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刘云生,四川绵阳人,广州大学法学院(律师学院)院长,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法学会民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高校国际交流学院院长述职报告(广州大学法学院院长刘云生)(1)

受访者/供图

记者|李卓谦 池泽梅

责编|薛应军

正文共3034个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广州大学1984年创办法学专业,2000年正式组建法学院,2006年获法学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9年获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面向世界,服务湾区”是广州大学法学院的基本定位。经过多年发展,该院在法学理论(人权法)、民商经济法学、刑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等主要研究方向取得诸多成就,创设广州律师学院,拥有国家级、省级、校级研究机构18个。其中,依托该院建立的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法制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入选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广州大学法学院院长刘云生表示,经过近40年的发展,该院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现已成为实力可观、发展迅速、享有一定美誉度的法学院。“未来,广州大学法学院将继续坚持立足广州、面向世界的发展理念,积极助力大湾区法治建设。”

致力于学科融合的“新法科”建设

当前,在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下,许多高校法学教育工作掀起“新法科”建设热潮。刘云生认为,“新法科”不是不同学科研究范围的简单交叉或叠加,也不是一般意义上课程设置的重合融汇,而是一种价值体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的全方位、深层次重构。其目的不仅仅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更是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教育方法,通过学科相互融合、知识共享,回应科技变革带来的新需求、新问题。

近年来,从本科课程设置到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选题方向,广州大学法学院都积极倡导学生关注最新科技,优化知识结构,调整学术视角,直面新问题,探索新路径。2021年,《广州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和《广州大学“2 5”学科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指导意见》实施,要求逐步推进、落实“2个创新枢纽 5个交叉创新平台”,即“重大基础设施安全 智慧运维创新枢纽”和“网络空间信息 智能应用技术创新枢纽”2个创新枢纽,以及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交叉创新平台、地理空间信息与智慧生态环境交叉创新平台、合成生物学与智能育种/精准医疗交叉创新平台、数字经济与数字文化交叉创新平台、大数据/认知科学与智慧教育交叉创新平台5个平台。

基于此,广州大学法学院强化数字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重点探索“营商环境法治化”“数字政府”“智慧司法”“数字安全”等研究方向,设立广州大学数字法教研中心,加强数字经济法治研究和人才培养。同时,在新一轮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专业博士点申报中,该院从研究团队、课程设置、研究重点、成果产出、社会服务等方面全方位调整,在尊重传统法学体系化、专业化知识谱系基础上,强化与工商管理、统计学、网络安全、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深度融合。

刘云生介绍,为落实学校“2 5学科与平台”建设方案,该院目前正积极寻求学校支持,争取由学校统筹,自主设置“数字经济与法治中国”二级交叉学科博士点。“目前,大湾区‘数字经济与法治中国’交叉类高端人才极度稀缺,‘新法科’建设不仅可以缓解高层次设计人才严重短缺的矛盾,更能有效服务数字经济和法治中国发展建设。”

此外,广州大学法学院积极打造数字法学新平台,创办集刊《广大数字法学》,推出“广大数字法学高峰论坛”,筹备“广大数字法学文库”,拟于明年春天陆续推出系列成果。

打造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刘云生介绍,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法律人才需求旺盛。基于此,广州大学法学专业学科建设不仅注重国际化、现代化,还注重培养目标实务化、服务对象地方化,制定了“为构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培养高层次的经济金融法治人才”“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法治示范区制度创新培养高层次的行政法治人才和熟悉地方立法、区域法治发展方面的人才”“为优化大湾区法治营商环境,构筑民-行-刑相衔接的法律保障机制,致力培养通晓企业刑事合规、企业(企业家)法律风险防范方面的实用法律人才”“为推动大湾区各城市融合协同发展,有针对性培养有利于创建并实施‘一国两制三法域’司法协同机制的高层次法律人才”四个方面的中长期人才培养目标。

广州大学法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10人,本科生890人,硕士研究生220人。2019年以来,该院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务能力为目标,严格按照法学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积极探索多元育人模式,深挖课程蕴含的法治、科技、德育元素,着力推进“三全育人”。

刘云生介绍,目前,广州大学法学院本科人才培养对传统学科方向布局进行微调,针对不同社会需求,设立了五个特色班:

步云班。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学术研究方法,使其成为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法学研究的理论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型法治人才。

立法班。强调学生立法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全过程培养,服务于法治社会建设。

律师班。强调律师方向培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具备相关专业应用型知识,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数字法班。强调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学习,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数字时代的深度衔接。

涉外商业实验班。培养能熟练使用英文进行涉外法律服务工作的人才,使学生具有适合现代法律服务业要求的财务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适应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需要。

刘云生说,多年来,广州大学法学院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部门、仲裁委、律协以及律所、大型企业等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实践实习基地,从法院、检察院和律师队伍中聘任10余名实务导师,使其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践。

积极服务地方法治建设

近年来,通过内培外引,广州大学法学院师资力量从结构到竞争力都有了实质性提升。教师中有学界知名的资深专家,有海外归来的年轻精英,还有精通立法、司法的实务专家和一大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这些教师积极服务地方法治建设,备受好评。

刘云生介绍,在服务地方立法工作方面,该院教师从立法咨询、起草到评估,全过程均有参与。其中,由该院教授、副教授负责起草并获通过的地方立法草案不在少数,清理地方立法文件上百项,参与《广州市不动产登记办法》《广州市地名管理条例》《广州市给排水管理条例》等立法咨询、论证、评估近60项。近期,由该院教授负责起草的《广东省版权条例》经广泛立法调研、多轮专家论证、数度意见征集和反复研究修改,于9月29日获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在普法方面,广州大学法学院教师积极投身普法一线,致力服务法治湾区建设。民法典颁布后,该院教师担任广东省、广州市两级民法典讲师团讲师,通过各种方式普及民法典,先后举办讲座两百余场次。54集《民法典文化解读》作为大型系列节目在CCTV12频道法律讲堂播出,并分批入选“学习强国”,同名出版物推出后,获得大量好评,10个月内加印4次,荣获京东法学类热销榜第四名,累计关注率达10万 ,作者应《人民日报》海外版约稿专文进行推介,产生较大社会影响。

此外,广州大学法学院与广州市司法局、市律协共同创建律师学院,定期对青年律师进行培训,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职业技能,良化从业环境。

原标题:推进“新法科”建设 探索多元育人模式——专访广州大学法学院院长刘云生

【民主与法制时报版权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