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场无常的游牧旅行(草原方舱故事一群人和一段)(1)

图为部分天津医疗队队员在方舱医院外合影。 耿倩倩供图

(抗击新冠肺炎)草原方舱故事:一群人和一段“在一起”的日子

中新网呼和浩特10月15日电 题:草原方舱故事:一群人和一段“在一起”的日子

中新网记者 张玮

48小时改建,24小时消杀、布置,凌晨开舱启用……“中国速度”下,呼和浩特的2座方舱医院经过昼夜搭建,陆续启用,第三座方舱医院也于日前改建完毕,进入备用状态。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暴发本轮疫情已半月有余,累计阳性感染者超5000例。

当有着300余万人口的“草原都市”被摁下“保持距离”“禁止移动”的“暂停键”,随着病毒在极短时间内“逃窜”,方舱医院成为寄托无数人希望的“生命之舱”。

人生一场无常的游牧旅行(草原方舱故事一群人和一段)(2)

图为天津医疗队驰援呼和浩特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 耿倩倩供图

这里记录着一段医生、护士、志愿者与患者“在一起”的日子。

方舱里的“魔法师”

“每天在舱里工作4个小时,加之路程、准备和消杀,得7个小时吧。”10月6日下午,呼伦贝尔140人组成的医疗队抵达呼和浩特,驰援当地方舱医院的医疗救治工作,张晶是医疗队里的一名护士。

“抵达当天,我们到了酒店已经是晚上9点。”张晶回忆,经过两天的休整和感控培训,“8日晚上,我正式进舱开展工作。”

人生一场无常的游牧旅行(草原方舱故事一群人和一段)(3)

图为方舱医院内患者的午餐。 田琨供图

走进方舱医院,偌大的场馆里分了4个区,呼伦贝尔负责其中一个。

“舱内的患者比较多,刚开始大家的精神状态都比较紧张。”第一天排班,张晶的工作时间是20时至24时。

来不及整理思绪,张晶和搭档立马进入状态。取药、发药、取饭、发饭……

“‘大白’姐姐,你是魔法师吗?”几天下来,病区的小朋友见到张晶就会这样问她。

那是因为张晶为了让小患者放松心情、乖乖吃药,送药的时候,她便会将自己用来充饥的糖或巧克力送给他们。

人生一场无常的游牧旅行(草原方舱故事一群人和一段)(4)

图为方舱医院内忙碌的医务工作者。 田琨供图

张晶说,这里的活儿很琐碎,但是更需细致。

方舱医院里的“新人”初来乍到,脸上总会写满“疑惑、不安”。

“我们不仅要安排好他们的生活起居,还要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天津医疗队的400余名医护人员10月9日落地后,马不停蹄地进入方舱医院接管病区,医疗队员耿倩倩心里有了“治疗方案”。

她利用下班时间选取了一些轻柔和缓的音乐,上班的时候带给患者听,帮助他们调身、调息、调心。

人生一场无常的游牧旅行(草原方舱故事一群人和一段)(5)

图为方舱医院内,哥哥给妹妹梳辫子。 田琨供图

早晨7点带着大家早锻炼、跳广场舞;午休后播放古典音乐《阳春白雪》以养肺;傍晚时分,“大白”们组织患者练习“八段锦”……

患者眼中的“诺亚方舟”

“明亮的灯光、温暖的床铺,一日三餐营养搭配。待到出舱时,我会变成一个200斤的大胖子吧。”

“各地医疗队入驻,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症状缓解了不少。瑞斯拜!”

……

入舱后,田琨每天都会在社交平台上写一份“方舱日记”。

10月3日,田琨作为密接者被确诊,10月6日入住方舱医院。

“症状类似感冒,大家不要过度紧张。遵医嘱,多喝水。”原本性格开朗的田琨并未受到感染的影响,不断安抚着临床患者。

田琨告诉记者,当疫情暴发且感染者数量迅速攀升时,他着实担心过救治紧张的问题。“但是没想到,两三天的时间,一座座方舱医院‘拔地而起’,一支支医疗队迅速抵达。”

如今,现有3600余张床位的“方舱医院”,成为患者心中能够带给他们健康的“诺亚方舟”。

人生一场无常的游牧旅行(草原方舱故事一群人和一段)(6)

图为志愿者在方舱医院铺床。 张林虎 摄

“它能发挥缓增量的作用,为危重症患者辟出生命的绿色通道。”田琨在入舱第6天核酸转阴。

10月13日,敕勒川方舱医院的首批患者康复出舱,年龄最小的7个月、最大的68岁。

田琨虽然没能赶上第一波出舱,但让他珍藏了不少“记忆碎片”。

为了不影响大家休息而整夜抱着7个月大的孩子不敢睡觉的母亲;相互搀扶、相互鼓励的耄耋老人;生病了却不耽误上网课的学生;早晨起床给妹妹梳辫子的哥哥……田琨说,“这几天,我常常被这些向阳而生的精神感动着。”

“我们已经看见了曙光,一起努力,让美丽的呼和浩特赶紧支棱起来!”截至记者发稿,田琨仍在为提高自己的CT值争取尽早出舱努力着。

在光与爱的地方“升级打怪”

“这里的志愿者非常给力,我们去发饭,他们就帮我们去取物资,默默地尽其所能和我们打配合。”患者感动于医务人员的救治,而乌海医疗队队员何珍则感动于方舱里的那一抹“志愿红”。

也许,就是这样接续感动的力量,让这场战疫变得更加充满光和爱。

人生一场无常的游牧旅行(草原方舱故事一群人和一段)(7)

图为志愿者在方舱医院搬运物资。 张林虎 摄

媒体人曹凡在疫情发生后加入志愿者行列,并随队支援方舱医院建设。“当时我们65名志愿者,负责方舱医院1000多个床位的安装、铺床、打扫等工作。”

“这个活儿可是难倒我了。”健身教练闫小龙第一次“整理内务”。

时间紧任务重,尽管手忙脚乱,但他还是努力干着。“慢慢地找到了技巧,一下午铺了四五十张床呢。”

闫小龙还记得,第一天支援方舱医院正巧赶上天津医疗队携物资抵呼。“晚上9点钟,我们在方舱医院门口见到满满两大车的抗疫物资,当时就泪目了。”

“虽然搬运整理物资一直到凌晨,但是心里有了光的方向。”闫小龙说,相信爱和希望奔跑的速度一定会超过病毒,“愿我们能在硝烟散尽的世界再度相逢。”(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