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以“仁”闻名,是宋朝历史上罕见的老好人,极少发脾气,但在他年轻时却在一怒之下废掉自己的正宫皇后郭氏。郭皇后被废,名义上是她长时间未能生育皇子,且不小心伤到皇帝,背后隐藏的却是皇帝和太后之间积蓄已久的矛盾,是宋仁宗借此发泄对已故刘太后的不满,而以吕夷简和孔道辅、范仲淹等人围绕废后发生的争议和冲突,也反映出宰相和台谏之间权力斗争的进一步激化。
宋仁宗赵祯(影视剧照)
废后风波:一巴掌打出来的祸宋仁宗赵祯第一任皇后郭氏,是已故中书令郭崇的孙女,天圣二年(1024年)九月被册为皇后。
郭皇后出身豪门,性格高傲乖张,她把后宫嫔妃视为威胁,阻挠其他女人受宠,简直是个母老虎。宋仁宗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加上郭皇后有太后刘娥撑腰,对郭皇后的举动只能听之任之,但由于对郭皇后没有丝毫感情,他选择了“冷暴力”,始终对郭皇后十分冷淡。
明道二年(1033年)5月,刘娥病逝,宋仁宗终于得以亲政。他亲政后不仅下诏追册已死的张美人为皇后,也开始宠幸后宫其他嫔妃。盛气凌人的郭皇后习惯了垄断后宫,千方百计阻止皇帝染指其他女人,因为郭皇后始终没能生育皇子,万一其他女人得宠,她的皇后位置就要面临威胁,但郭皇后没有意识到失去太后支持的她再也没了垄断后宫的能力,这种蛮横不讲理的作风很快遭到惩罚。
当时最受宋仁宗宠爱的嫔妃是尚美人和杨美人,尤其尚美人极为受宠,由此引发郭皇后的羡慕嫉妒恨,郭皇后几次三番为难尚美人,尚美人也不是省油的灯,倚仗皇帝宠爱,与郭皇后针锋相对,少不了在仁宗面前大吹枕边风,说郭皇后的坏话。有一天,两个女人又碰面了,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竟然当着皇帝的面争风吃醋,郭皇后怒不可遏,一巴掌就朝尚美人脸上呼了过去。
啪!郭皇后傻眼了,她没想到皇帝竟然过来替尚美人遮挡,更没想到自己一巴掌打在了皇帝脖子上,她虽然嚣张,也绝不敢对皇帝动手,一下子懵圈了。宋仁宗大为光火,下令让宰相吕夷简入宫,为自己“验视”伤痕。吕夷简是官场老狐狸,怎会不知皇帝的心思,仁宗让自己这个宰相作见证人,插手后宫之事,摆明了是要废后,便指使谏官范讽乘机进言说“后立已有九年,尚无子,义当废。”
仁宗又问吕夷简的意见,吕夷简回答:“汉光武帝是一代明君,尚有废后之举,郭氏伤害皇上,理应废之,不会有损皇上圣德”,鼓动宋仁宗废了郭皇后。
在吕夷简的支持下,宋仁宗下诏废后,但诏书不说郭皇后失手打了皇帝,而是声称郭皇后久未生育皇子,自觉福薄,愿意入道,特封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净悟,别居长宁宫。
仁宗郭皇后(影视剧照)
余波未平:宰相和台谏的激烈对立皇帝一纸诏书,皇后就这么被废了,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消息传出,文武百官大为惊讶,没听说皇后有什么错误,为什么说废就废呢?这可是不符合伦理纲常的!
言官台官们闻风而动,御史中丞孔道辅、右司谏范仲淹等认为皇帝此举是自毁圣明,联合了御史台、谏院的十多名官员上书反对废后,但老谋深算的吕夷简早有准备,他告诉有关部门不接收台谏奏疏,这下子可惹恼了台谏官,孔、范等十多人来到阁门求见皇帝,要求皇帝收回成命,阁门使早就得到授意,不肯传报,范仲淹等人不甘心,又跑到内东门闹事,吓得宦官们赶紧关闭大门。
孔道辅十分激动,他拍着门上的铜环大叫:“皇后被废,为何不听言官进谏!”
宋仁宗还是不出面,传旨让他们把奏章送到中书,由宰相受理。
孔道辅、范仲淹等人来到中书找吕夷简,双方展开交锋。
孔道辅是孔子四十五代孙,理论功底十分深厚,他质问吕夷简:“大臣之于皇帝皇后,就像子女侍奉父母;父母不和,子女可以出面劝和,为何一定要听父亲的话,把母亲赶出家门?”
吕夷简不慌不忙:“废后一事自有汉唐故事,诸君不必激动。”
孔道辅针锋相对,回答说:“相公引光武之事劝上,但这事本来就是光武帝失德,有什么值得效仿之处?从来废后皆是昏君所为。圣上应该学习尧舜品德,你为什么劝皇上效法昏君作为?”
老辣的吕夷简顶不住言辞锋利的言官,只好甩锅皇帝,“这事请诸君明日登殿亲自向圣上讲明。”
孔道辅、范仲淹等人知道吕夷简跟皇帝穿一条裤子,只要能说服皇帝,吕夷简不足为患,而且吕夷简已经示弱,就没再继续折腾,离开中书后准备第二天再找皇帝理论,但他们前脚刚走,吕夷简立即就向宋仁宗打报告,并怂恿皇帝说:“台谏伏阁请对,非太平美事,应予以贬逐。”
宋仁宗对台谏的激烈表现也很恼火:你们把朕废后说成是昏君之举,也太不把我当回事了,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第二天一大早,孔道辅、范仲淹刚到办公室,还没来得及找皇帝,皇帝的圣旨就到了:孔道辅出知泰州,范仲淹出知睦州,特别强调不必入宫告谢。
与此同时,朝廷再次重申:今后台谏官奏事只能密具章疏,不准“相率请对”,动不动就集体上访要求皇帝接见。在宋仁宗和吕夷简联手的强行压制下,郭皇后被废风波终于告一段落。
吕夷简画像
帝后矛盾:宋仁宗对太后刘娥的无声抗议从表面看,宋仁宗废后的直接原因是皇后失手打了自己,但实际上郭皇后是帝后矛盾的牺牲品,是宋仁宗对刘太后长期压抑的不满情绪的一次集中爆发,郭皇后不幸撞到了枪口上。
1、刘娥对皇权的侵夺。
郭氏成为皇后不是宋仁宗个人的选择,而是太后刘娥的意见。
刘娥是宋真宗的皇后,她不是宋仁宗的生母,仁宗的生母是刘娥的侍女李氏,刘娥受宋真宗宠爱却始终未育,她让李氏侍寝,李氏怀孕生下一个男孩,刘娥把男孩据为己有,交给闺蜜杨氏抚养,她靠着这个男孩被册立为皇后,却使得李氏母子分离,不得相认,这个男孩便是宋仁宗。
刘娥对宋仁宗管教十分严格,宋仁宗从小就不喜欢严厉的“大娘娘”刘娥,而喜欢温顺的“小娘娘”杨氏。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驾崩,宋仁宗继位,太后刘娥临朝称制。宋仁宗即位时只有十三岁,宋真宗这一安排无可厚非,宋仁宗名义上在太后辅佐下处理朝政,实际上是太后一个人说了算。
1024年,宋仁宗十五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在备选女性中,情窦初开的宋仁宗看上了富商王蒙正的女儿王氏,想纳王氏为后,却遭到太后的反对。刘娥反对的理由是“妖艳太甚,恐不利于少主”,认为这个女孩太过美艳,担心皇帝沉迷女色,但她随手就把王氏嫁给自己前夫的儿子刘从德。
刘娥又从民间选了几个有身份的少女入宫作为皇后候选,其中有已故中书令郭崇的女儿郭氏、已故骄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等,宋仁宗一眼就相中了张氏,心想这下总能如我所愿了吧,但这次他的选择又被太后否决,因为刘娥经过比较认为张氏不如郭氏,于是不管皇帝的意见,硬是自作主张把郭氏立为皇后,张氏仅仅被封为才人,名位远在皇后之下。
太后刘娥(影视剧照)
2、宋仁宗对太后的抗争
刘娥不仅干预控制仁宗的感情婚姻,还一度想效法武则天做女皇帝,她始终牢牢把持着最高权力,作为皇帝的宋仁宗如同傀儡一般,成年以后还无法亲政,一直生活在太后的阴影下,由此养成了他谨小慎微、优柔寡断、老实听话的性格。史料说后宫都知刘娥不是仁宗生母,只有仁宗一人蒙在鼓里,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仁宗早就知道生母的身份,只是惧怕刘娥的权势而装作不知。
刘娥死后,仁宗生母李氏的身份曝光,有人提出李氏死因可疑,宋仁宗立刻派兵包围太后家人府邸,足以说明她对刘娥的怀疑和仇视绝非一时兴起,只是在派人开棺验视看生母容貌“栩栩如生”后才作罢。宋仁宗对刘娥生前将自己当作傀儡随意摆布仍耿耿于怀,一旦找到借口,便要发泄这种愤恨情绪郭皇后不知收敛,仍然借太后余威横行霸道,终于导致自己被废,而宋仁宗也借机出了一口恶气——他发泄的真正目标不是郭皇后,而是曾经笼罩在自己头上的巨大阴影,那个抢夺了自己皇权的太后刘娥。
刘太后与宋仁宗(影视剧照)
推波助澜:宰相与台谏斗争的激化在仁宗废后风波中,吕夷简无疑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不仅支持皇帝废后,还推波助澜,在对待以孔道辅、范仲淹为首的台谏官“伏阁请对”一事上,利用皇帝之手将不听话的台谏官们赶出京城,借机巩固自己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吕夷简的权谋老辣,也从侧面反映出宰相和台谏斗争的激烈程度。
1、宋朝台谏对宰相的制约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致力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相比汉唐,宰相之权被大大削弱。其后的宋太宗、宋真宗进一步制约相权,其中一大举措便是利用台谏对相权进行制衡。
宋朝的台谏是对台官和谏官的合称。台官,即御史台官员,主要职责是监察和弹劾百官;谏官,即谏院官员,主要职责是向皇帝提出意见建议。但到宋朝时,出现“台谏合流”现象,即台官和谏官职责出现交叉混合,台官也可以向皇帝提出意见建议,谏官也可以监察和弹劾百官。
台谏合流之后,监察官员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强化,台谏官可以“风闻言事”,仅凭道听途说的消息,便可弹劾官员,而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更是台谏监督的重点对象。可以说,宋朝宰相最头疼的不是皇帝,而是台谏的监督,这也使得台谏成为左右宰相位置的重要因素。但凡能控制台谏,为己所用的宰相便可高枕无忧;但凡搞不定台谏的宰相,迟早会被台谏官的口水淹死,狼狈下台。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与皇帝的默许和纵容是分不开的。台谏对宰相卖力监督,受益最深的无疑是皇帝。皇帝想用宰相,便可不理喻台谏的声音,坚持任用;皇帝想罢宰相,便可以台谏攻击为借口,将宰相罢免。实际上,不管宰相取胜,还是台谏得赢,根本而言都是皇帝的胜利。
宋朝皇帝、宰相与台谏官的关系
2、吕夷简对台谏的压制
吕夷简在仁宗即位之初便拜相,刘娥控制朝政,甚至试图效法武则天做女皇帝,引发文官集团对她的抵制,而刘娥最终没能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吕夷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一方面忠君报国,尽心辅佐仁宗处理政事,另一方面小心翼翼约束刘娥的独断专行,对赵宋江山贡献很大。
仁宗亲政后,清洗太后一党,吕夷简原本应得到重用,但郭皇后不喜欢吕夷简,对宋仁宗大吹耳旁风,说“这个吕夷简难道不阿附太后吗?只是他机巧善变而已。”宋仁宗听了老婆的话,便罢免了吕夷简,不过很快又重新拜吕夷简为相。吕夷简得知郭皇后说自己的坏话,便对郭皇后怀恨在心,碰巧皇帝皇后两口子闹矛盾,皇后还打了皇帝的脖子,吕夷简这才趁机鼓动宋仁宗废了皇后,借机巩固相位。
吕夷简深知自己支持皇帝废后必定引起台谏攻击。皇帝不理这些台谏官,他们不会对皇帝怎么样,却会把矛头指向自己这个宰相,万一处理不好就得下台。无论要求有关部门拒接台谏章疏,还是鼓动皇帝贬逐孔道辅、范仲淹,都是吕夷简压制台谏、巩固相位的措施。
在仁宗废后风波中,吕夷简凭借自己敏锐的政治嗅觉,站到皇帝这一边,凭借皇帝信任压制了台谏。如果吕夷简跟皇帝意见相左,转而支持台谏反对废后的话,即便是老好人宋仁宗也绝不会让他居于相位,那么首先下台的恐怕不是孔道辅、范仲淹,而是他这个宰相了。
北宋名臣范仲淹画像
结语宋仁宗怒废郭皇后是帝后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而他对台谏官的强行压制,则是亲政以后宣示皇权的一种手段,他要用“废后”这一激烈方式告诉群臣:朕现在已经不再是被太后控制的傀儡,而是真正大权独揽的皇帝。废后事件帮助宋仁宗建立了帝王权威,却也使得以吕夷简为代表的宰相和范仲淹为代表的台谏官斗争愈演愈烈,由此开启了宋朝的“朋党之争”,对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