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奶奶”叫王巧英,是我的文友,“汤圆奶奶”是她的网名,她很多文章发表都署这个名字。 “汤圆奶奶” 家住城东常信村,种着十来亩梨园,春的花海,夏的丰腴,秋的收获,梨园四季变化带给她灵感,便都化作诗文流淌在她的笔底,她说她爱梨园像初恋般痴迷。
夏天到了,我们几位文友接到“汤圆奶奶”电话,邀请我们晚上到她梨园里去捉“爬叉”。爬叉在我们这里也叫知了猴,是蝉的幼虫。像我们这般年纪的人,小的时候谁没有在树底下捉过爬叉呢。
汤圆奶奶说,在梨园捉爬叉很有乐趣,晚上九点以后,穿过梨园的公路就形成一个小市场,有收爬叉的商贩,有打着手电提着小桶卖爬叉的梨农。今年一个爬叉卖到了五毛八。有的人家一个晚上就能够卖一百多元。
在“汤圆奶奶”家吃过晚饭,夜幕便降临了。村里的楼房、街道、以及大片大片的梨园全部隐进浓墨般的夜色中。我们几位各自带了手电筒, “汤圆奶奶”则从家里拎出一个塑料桶搯了半瓢水倒进去,以备盛裝猎物之用。大伙说笑着朝梨园里走去。通往村外梨园的乡间路上,到处可以看到一手持手电筒,一手提瓶瓶罐罐的男女老少。这情景,有几分幼时趁着夜色去邻村看露天电影的味道。
“汤圆奶奶”告诉我们,每年夏至前后到立秋,是捕捉金蝉的最佳季节。向晚时分,梨农们走出家门到自己的到果园里捉爬叉,从七八点持续到凌晨一两点收爬叉的小贩也挣不少钱。
我们到达梨园时,园子深处隐隐传来捕蝉人的交谈声,弯腰向远处张望,四处晃动的手电光柱,像萤火虫一样在林间游动。
我们分散开来,打着手电筒猫腰低头寻觅着。梨区人想出来一个捉爬叉的妙招,每棵树都缠上一圈胶带,这样,爬叉出了地皮朝树上爬,只能在胶带下边打转转,捉起来十分方便。
爬叉这一生可是不容易。记得周作人在《蝉的一生》中写道:“幼虫钻入土中,树根吸水为生,大概阅四年之久,成为‘复育’,择日破土出来,复育的样子不大好看,就同药铺的蝉蜕一样,不过更是膨胀胖大,身体内充满了水分,它从地底下钻出来,并无别的器具,只是把水撒在土中,用力挨挤,四周湿泥成为三合土的的墙,隧道便渐渐成功,水用完时回到树根再去吸取,直至到达地面,所以它的洞口整齐光滑,没有一点碎土。”周作人把爬叉出土的过程描述的非常详细和形象,用白描手法为读者描绘出一幅金蝉出土图,知识性和趣味性俱佳。
爬叉有极高的药膳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是食用昆虫中的佼佼者、难得的野味佳肴,“汤圆奶奶”除了每年卖出去五六百元的爬叉,余下来的都装进矿泉水瓶子里,一个瓶子60个,冷冻到冰箱里。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
爬叉食用方法简单。锅烧热后放入适量花生油,油六七成热把盐水腌过的爬叉放入锅内,炸熟盛入盘中,撒上少许精口感特别鲜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