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茶文化博物馆在哪(建亭施茶宁波有许多)(1)

2015年复建的快哉亭。

建亭施茶,即建造凉亭施舍茶水。早年各地凉亭普遍,亭中往往施舍茶水,施茶的凉亭便称“茶亭”。

我家乡浒山小城中就有“浒山茶亭”,小城周边又有七八个凉亭。“浒山茶亭”小有名气,坐北朝南处于城正中,茶亭前面是老浒山最闹猛的“鸡鹅行道地”,后面是一条因其得名的弄堂“茶亭弄”,后来拓宽为茶亭路,是老浒山的主街。据传,此亭子由浒山乡自治会掌管,早年曾为过客施茶。

位于浒山城西北隅的大塘路上有“百岁亭”,由清代房氏族人所建。有高翰的《百岁亭跋》和陆达履的《百岁亭记》为证:浒山城西房家的房象贤(字启允),德高望重,高寿97岁,1764年故;同年,其子房心南为褒扬老父而建此亭。“百岁亭”之称谓,知者甚少,一般呼其为“小茶亭”,因其亦施茶但规模和地位不若“浒山茶亭”,故多称“小茶亭”。“小茶亭”今成了慈溪城区一小区域的地名。

浒山城西南郊施山村是我外婆家,在小山上有“快哉亭”,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由“古愚老人”沈邦良发动里人而建。原亭40多年前已毁,今又复建。始建成时,沈邦良即兴撰《快哉亭记》。读诵此文,虽不若欧阳修《醉翁亭记》有骈文之韵,但平实生动,乃真情之表露:亭“未及告成”,作者“殊闷闷也”;亭告成后,作者看到“游者、樵者、出作而入息者,咸各得其快”,自感“真大快事”。这种“不以一人之快为快,而以众人之快为快”的心境,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异曲同工。

宁波茶文化博物馆在哪(建亭施茶宁波有许多)(2)

慈余两地交界处的长溪岭凉亭。

钱多并不一定幸福,心情愉快才是幸福。想通了这一点,在聚财之同时,也学学散财,以求安然快乐。建亭施茶不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吗?

除了慈溪浒山外,别地茶亭也很多。如余姚市梨洲街道原有个自然村叫“茶亭村”,梁弄镇甘宣村附近亦有小村称“茶亭村”,鄞州区首南街道也有“茶亭村”……

遗存的凉亭我见过不少,但过去施茶之情景在记忆中几是空白,只能“求诸野”和文献记载了。慈溪市博物馆厉馆长曾送我《慈溪碑碣墓志汇编》,一些碑碣上有建亭施茶之记载,翻阅其中的“清代民国卷”,发现既写建亭又写施茶的碑竟有8块之多。

第一块为《黄墓渡茶亭碑》,立碑年代为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碑原立于余姚河姆渡口茶亭中,现藏于河姆渡博物馆。黄墓渡即河姆渡旧称,该茶亭为早年常见的渡口茶亭。

第二块为《范兆英捐田施茶碑》,立碑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五月。碑原立于淞浦塘侧(原属慈溪、镇海二县交界处,今属慈溪市龙山镇)。范兆英,字亦祥,镇海人,清例贡生,光绪《镇海县志》卷二五有传。碑文600余字,“因于此构亭煮茶,以待过客,凡一十余年而不敢少懈……爰捐田五亩二分,归就近之般若庵,俾住僧维贤管其业,取所收谷息,照五月始八月止之期,在是亭煮茶。”

宁波茶文化博物馆在哪(建亭施茶宁波有许多)(3)

这种原汁原味的“当路凉亭”,现在很难见到。

从碑文可知:此亭施茶已坚持十余年;再捐田五亩二分,土地收益用于施茶资费,由近旁的般若庵僧人维贤师父管理;每年的农历五月到八月是施茶期。

第三块为《永年长茶碑》(即《接云亭施茶碑》),立碑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春月。该亭原由里人马氏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建在眉山顶上,面积较大,有五开间,称“接云亭”。接云亭地处要道,“西通苏杭,东达慈宁”。1933年观曹公路始建时,该亭移址公路边,改为三开间。后修拓杭甬公路时被拆除。旧时不少凉亭依托庵寺,接云亭最初亦归附近的渣溪寺守管,然“寺僧零落,而绝其茶。自从道光十六年肇起,协近里之同类,轮月值施,和而倡之,同心一志。”所谓“轮月值施”,是将施茶人分为5组,每组7人,按月轮值。这35位志愿者的姓名勒于碑末。

第四块是《阴功会茶碑》,立碑年代为清光绪七年(1881年)正月。碑在今余姚市历山街道历山村凉亭路1号广济庵西墙。阴功即阴德,建亭施茶即不为人知的善行。

第五块是《剑山凉亭茶碑记》,立碑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碑原立于浒山老城南郊剑山亭(现属慈溪市横河镇),1968年剑山凉亭被拆。该亭施茶原靠捐款,后“置得民田五亩八分零,将每年花息抵作茶费之用”。碑记又载:“而施茶一事究无定程,窃恐后人不能继述,致有怠废,爰勒石以垂久远云。”看来出资人最担心的就是施茶不能持续,茶亭之所以常立碑也为防止此事发生。

宁波茶文化博物馆在哪(建亭施茶宁波有许多)(4)

奉化棠云凉亭。

第六块是《杜湖岭忆师亭记》,年代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杜湖岭是老慈溪县之山南山北的分界线,岭北有杜岙古村,今属慈溪市观海卫镇。岭南有石步古村,今属余姚市三七市镇。岭头有忆师亭。碑文载:“同治十一年,吾师族世父湘舟先生经其地,其时亭固无恙也,求杯水之饮而不得。遂亟谋诸同志,垂二十年,募洋泉一百七十,拟置田为施茶计,乃事未规画而先生归道山……先师未竟之志,固不可泯灭,而吾亦何忍自囿于今人哉……于是出白银一百八十两,即命工建亭三间如旧规,而更以先生募款尽货良田,仍名其曰施茶会,别立石志之。落成之日,众为请名,遂额曰“忆师亭……”施茶会即旧时施茶的民间组织,依托施茶会也是茶亭运营的一种方式。

第七块为《客星亭施茶碑》,年代为民国十二年(1923年)十月。客星亭现已修复,在今余姚市低塘街道黄清堰村。

第八块是《松浦镇招宝庵义务茶亭碑》,年代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三月。松浦镇早年属镇海,现无此镇。招宝庵与茶亭为邻,故此亭也称“招宝亭”。招宝庵与茶亭今属慈溪市掌起镇五姓点村。

大凡建亭施茶者,都希望“万年茶亭”“永年长茶”,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能长年坚持下来的实属难能可贵。

多年前我去奉化棠云时路过一个茶亭,此茶亭设在村口的廊桥边,桥畔有一棵大樟树庇护着两间茶亭。左间开有大窗洞,是过客的取茶口。窗洞两侧对联是“喝茶解渴宽宽气,移步乘凉散散心”,横批“桥古水佳”。中间写有“棠云茶亭”四个大字。右间有大门,门联为“棠优云美频来紫气,茶湛亭长永葆淳风”。

宁波茶文化博物馆在哪(建亭施茶宁波有许多)(5)

左右两块茶亭碑今已成了稀罕物,得到较好保护。

据悉,施茶由江善林和柳慈康两位老人发起,始于1974年,施茶时间为每年的立夏至重阳节。后来,更多老人志愿加入烧茶队伍,他们分组轮流,量多时,一天烧开水1500公斤,须连续烧上四五个小时。茶亭每年要耗柴2500多公斤,再加上其他必要的开支,需花费上千元,多为赞助而来。

棠云茶亭曾被评为“奉化精神文明十件新事”之一。一件好事,哪怕再小,连续做上几十年,也会成为一段文明的传奇。桑金伟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