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中的“食火鸡”生存于7000万年前的中国

为什么有些恐龙以植物为食呢(恐龙中的食火鸡)(1)

图注:冠盗龙的复原图,作者:赵闯

食火鸡又叫鹤鸵,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一种大型陆生鸟类。食火鸡脑袋上长有突起的头冠,脑袋和脖子上有艳丽的蓝色,喉部有红色的垂肉。古生物学家最近描述了一种产于中国江西省的恐龙,这种恐龙的头冠外形结构与食火鸡出奇的相似,是恐龙家族中“食火鸡”。

为什么有些恐龙以植物为食呢(恐龙中的食火鸡)(2)

图注:冠盗龙的发现地,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有些恐龙以植物为食呢(恐龙中的食火鸡)(3)

图注:冠盗龙与食火鸡有相似之处,图片来自网络

位于中国江西省南部的赣州市在最近几年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成为中国恐龙发现的新热点。在赣州市火车站附近,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化石,化石编号为JPM-2015-001。这具化石被收藏在锦州古生物博物馆中,后来由古生物学家吕君昌等人研究。

为什么有些恐龙以植物为食呢(恐龙中的食火鸡)(4)

图注:冠盗龙的化石,图片来自论文

为什么有些恐龙以植物为食呢(恐龙中的食火鸡)(5)

图注:冠盗龙的命名者吕君昌研究员,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7月,古生物学家发表了一篇名为《具有“食火鸡”头冠新品种窃蛋龙增加了赣州窃蛋龙动物群多样性》(High diversity of the Ganzhou Oviraptorid Fauna increased by a new “cassowary-like” crested species)的论文,将发现于赣州火车站附近的恐龙命名为冠盗龙(Corythoraptor)。

冠盗龙的属名来自“Coryth”(意为“头冠”)和“raptor”(意为“盗贼”),意思是“长着头冠的盗贼”,名字展示了这种恐龙的特征及习性。冠盗龙的模式种名为杰氏冠盗龙(Corythoraptor jacobsi),种名是献给古生物学家路易斯·杰各布(Louis L. Jacobs),他为恐龙研究做出了贡献并且为三位参与研究的学者提供了许多指导。

为什么有些恐龙以植物为食呢(恐龙中的食火鸡)(6)

图注:冠盗龙的骨骼线图,图片来自论文

冠盗龙的化石属于一只8岁的年轻个体,其体长不足两米,臀高1米,体重在30千克左右。冠盗龙的脑袋较小,嘴巴类似于鹦鹉,是无牙的坚硬角质喙。在冠盗龙的脑袋上长有高高的头冠,这是其得名的原因。冠盗龙的脖子又细又长,长度约0.8米,当它站直身子伸长脖子的时候,脑袋距离地面约1.7米,和一个成年人的高度差不多。冠盗龙细长的脖子后面是强壮的身体和较短的尾巴。冠盗龙的四肢强壮,其前肢灵活长有三指,后肢肌肉发达用于支持身体快速行走。古生物学家认为冠盗龙的身上长有羽毛,这是窃蛋龙类的共同特征。

为什么有些恐龙以植物为食呢(恐龙中的食火鸡)(7)

图注:冠盗龙的头骨复原,图片来自论文

为什么有些恐龙以植物为食呢(恐龙中的食火鸡)(8)

图注:冠盗龙与食火鸡头冠结构比较,图片来自论文

为什么有些恐龙以植物为食呢(恐龙中的食火鸡)(9)

图注:食火鸡的头冠,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冠盗龙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其脑袋上的头冠,古生物学家发现这个头冠不但外形与食火鸡相似,就连内部结构都与食火鸡相似。根据这一发现,研究者认为冠盗龙头冠的功能与食火鸡相似,具有展示、交流等作用。

冠盗龙生存于距今7400至7000万年前的中国南部,化石出土的地层是著名的南雄组(Nanxiong Formation),该地层广泛分布于粤北-赣南地区。南雄组代表着晚白垩世时期的热带雨林环境,非常适合恐龙的生存。在南雄组古生物学家发现了大量窃蛋龙类恐龙,除了最新命名的冠盗龙,还有斑嵴龙(Banji long)、赣州华南龙(Huanansaurus ganzhouensis)、赣州江西龙(Jiangxisaurus ganzhouensis)、江西南康龙(Nankangia jiangxiensis)、南康赣州龙(Ganzhousaurus nankangensis)和泥潭通天龙(Tongtianlong limosus)。赣州真的是个窃蛋龙窝,在同一个时代同一片区域竟然生活着如此多的窃蛋龙类,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为什么有些恐龙以植物为食呢(恐龙中的食火鸡)(10)

图注:发现于赣州的赣州华南龙,也属于窃蛋龙类,作者:赵闯

为什么有些恐龙以植物为食呢(恐龙中的食火鸡)(11)

图注:发现于赣州的大型暴龙类:虔州龙,作者:赵闯

就在2016年11月,泥潭通天龙公布时,小盗龙曾经预言在不久的将来赣州会发现第7种窃蛋龙,果然被言中,这真的是集齐7种窃蛋龙召唤神龙的节奏啊!


参考资料:

1.Lü, J.; Li, G; Kundrát, M.; Lee, Y.; Zhenyuan, S.; Yoshitsugu, K.; Caizhi, S.; Fangfang, T.; Hanfeng, L (2017). "High diversity of the Ganzhou Oviraptorid Fauna increased by a new “cassowary-like” crested species". Scientific Reports. 7. doi:10.1038/s41598-017-05016-6.

2.Phillips, P. K. & Sanborn, A. F. An infrared, thermographic study of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ree ratites: ostrich, emu and Double-wattled cassowary. Journal of Thermal Biology 19, 423–430 (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