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时性及同步性是理解时间的两个必要条件,这一点前面已经叙述过了。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必要条件是将时间间隔或绵延分成能够重复测定的时间单位。这些时间单位也可用到需要计时的其它动作上去,也就是用来进行真正的计时。

要求儿童随着一个节拍器的节奏从1数到15,同时叫他看着跑表的指针(在同一时间内跑表走了15秒)。然后将跑表遮起来,叫儿童再比较快地从1数到15(调节节拍器让它敲打的也比较快),并让儿童预言在这段时间内跑表的秒针走了多少秒。

(8——9岁)儿童无法把自己所做的工作(从1数到15)的绵延同钟表指针的绵延同步化。他认为钟表的指针将走的更快一些,例如走到20秒或30秒,因为他数的更快了。或者这些儿童可能会说钟表秒针走了更多时间,因为秒针走的比较慢了。

儿童的时间知觉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①孩子时间知觉的精准性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增强。心理学研究表明,7——8岁是孩子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

②丰富的生活经验在孩子时间知觉的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如"早上"是妈妈送"我"上幼儿园时间;"晚上"是妈妈来接"我"回家的时间;黑夜是妈妈给"我"讲故事、陪我睡觉的时候;周六、周日是"我"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日子。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发展时间知觉,而且还能够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③孩子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呈现"由中间向两端"和"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如:孩子先理解的是时、分、秒,然后是年、月、日。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计时工具的理解和利用的能力逐步增强。年龄小的孩子不是很理解计时工具的意义。如:分针在表盘上走一圈与时针所代表的一个小时的关系;日历撕下一张,代表一天的过去与新的一天的到来的关系;孩子期盼自己的生日,于是撕下几页日历后,找到自己生日的那一页,高兴地说自己的生日到了。以上现象说明孩子还不能有效地利用时间标尺来理解和认识时间。研究表明,孩子到7岁左右才开始初步利用时间标尺来估计时间。

学习认钟计时活动安排在三年级,这正好符合皮亚杰所述的具有准备性的阶段。有些阶段3的儿童在8、9岁时就理解时间了,而另外有些儿童在10岁时仍然停留在阶段2的水平,他们对于时间还没有真正的理解。能够“看”懂一只钟表上指针所指示的时间或者“讲”出时间,是一种生存技能,它是需要教的。

数学时间单位难点(有温度的数学)(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