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乡村振兴排名(兴州评乡村振兴需要)(1)

巴中乡村振兴排名(兴州评乡村振兴需要)(2)

巴中乡村振兴排名(兴州评乡村振兴需要)(3)

巴中乡村振兴排名(兴州评乡村振兴需要)(4)

乡村振兴需要“郙阁精神”

文 | 景刚

《郙阁颂》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172年)二月十八日刻的一方摩崖石刻,与汉中《石门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我国著名的“汉三颂”。 《郙阁颂》记述了东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的事迹,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

《郙阁颂》刻石原在徐家坪镇街口村郭家地(古名,析里,又名白崖),1979年12月修乡间公路导致《郙阁颂》受损,后被迁至略阳县灵崖寺,粘接复原,嵌在前洞石崖边。石刻是当地民众赞扬李翕惠民之举的有力佐证,除了本身蕴涵的历史、文学、文化、艺术等巨大价值外,所体现的为官一任、造福千秋的高尚情怀,成为郙阁故里永远的骄傲和自豪,其蕴涵的“郙阁精神”让人津津乐道,激励和鞭策着一代又一代干部和群众。

巴中乡村振兴排名(兴州评乡村振兴需要)(5)

“郙阁精神”是执政为民、求真务实的精神

执政为民,就是为人民服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和具体体现,是实现人民愿望、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求真务实,即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就充分说明求真务实的重要性。无论什么事情,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制度,甚至是法律法规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

巴中乡村振兴排名(兴州评乡村振兴需要)(6)

公元170年2月18日李翕到武都郡担任太守,其治所位于现在的甘肃省礼县以南,距离徐家坪镇直线距离大约200公里。自古嘉陵江沿线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在当时修建析里郙阁桥这一民生工程,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可想而知,想必李翕和他的太守府幕僚们是经过充分调研后才做出的决策。

这是一种向天斗、向地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是征服自然、不屈不挠、攻坚克难的探索精神;是一心为民、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具体体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各级各部门应该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求真务实的精神,只有这样决策才会正确,基层不走弯路。

巴中乡村振兴排名(兴州评乡村振兴需要)(7)

“郙阁精神”是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发展进步必须要求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勇气。没有开拓创新,便没有一切,“四大发明”不会出现,飞机不会上天,人类社会不会进步。创新能够改变世界,能带来无穷的新事物,创新无止境。

担当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甚至是做人的最起码准则。担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解是“接受并负起责任”。“一人做事一人当”,是个人对担当率直快意的表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仁人志士丹心报国的担当誓言。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职业操守,是要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当中。

1851年前,李翕能够打破常规,命人修建析里郙阁桥,他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兴师动众,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而是析里“遭遇隤纳,人物俱堕;沉没洪渊,酷烈为祸。”从中不难看出,李翕心系群众疾苦,一心为民谋福,善于开拓创新,敢于担当尽责,也窥视出他出色的领导能力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同时,也可以看出李翕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否则他也不会冒着巨大风险,修建耗资巨大的析里郙阁桥。因为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清廉在古代是最缺乏的。不清廉就难以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落空,但李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历史否认了这一点。

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摆在各级干部面前的课题,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各级干部应该秉持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精神,努力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早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巴中乡村振兴排名(兴州评乡村振兴需要)(8)

“郙阁精神”是精诚团结、乐于奉献的精神

观《郙阁颂》而知,李翕是“建宁三年二月辛巳到官”,也就是公元170年2月18日在武都郡担任太守,而“建宁五年二月十八日癸卯”,也就是两年后“衡官仇审、从史位下辨仇靖”便书写了《郙阁颂》文,并由“故吏下辨仇绋”在徐家坪镇街口村白崖边的岩石上凿写了《郙阁颂》。如此浩大的交通工程,没有任何工程机械,全靠肩挑背扛、水浇火烧、人工开凿,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尽管如此,工期也才不足两年,不禁让我们对工程进度和工匠技艺叹为观止。如此庞大的工程能够顺利实施,这一定和科学合理的设计,还有精细的工程施工管理是分不开的,当然这其中肯定也少不了当地群众的密切配合,鼎力相助。不难想象,多年遭受洪渊稽滞的商旅和受悬崖峭壁所累的当地民众在乡绅的带领下,有钱出钱,无钱出力,杀猪宰羊慰问施工官民,那场面一定感人而又温馨。

古往今来,无论是抵御外强,还是抗击灾害,官民一心,众志成城,最终取得胜利的例子举不胜数,历史一次次证明了民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也告诉我们只要精诚团结,乐于奉献,万事并不难。

乡村振兴群众是主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各级各部门尤其应该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教育引导群众始终牢记给徐家坪镇干群的殷切嘱托,感恩奋进,乐于奉献,积极主动投身美丽、幸福家园建设。

巴中乡村振兴排名(兴州评乡村振兴需要)(9)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经历了1849年岁月的洗礼后,郙阁栈道仅剩下一些石穴遗址,在滔滔嘉陵的陪伴下向人们述说着当年建造者历经的艰难和郙阁栈道的车水马龙。

“郙阁雅风传万世,鸣水故址留汗青”。“郙阁精神”焕发出的耀眼光辉,正激励着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用扎实的作风,务实的工作,勇敢面对各种挑战,积极投身火热的乡村振兴工作之中。

巴中乡村振兴排名(兴州评乡村振兴需要)(10)

巴中乡村振兴排名(兴州评乡村振兴需要)(11)

郙阁颂原文

惟斯析里,处汉之右。溪源漂疾,横柱于道。涉秋霖漉,盆溢滔涌。涛波滂沛,激扬绝道。汉水逆让,稽滞商旅。路当二州,经用竚沮。沮县士民,或给州府。休谒往还,恒失日晷。行理咨嗟,郡县所苦。斯溪既然,郙阁尤甚。缘崖凿石,处隐定柱。临深长渊,三百余丈。接木相连,号为万柱。过者愕啼,载乘为下。常车迎布,岁数千两。遭遇颓纳,人物俱堕。沉没洪渊,酷烈为祸。自古迄今,莫不创楚。于是: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以建宁三年二月辛巳到官,恩惟惠利,有以绥济。闻此为难,其日久矣。嘉念高帝之开石门,元功不朽,乃俾衡官掾,下辨仇审,改解危殆,即便求隐,析里大桥,于今乃造。挍致故坚,结构工巧,虽昔鲁班,亦莫儗象。又醳散关之嶃漯,徙朝阳之平謲、减西璿之高阁,就安宁之石道。禹导江河,以靖四海,经纪厥绩,艾康万里。臣举酒勒石示后,乃作颂曰:上帝绥□,降兹惠君。克明俊德,允武允文。躬俭尚约。化流若神.爱氓如子,遐迩平均。精通皓穹,三纳符银.所历垂勋,香风有隣.仍致瑞应,丰稔年登。民风以乐。行人夷欣.慕君靡已,乃咏新诗曰:析里之崖,川兑之间。高山崔嵬兮,水流荡荡。地既塉确兮,与寇为邻.西陇鼎峙兮,东以析分。或失绪业兮,至于困贫。危危累卵兮,圣朝闵怜。分笃兮,廼命是君。扶危救倾兮,全育孑遗。劬劳日稷兮,惟惠勤勤。拯溺亨屯兮,疮痍始起。闾阎充庶兮。百姓欢欣。佥曰太平兮,文翁复存。建宁五年二月十八日癸卯。时衡官掾下辨仇审字孔信。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为此颂。故吏下辨仇绋字子长书此颂。时石师南□□□□威明。

巴中乡村振兴排名(兴州评乡村振兴需要)(12)

译文

析里这地方,位于汉水的西面。此处水流湍急,常常淹没道路。每当入秋多雨的季节,水势暴涨,涛波汹涌, 断道路。汉水逆冲,往来商贾不得前行,都被延误。此路处在凉州和益州之间,往来于二州,都要经过这沮县析里。沮县百姓到州府去缴税纳粮,或公私往来,也常常因此而延误了期限。出行的官民,苦于行路的艰难,无不哀声叹息,深患其苦。这里的水患如此不 利于交通,而郙阁之地尤其严重。当年沿着崖壁凿石开路,在安稳处立柱架 桥,走在上面,下临深渊,高达三百余丈,柱子相连,号称有一万根之多。如此 险峻的山路,行人走到这里无不胆战心惊,有车马的也不敢乘坐,只能徒步前行。这条路上常年布满往来的车辆,多达数千辆,一旦发生翻车的事故,就连人带物一同掉落江中,沉没在波涛之间,其状十分惨烈。所以古往今来,令人痛苦不堪,伤叹无已。

这时,武都郡太守、汉阳郡阿阳县人李翕,字伯都,在建宁三年(170)二月十五日到任。他一心为百姓谋福利,安抚民众周济贫困。当他听说这里的交通状况长期没有得到治理,念及汉高祖开通石门道路,建立不朽功勋,于是命令衡官掾下辨人仇审将危险的道路加以整治,使其变得安全平稳,就在这里建造了这座析里大桥。仇审测算精确,攻克坚顽,完成了这一工程。这座大桥结构巧妙,即使古代的巧匠鲁班,恐怕也难以匹敌。李翕太守还下令放弃原来经散关而行的高险阴湿的旧路,改在向阳而平坦干燥之处开辟新路;避开西侧的山间阁道,改从坚固平坦的石道上通行。古代的大禹曾疏导江河,使四海之内安宁平定。李翕太守治理这郙阁大桥,继承了先人的伟业,使人民幸福安康。臣下们特地在此刻石,将李君的功劳传示后人,颂辞曰:

上天把一位贤能的太守委派到此,他才智超群,文武兼备。他俭朴自守,去除了繁文缛节,教化人民,政绩出众。他爱民如子,执法公正,待人不因贵贱亲疏而有所区别。他的仁德上感苍天三次得到朝廷的重用,出任地方的长官。他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功勋,得到了人民的尊重。吉祥的嘉瑞一再降示于他,百姓也获得丰收。人民安居乐业,路上的行人也感受着快乐和安宁。我们把对他的无限仰慕,写入诗中歌唱赞颂:

巴中乡村振兴排名(兴州评乡村振兴需要)(13)

这析里之地,处在水陆之间。高山险峻,水浩浩荡荡。但这里的土地十分贫瘠,百姓还受着外族的侵扰。人民流离失所,丧失了自己的产业,生活受着贫困的煎熬。社会动荡,危如累卵,终于受到了朝廷的怜悯。李翕太守来到此地,男女老幼得到了他的抚育。他扶植衰微,救济贫困,养育了这里的子民。他日夜操劳,执政十分勤勉。谁说贤能的官员只有黄霸、召信臣、朱邑 和龚遂等人,李翕太守就在我们身边。国家的府库充盈,百姓欢欣鼓舞。人们都颂扬这太平盛世,因为为民谋福的文翁又出现在人间。

建宁五年(172)二月十八日。时任衡官掾下辨人仇审(字孔信)。从史位下辨人仇靖(字汉德)撰写了 这篇颂文。旧任佐吏下辨人仇绋(字子长)书写了这篇颂文。刻石的是石匠南□人□□(字威明)。

来源:郙阁故里徐家坪

审核 /王伟

编辑 /张帆

投稿邮箱 / vlueyang@qq.com

联系电话 / 09162998064

巴中乡村振兴排名(兴州评乡村振兴需要)(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