。

如记叙文的复述概括,就可以根据叙述规律使用要素串联法,引导学生围绕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提取关键信息,再把这些要素串联起来。但这种方法往往只适合于单一事件的记叙,多件事件的复杂记叙就可以采用段意串联法,或者题目扩充法。这都是对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的训练和为什么这么做的条件性知识的归纳。

同样是复述概括,不同的年龄段,训练侧重点也有很大的不同。

小学低年龄段孩子尚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没有能力精细提取,就需要从详细复述开始,采取图文结合的形式,增加趣味;小学中年龄段孩子的思维有了一定发展,这个时候就可以增加一定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简要概括了;等到高年龄段,小学生需要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个时候就可以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想法或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所以说,如果小学训练得当,中学直接把复述概括一带而过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成人世界中,一秒看透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看不透本质的人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能不能对繁杂信息进行准确概括,并根据不同情景进行有效转述。

愿你我都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表达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