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尺八从哪里开始(关于现代尺八学习的一点思考)(1)

关于现代尺八学习的一点思考

作者:月下箫荷(老赵)

最近关于尺八的学习和推广,在网上有很多热议,我根据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和资料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尺八的音色很有特色。尺八的起源比起它的近亲兄弟笛箫来说是模糊不清的,近七百年在中国几乎消声匿迹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的。曾有文章说尺八曾经在大唐时期是宫廷雅乐中的一员也是欠缺扎实的史实作根椐,完全是爱好者对它的文学诗化中的想像描述附会,因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优伶乐人等天量的诗词歌赋文章典籍中提到的民族乐器中有大量的笛,箫的名字,几乎见不到尺八这一乐器名,连仅在边塞将士中才易见到的胡笳,画角的名字出现在文学各类作品中的机率也比尺八多得多,仅在近代尺八已失传几百年后才出现在少数人的文字中,如苏曼殊的诗有提到。而且,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围绕着中国传统竹管乐器代表之一的笛,箫产生了大量的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及历史典故和歌咏它们的诗词歌赋戏文曲词,反而很少看到尺八的方方面面的提及,在宋代宫廷太常寺颁布的宫廷雅乐具体乐器配置内容,以及皇帝军队出巡时大驾卤薄仪仗程式内容中有关吹奏乐器中,均没有尺八这种乐器,这巨大的反差说明尺八历代都不是普遍的广为人知的流行在宫廷或民间的的普通乐器,反而在日本留学生从中国僧人中学到尺八这一史实找到验明正身的注脚:寺庙里的法器或主要在佛教人员中传承的乐器。敦煌壁画中所见的都是佛教人士的各类活动的描画,有疑似尺八或箫管乐器图形出现也佐证佛教人员多用。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容易失传,为什么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书籍中很难找到提及或歌咏尺八的字句。

有学者钻牛角尖,把尺八南宋后失传归于元蒙统治者对汉文化的破坏,这是毫无根据的。它是中国人自己把它淘汰的,因为比起笛箫来,它还不够讨统治者的好。为何笛箫不被破坏,不会失传。实际上初唐尺八出现后确曾引入到宫廷雅乐中,但很快消声匿迹了,或许是统治者听过欣赏过后觉得不够雅嘛,够不上宫廷雅乐的审美标准嘛,自然被淘汰出局作为少数佛门修禅法器了。当然尺八在日本死而复生并茁壮成长,适合大和民族的精神内核:再和平宁静枯寂的环境都带有点不安感,岛国岛民心态。而我国洞箫类典雅中正平和宁静而放松与天地共一体,可做到相忘于江湖。

本来尺八的声音较凄厉肃杀,是剑走偏锋的乐器,不符合几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以道家儒家中庸平和柔美典雅内敛蕴籍的审美风格,所以不可能广泛应用在歌功颂德,祈福求祥,描尽人间美好万古长存的审美情趣宫廷雅乐中,也不可能广泛存在于地方民间戏曲乐队中。

而且仅有一首本曲《虚铃》留存,千百年流传下来如果曾广泛流传的话,这可能吗?曲风也是禅意味浓,分明是修佛之曲。

是的,失传几百年了,近十来二十年才又在国内冒起来,有能力有实力的音乐史家们根本对它不感兴趣,又缺乏能实锤的考古史学方面的资料支持,没法下手做个像样的研究。

我也认可尺八的优秀,但不要生造一些不真实的故事为它生辉。就像二胡,琵琶原是外来乐器,经国人几百上千年的改进,已成中国的民族乐器了。如果有人今天把这几个乐器带到西域各国说欢迎该国传统乐器回归,不是很滑稽吗?现在的尺八音乐是日本音乐的代表之一,当年大唐尺八的音韵风姿恐已无从知晓。实际上推广尺八文化就是推广日本文化,就像小提琴钢琴已在中国普及一样,是西方文化的影响,没什么不好,我们要本着开放的胸怀吸收各国优秀的文化,问题是让日本人冠以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之名来推广,这有点诡异了。用现今尺八光吹中国乐曲,也还是日本尺八,就像用小提琴钢琴一辈子只演奏中国歌曲一样,还是西洋乐器,用二胡琵琶只演奏中东乐曲也改变不了中国民乐的认知,也不被认可为阿拉伯乐器一样,力求找出点历史真相,还尺八的本来缘由。其中许多问题没有答案,没法定论。但先尽量理出点头绪,以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就不好了。

大唐之前中国古代吹管类乐器中就有笛,箫的称谓了,其中笛类乐器和名称不少,如:

笛: 西汉《说文解字》中有“笛七孔,长一尺四寸。 "

东汉《风俗通》有“笛元羌出,又有羌笛。 "

“笛,涤也。荡涤邪志,纳之雅正。″

西汉《周礼》“笙师掌教吹笛。"

长笛: 东汉马融《长笛赋》中分别有说“笛生乎大汉″ “十二毕具,黄钟为主。 ——定名日笛″。

该文章最后引用西汉庶人丘仲的一篇辞作为该赋的结束,辞中有“近世双笛从羌起...″在这里看出,在马融眼里长笛,笛的称谓是不太严格,但不是一种东西。

羌笛: 《长笛赋》丘仲的辞中提到西汉君明(京房,易学家)改进羌笛,在原来四孔基础上加多一孔作背孔,以便能奏五声。

《风俗通》提到“笛元羌出,又有羌笛"。

宋陈旸《乐书》中介绍认为“羌笛为五孔,谓之尺八管,或谓之竖篴,或谓之中管,尺八其长数也。 ″

箫:西汉王褒有《洞箫赋》。

汉代《毛诗》中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三国魏时《广雅》有“七孔 ,箾,(箫的古字)

凤箫,又有排箫,云箫,参差等的别名。

尺八:该名称最早出现在唐太宗时期,乐官吕才制出十二支竖吹的竹管乐器以协十二律吕,因其中之黄钟管长一尺八寸,古名之尺八。该尺八开六孔。

所以,尺八由唐初始现,现多数学者认为是吕才从京房改造过的羌笛中进一步改进而来,(丘仲四孔,京房五孔,魏晋荀勖六孔,但这几种笛不一定是一种东西)。

回到现代考古,上世纪七十年代浙江宁波余姚河姆渡出土6千多年前的骨哨骨笛160多件,骨哨多开1~3孔,6~10公分长,外径约1公分。而骨笛横开七孔,一吹孔,六音孔。1978年浙江博物馆请赵松庭,杜如松去,杜用斜吹法吹响了,说声音很悦耳,穿透力强,音高特别准。十年后因节目需要再次去博物馆时,该能吹的骨笛早已失踪了。

八十年代在河南舞阳贾湖出土几十支骨笛,年代更久,八千多年。现称贾湖骨笛。多数七孔,也有五孔,六孔的,形制为两端开口,没有吹孔,要斜吹45度才发音。长短不一,有几支长22~23公分,多数能吹到两个八度以上,其中有两支形态相似,经测音研究,音高接近,为雌雄笛。被认为是后世竖笛,洞箫类的祖型,能吹出五声音阶的“小白菜"。还认为它半音阶完备,能演奏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而与之同期的其它旋律性乐器却处于三声音阶音域里,这发现强烈冲击了曾经认定的传统音乐以五声为主干的观点。

综上所述,贾湖骨笛竖吹,类箫,河姆渡骨笛出现横吹的笛子原型了。

唐之前笛、箫,横吹竖吹的管乐器称谓有点乱,与各地交流不便有关,加上各类乐器不断历代改进未能定型,演奏技法不断互相吸收演变,难以一下全国统一名称型制。但自唐以后,渐出现横吹为笛竖吹为箫的统一概念,尺八也随某类竖管乐器的改良而更名之尺八,因此箫并不是尺八的祖型是可信的。

我们中国的传统尺八是六孔,用的是我国传统五度相生律,传到日本后,他们用了中国尺八的外形,然后结合日本本土的律制,开5孔,而且基于日本本土音乐审美风格的理念,经过几百年工艺上的独创和改进,比如管内径补土和调内径,使尺八的音质音色及曲风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演奏性能的提升,吹法和指法也丰富了很多,形成了一个新的乐器,可以叫做日本尺八,有血缘关系,但不是完全相同的乐器,所以说把我们失传的东西带回来,这个是谬论。

中国尺八自南宋后从中国大地上消声匿迹了近七百年,故现在国人对尺八的印象多是从影视音乐作品,文学作品中知道,接触日本尺八的真实声音,总觉得其曲风跟中国民族音乐的整体韵味审美趋向不太一样,加上中国历史上无沦是官史野史,民间传说,文学小说传奇诗词歌赋戏文曲词中几乎看不到关于唐尺八的身影,即或有记载也总是廖廖数字,语焉不详,它的身世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所以一直不被人重视。 1978年时国内民族音乐学者孙以诚偶然知道杭州护国仁王禅寺是日本尺八的发源地,遂找到该寺遗址,多方寻找历史脉络,写出论文发表出来,引起中日音乐文化界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的尺八认祖归宗文化寻根的活动,讲座,教学普及开来 ,才被国人认识,唤起国人对祖宗时宝贝嬗变为外国乐器的痛惜之情,但对今日尺八已成世所公认为日本民族乐器,是日本文化显著标识之一的现状又无可奈何,在既承认尺八在日本几百年的发展后有了巨大的飞跃,音乐性能强大,在世界音乐界其地位无可撼动又心有不甘的复杂心情下开始接受,学习,研究,交流。

在五味杂陈面对已转基因了的尺八,国人是又爱又恨,脑子中同时出现重唤我大唐雄风,重温茶香味甜的唐尺八,这是我家的宝贝,可是目睹耳闻却是怪异不习惯的东洋芥未,面豉汤味道,两种感觉如形随影,互相争斗,那种纠结叫人如何说?怎样说?不便说,不敢说,不能说!

所以,国人表面上反应平平,实际上随时暗流涌动又无从发泄。真是欲迎还拒啊。

还有,中国唐尺八到底是怎样一个味道,跟日本尺八有多大的区别?已没人知道,就无从选择和识别,所以一谈到尺八,总是中日混淆,概念不清,难以界定。但就算以后尺八在中国蓬勃发展,这乐器属性是日本乐器?中国乐器?中日同属?又或者有志者发掘唐尺八,不吹日本尺八,但论乐器优良性能,肯定爷爷干不过孙子了,要迎头赶上也只能大量借鉴日本尺八了,那还是中国原汁原味的唐尺八吗?这是个难以走出破局的怪圈。

学习日本尺八我是支持的,只要你真心喜欢这种乐器这种音色,你就尽管去热爱它学习它好了,目标越单纯越好,千万不要给什么爱国情怀,重温大唐气象的想象给带偏了,那是会错意,表错情,达错境。因为你现在所看到听到的一切有关尺八的总体印象都是日本尺八给你的,跟一千多年前唐尺八的真实风貌没什么关系,也无从知晓,概念搞清楚就好了,将来有中国风的尺八音乐并能跟日本尺八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相互竞技为世人嘱目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没变的是尺八本身——日本尺八。就像朗朗,马友友世界一流钢琴家提琴家,乐器是西方的。

这个奇迹不是买的几率,是比几率更低,需要时间、文化的沉淀,有本事了,或者穿越回唐朝学习上一段时间,回来了也只是中国传统乐器其中一分支,其中一表达方式,这就是定位,毕竟是缺乏了宋元明清的沉淀、洗礼。

现在很多人的概念中,中国唐尺八消失是指不但没人会吹或传承还没人会做,说国内首次复制唐尺八是2002年由杭州佳音乐器厂制作,这与事实不符,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苏州乐器厂制作过一批仿唐乐器,其中就有唐尺八,并做了汇报演出,而且张力师傅还曾应日本某大学之邀请,为他们制作了几管唐尺八。

可惜在现有的史实中,尺八在唐文化里根本找不到它的完整身影,更找不到刹那晃眼的一丝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